阳新六旬老翁的绿色脱贫梦

20.08.2018  21:33

   中新网湖北新闻8月20日电 (胡文涛)盛夏时节,当走进位于幕阜山北麓的阳新县木港镇仓下村世德种养殖家庭农场,500余亩树苗郁郁葱葱,20亩渔塘水波荡漾,在阳光下宛如一幅画卷。

  十几名贫困户正顶着烈日在山上除草、培土,干得热火朝天。很难想象,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光秃秃的“馒头山”,石多土少,不适宜耕种,村民们天天为生计发愁。

  “他不仅带我们过上了好日子,还给这里的子孙后代建了一座‘绿色银行’!”提起让这座荒山变成“聚宝盆”的返乡能人陈世德,村民们无不啧啧称赞。

  年过六旬的陈世德是仓下村人,阳新世德种养殖家庭农场的法人代表,16岁时由于母亲去世,不得不外出务工。而后数十年间,他先后干过采煤工、销售员等多个岗位,还因为一次矿难失去了左臂,但凭借脑子快、肯吃苦的性格,积累了不少家业。

  2015年,当他回到阔别40多年的仓下村探亲,看到家乡的山还是那么的荒,儿时的伙伴还是那样的穷,他的心情感到无比沉重。

  出身贫苦,牵挂农村,情系农民,这是陈世德内心的真实写照。从创业至今,陈世德最牵挂的是家乡的发展,最关切的是农民的收入。于是,陈世德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带着一辈子的积蓄回到家乡,同村委会签订了近500亩荒山的承包合同,这一签就是22年。

  开弓没有回头箭。脱贫之路,总是充满着艰难险阻。陈世德承包的荒山虽位于106国道旁,但多年来由于山道崎岖、荆棘遍布,一直少有人问津。

  “这里以前都是石头山,别说树,草都没几根,土都是他和我们一担一担挑上去的。”贫困户陈新本说道。

  没有种植经验,陈世德一边邀请专家上门指导、一边查阅专业书籍,成功掌握了栽培、抗旱、防病、治虫、施肥等管理技术,攻克了高温高热、成活低下等难题,使荒山树木成活率达85%以上。荒山上没有路,他带领村民们就地取材,用石块铺路,修建了3条几公里长的盘山公路,直通山顶,村民们上山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61岁的柯尊晏家里没有劳动力,只有他和老伴两人,曾因病致贫的他,现如今在陈世德承包的荒山上干活,每个月都能有固定的收入。“我老伴现在几乎每天在他那里务工,一天有100元收入,一年下来有2万多元收入呢,家里的日常生活是不用愁了。8月14日,在柯尊晏家门口,他的老伴算了一笔账。

  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奋战,500多亩荒山全部种满了杉木、香樟、红枫、马尾松等树苗。与此同时,还在山下开挖了20多亩的渔池,既蓄水抗旱,又能养鱼养鸭,一个集生态立体种养殖家庭农场初见雏形,陈世德的绿色脱贫梦也终于迎来了曙光。

  在开荒造林逐渐进入正轨后,2017年,陈世德成立了阳新世德种养殖家庭农场,鼓励贫困户参与种植,带领大家一起脱贫增收致富。

  如今,几个被他帮助过的贫困户日子都逐渐好转。“以前我长年在外地务工,与家人是离多聚少,现在他家庭农场干活,每天仅干8个小时,不仅可以照顾老人和小孩,自家的田地也不受影响。”被陈世德帮扶过的一位贫困户感激地说道。

  说起家庭农场的发展,陈世德有自己的看法:“目前,镇里面正大力发展桑蚕养殖产业,这也是县里主推的产业,见效快,销售也有保障。”他清楚,种树虽然可以赚钱,但是投入时间较长,而桑蚕养殖第一年就能实现亩产2000元,还可以带动贫困户在家庭农场就业,这是个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如今,首轮种植的桑树长势良好,养蚕已经产生了收益。看着眼前的绿意盎然,陈世德心里充满了感慨。他说:“现在政策这么好,只要踏踏实实的干,好日子就在我们的身边!”(完)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