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县在紫金镇铜锣观村开展精准扶贫调研的启示
带着“如何在贫困山区实施精准扶贫”的问题,4月29日,谷城县扶贫办专题调研组深入到2015年整村推进村——紫金镇铜锣观村,“解剖麻雀”,在该村,调研组与镇、村干部先后察看了村庄面貌、农户居住条件、产业发展等,座谈了解村级发展及设想,给我们很多启示。
紫金镇铜锣观村距县城60多公里,有3个村民小组,76户280人,散居在65平方公里的山坡上。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6户128人。由于地处高山,耕地坡度大,粮食作物广种薄收,遇到灾年,无法收回成本。根据土质、气候、海拔等地理条件,从上世纪九八十年代开始,该村组织劳力将耕地全部改造,种植香茶,先后发展茶园800多亩,当时该村有800多人,人平达到1亩茶,是全县有名的茶叶专业村。目前,76户中,44户有茶园(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在农户中,熊祖国茶园面积最大,86亩;郭世选茶园面积最少,只有8亩。
农村税费改革前,因茶园管理成本低,茶叶价格比较高,销路好,且有充裕的采摘茶叶的人员(农村人口流动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不多,采茶旺季还可请中小学生帮忙),茶叶成了全村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
随着形势的发展,以上优势的都不复存在。一是茶园管理成本大幅上涨,十年前管理1亩茶园只需300元,现在可达1200元,增幅达300%。二是茶叶采摘人工费大幅上扬,原来采摘一斤鲜叶2.5元,现在12元,增幅达380%。三是茶叶价格持平,且市场疲软,销路不畅。原来是“人等茶”,茶园大多山区才有,茶叶一上市,买茶叶的开车到茶场等茶叶,一天一个价,人们都想提前买到茶叶,不问价格,产不愁销;现在是“茶等人”,山区海拔高,气温低,茶叶上市晚,山区的茶叶出来了,海拔低、气温高的丘陵地区茶叶早上市了,抢占了市场,造成山区茶叶大量积压,茶质好的买不到好价格。四是采摘人员奇缺,因交通不便,村内人口自然流动的比较多,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学生又不准参与采茶,致使大量茶园采摘季节缩短,有效采期内茶园老化严重,茶园效益低下。曾庆建家有茶园31亩,去年春茶采摘只有18天,本地没有采摘人员,他在外地请人,包吃住行,成本增大,春茶亩平纯收入不足240元,只占低山五山镇春茶亩平收入1000元的24%。夏茶、秋茶时间长,但售价低,亩平纯收入也只在260元左右。36个贫困户中,24户茶园面积300多亩,因管理不善,收入更低。村支书杜贤良说:“现在是种茶的不如采茶的,采茶的不如贩茶的,贩茶的不如卖茶的”。
铜锣观村茶园成规模,成气候,群众生产有经验,有技术,又是村的主导产业,绝不能垮掉。这是我们调研时达成的共识。
如何把茶产业做大做强呢?经济反复讨论,大家认为:首要的一点是解决茶叶增产增效的问题;其次是解决茶园道路无法错车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从222省道到铜锣观村茶园12公里道路目前已经硬化,但路面窄,弯道多,坡度大,需兴建错车道21处,每处投资3000元,共需6.3万元,此项今年“三万”活动中,交通部门正在着手解决。
第二个问题:为解决茶园增产增效问题,2012年,湖北汉家刘氏茶业有限公司在铜锣观村驻村扶贫时,对该村发展有机茶进行了技术指导,公司也承诺长期收购铜锣观茶场毛料制黑茶,但该村在制茶毛料发酵后,因无机械烘干,只能靠天收,每十次发酵,若一次天公不作美,十次都无效益。而配套机械烘干设备,需投入30万元,村内准备以股份制的方式,募集资金。因村无积累,群众不富,这项村民普遍受益的好事多次议而未决,长期搁浅。
带队调研的县扶贫办主任韩仕宇同志敏锐地感到,如果这件事办成了,才是真正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且能带动绝大多数贫困户受益,这就是精准扶贫。当即表态,对这个项目给予全力支持。村干部入股投资建厂房(前期工作已做);扶贫部门投资购设备,以资产入股;茶农或以资源,或以技术入股,共同参与分红。要求村迅速行动,5月底前,项目建成投产。这样,村集体增积累,村干部有收入,茶农有干劲。项目建成后,可日产干叶4000斤,年可产干叶500吨,产值达300万元,利润达50万元,村可增集体经济纯收入8万元,村干部可分得红利4万元,有茶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可分红利10万元,剩余部分资金留作扩大再生产;没有茶园的贫困户可通过采茶、在烘干车间务工增收,皆大欢喜。
这次调研,我们的启示有三点:
1、只有沉下身心接地气,才能了解真实情况。原来我们认为,铜锣观的茶园在全县一直有名气,而且在(年、级别等)获得过金奖,该村茶园面积大,茶园亩平收入在2000元以上,如果家里再有一个打工的,加上其它种植、养殖业收入,村民应该日子好过。通过实地查看、了解,结果大相径庭。这给我们扶贫干部敲响了警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常说,扶贫干部要“一切为了贫困的父老乡亲”,说着容易,做起来、怎么做、做的效果如何、群众反映如何……这,才是我们今后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
2、调研拉近了与基层的距离,解决问题才实。如果整天只坐在办公室,靠电话了解情况,作出决策,往往与实际背道而驰。扶贫干部就是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与基层干部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在干部群众中了解真实的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基层群众只有倾注真感情,才能听到真话;只有交真朋友,才能了解他们的真实地想法、要求和企盼,那么,扶贫部门才能将问题解决实、解决真,才能真正在党与基层群众中架起“连心桥”。
3、精准扶贫任重而道远,机制创新永远在路上。汪洋副总理明确要求:要改“大水漫灌”式的扶贫为有针对性的“滴灌”式扶贫,这就是新阶段扶贫部门抓扶贫工作的新课题,怎么“改”?怎么“滴”?这都需要认真研究,各县市、各乡镇、各村、甚至贫困户之间的情况不同、产业各异、村民素质参差不齐,在扶贫过程中,既不能千篇一律,又不能死搬硬套,要真正做到“精准滴灌”,就要在扶贫对象、扶持内容、扶贫目标、扶贫措施、奖惩考评等五个方面下功夫。要认真研究“改”渠道,改“滴”的途径。世界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中有一名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扶贫部门就要针对这些“不同”,因户施策,这将是一项繁重而庞大的工作,仅我县而言,建档立卡的37个贫困村,1.78万户5.36万贫困人口,除去30%左右的五保和低保对象,还有近3.8万人,按照襄阳提出的2017年率先进入小康,还有三年的时间,每年需要减贫近1.3万人,同时,每年还有近3000人的返贫对象,政府怎么扶?市场怎么扶?社会怎么扶?怎么扶的对路、对点、扶出成效?这些都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