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六旬篾匠坚守“工匠精神”走出脱贫路
中新网湖北新闻8月17日电 (李维 郑芳芳)走上江大炳家门前稻场,映入眼帘的就是满道场的竹材和竹制品,满头银发的他坐在一条长板凳前,全神贯注的编织着篾条,原本固执的篾条在他手上像舞动的精灵一样,一横一竖就编扎在了一起,慢慢地变成一件竹器成品。
家住松木坪镇茶元寺村四组的江大炳,今年68岁,12岁时因病导致腿部残疾,从此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独子从小生病落下了后遗症。一家三人两人残,少了挣钱的来路,日子自然过得紧巴,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面对生活的不幸,他们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意志消沉,而是积极乐观的生活,特别是江大炳用敬业专注、精益求精、诚信为本赢得了好口碑,竹制品的订单源源不断,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脱了贫,正奔走在小康的幸福路上。
江大炳自打学艺算起,他已经是一位有着50多年“工龄”的老篾匠,从毛头小伙子到白发苍苍,一干就是大半辈子,家里穷再加上有点残疾,体力上比不上正常人,做篾匠勉强可以维持生计,而做着做着就坚持了下来。
如今日子越来越好,可附近的篾匠越来越少,哪怕是佝偻着背,手里磨出厚厚的老茧,他还是坚持编制竹器,为乡亲们修补残品,但是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上山挑选和搬运竹材,变成了老婆和儿子的活计。
江大炳做竹制品的竹材都是精心挑选过的,每一根竹篾都要细致打磨,每一道工艺都不能省下,无论是竹篮还是背篓,都比街上卖的竹制品要紧实厚重。正因为这样,乡邻们愿意买他的东西。
这些年来,江大炳学会了“做生意”,无论是村换届选举的会场,还是镇里举办的农产品展销会,都能看到他的忙碌的身影,一人一篾刀,就是他的“秀场”,编制了好长时间的竹制品往往卖到脱销。
随着近年来人工工资的上涨,加上“照顾”江大炳生意的人越来越多,他做篾匠一年也能撑个近万元,再加上还有计生扶助、新农保和种田养猪等收入,今年达到了三万多元,稳定地实现了脱贫目标。
今年,帮扶人帮他接下了一个大单——帮企业生产100个竹篮。因为年纪大了体力不济,原来一天的活现在要两天才能完成,当有人建议他马虎点编,他一本正经地说:“宁可不做,做就要做好!”
“江大炳是老实人,老实的有点固执。”帮扶人这样评价他。固执的老实人江大炳的生意越做越好,明明订单没有完成,可他从不谢绝乡亲们上门修补的“小事”,而且多年来不涨价。
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他们坚定了靠勤劳和努力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如今,他们干活的劲更足了,他说:“扶贫帮助我们强了信心、鼓了干劲、富了口袋更富了脑袋,脱贫之后,我们有信心过的更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