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郧阳区冻清沟村摆脱贫困进行时

30.06.2015  16:43


  胡家营镇冻青沟村位于十堰市郧阳区西南边陲,地处鄂陕两省五县(郧县、郧西县、白河县、竹山县、竹溪县)结合部,是进陕入川的必经之地,素有“鄂之门户、川陕咽喉”之称。全村版图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100亩、山场面积29500亩。该村由原冻青沟、老庄、三岔3个村合并而成,辖9个村民小组、368户、1486人,劳动力965人,其中五保户26户、26人,低保户89户、179人。201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100元,2014年新一轮建档立卡共识别贫困户209户、788人。

  该村长期受困于汉江天堑阻隔,交通极为不便,加上土地贫瘠,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村民纷纷外出谋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冻青沟村的空心化和贫困程度。

  2015年,冻清沟村被列为整村推进重点村,脱贫致富的希望之火开始燃烧。但是,这样一个边远的贫困村到底如何摆脱贫困,笔者带着困惑,走进了冻清沟,听闻了“三个人”和一本家谱的故事……

  胡广宝:从挖沙老板到村支书

  从上世纪90年代起,胡广宝先后经营着一条渡船和一条挖沙船;近几年来,还承包一辆通村客车,凭借着自己灵活的经营头脑,在市场博弈中先富起来。

  胡广宝说:“在通村公路未通之前,村民出行只能靠他的一条小渡船,这条船成了大家连接外界的唯一交通工具。一到汛期,渡船停摆,上千村民几乎被困在‘孤岛’上”。因为道路不通,不能过河,他亲眼目睹了急病乡亲死在河岸边;因为道路不通,一群上学的孩子被困在洪水涛涛的汉江河岸,待在家里半个多月不能上学;因为道路不通,村里的农副产品外销需要隔河运输,“豆腐盘成了肉价钱”,最终进入农民腰包的现金寥寥无几。不少人在家发展无望,纷纷外出打工,长年留守的只剩下“386199”部队。一些有条件的村民逐渐迁走,村子显得越来越冷清。这些事胡广宝想起来就揪心和心酸,常常夜不能寐。

  2011年,胡广宝当选为村支部书记,他发誓要对得起群众的一张张选票。他要攻下全村第一难:修路!一条5.5公里的挂壁公路,需要资金150万元左右,村集体一穷二白,钱从何来?胡广宝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个人垫资贷款修路。起初,他的妻子坚决反对,不少亲友也劝他,“你自己有船,出行几乎不受影响,家里也有些积蓄,一家人小日子过的也不错,这样做何苦呢”?但天性执拗的胡广宝认为,自己当一天村书记,就要站好一天岗,就要为老百姓做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在做通妻子工作后,胡广宝拿出全家多年积攒的10万元积蓄,并以个人名义向亲朋好友借款50多万元,作为修路前期资金,便带着乡亲们沿着汉江在悬崖上修路。在悬崖上修条5.5公里的山路之艰辛,远远超过了胡广宝当初的预料。仅买“三爆”物资就用了30多万元,路修到一半,资金就用完了,他又用自己的房屋、挖沙船作抵押在银行贷款70多万元。

  2011年11月,通村公路终于艰难地完工了。为了这条路,他两次差点命丧汉江,个人还欠了100多万元的债务。胡广宝说:“有些事不能用钱来算,作为村支书,自己就有责任也有义务带领大家修路致富。只要父老乡亲都发展了,自己苦点累点委屈点都是值得的。

  2012年,胡广宝又带领全村群众多方筹措资金、投工投劳对公路进行了硬化,彻底打通了汉江天堑的阻隔,实现了冻青沟村人祖祖辈辈多年来梦寐以求的通路梦。一条绵延起伏的通村路,犹如一道飘落在悬崖峭壁上的彩带,托起了冻清沟农民致富的梦想。今年确定为整村推进重点村后,胡广宝充满了激情,他积极和区扶贫办、乡镇干部一道制定了整村推进规划,一个个发展项目、一户户发展计划写在规划里、刻在他心里。

  纪贵英:从外出打工到回村养兔

  2011年,纪贵英经熟人介绍,前往山东同州打工,3年间学会了养兔技术。自打工之日起她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要熟练掌握养兔技术,将来回乡创业带领贫困村民致富。

  她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2014年,她回到家乡在农商行贷款15万元,采取与安陆康万丰公司签定订单合同的模式开始养兔。她坚守外出打工的初衷,在自己养兔致富的同时,带领乡亲们一起养兔,目前已辐射带动该村12户贫困户养兔,无偿为贫困户提供1组(1母5公)种兔,并免费为贫困户提供技术指导。目前她的养殖场饲养量达到5000只,一年可以出栏3次,已出栏2000多只,存栏2000多只。养殖场300只种兔按照一年平均繁殖8次、每次平均6只,一年可以繁殖144200只,一只兔子除去各类成本可获纯利润15元,年纯收入可达21万元。她带动的贫困户年纯收入也可达上万元,仅此一项就可实现脱贫致富。

  王太政:从打工者到“包工头

  王太政,一个近50岁的汉子,曾经是村会计,一次偶然的机会,走上了打工之路,现已成为冻清沟村和邻村承接高速公路隧道工程的老板,由于他为人诚实、信誉好、所承接的工程质量过硬,各种工程业务应接不暇。近年来,他常年带领300多名农民工在自己承包的工地上务工,人均每年务工收入在7万元左右,其中部分乡亲通过打工致富,已经在城区和集镇买房。在他的带领下,一家又一家的贫困群众在打工经济中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一本家谱:为乡村旅游扶贫提供了机遇

  胡广宝曾做过收售废纸书本的生意,一次无意中翻到了《何氏宗谱》,心想这可是宝贝,先留存起来,说不定有一天可以造福冻清沟村父老乡亲。据记载,何氏家族的先祖何东湖、何东海兄弟二人于明成化15年(公元1479年)由江西 瑞昌 到郧阳做生意,落脚后逐渐发展繁衍起来。何氏家族所出的最大官员是何学雍, 清同治 十三年被皇帝敕封为“鄂豫陕总督”,并赐以“三眼 花翎 ”, 成为当地的名门旺族,后代迁至冻青沟一带,在此建起何氏庄园,至今已经有530年的历史。

  涛涛汉江日夜不息,挂壁公路宛延惊险,古朴的村落风貌与淳朴的民风、原生态的自然风景相得益彰,可谓是世外桃源,为该村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及旅游资源。冻清沟村现存古建筑遗址共14处,其中8处古民居、2处庙宇、1处家族祠堂、1处影壁、1处寨堡、1条古道。建筑中的古民居、祠堂、影壁、寺庙等真实展示了清代的建筑艺术风格。

  冻清沟人决定靠山吃山,依托特色鲜明、集中连片、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资源,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和致富门路,在旅游产业链中发家致富。

  “三个人”是冻清沟村的致富火种,从他们的故事中,看到了冻清沟村脱贫致富的希望。一本《何氏宗谱》,让这片神奇而古老土地上的独特宝贵资源变成了致富宝矿。

  一个昔日的贫困村,正在向秦巴山区的“郭亮村”迈进。

  后记:当前,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十堰的基本市情,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和大决战中,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和需要涉足的“险滩”。按照既定时间节点,打赢秦巴山区扶贫攻坚这场硬仗,任重而道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全力配合,通力协作,必须集全社会之力,最大限度的挖掘、整合、利用好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拿出切实管用可行的推进措施,打好扶贫“组合拳”,针对致贫原因,“找准病根”,“对症下药”,精准施策。

  冻清沟村正在艰苦地探索着脱贫奔小康之路。“三个人”和一本家谱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十堰市扶贫办  王锋  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