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村突变之谜

23.01.2018  12:01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孟静 通讯员 罗晓庆

  咸丰县朝阳寺镇五龙坪村有2761人,其中贫困户307户、1067人,贫困率高达38%。过去,村里产业不兴,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也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基层干部十分头疼。

  上月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这个村,看到的却是脱胎换骨的变化。村里上下正齐心协力抓产业,干得热火朝天。目前已发展白茶700亩、油茶1000亩,村里还在大力整治环境、硬化道路,发展庭院经济,开设农家乐,好一幅人心思进的景象。

  是什么,让这个贫困的山村发生了突变?

  冉朝之困—— 要我“脱贫”?没门!

  从咸丰县城出发,经唐崖土司城的环山公路绕行,再走一段山路,便进入五龙坪村一组地界,当地人称之为冉朝。

  车驶出山林,一垅垅整齐划一的白茶苗展现在眼前,散发出勃勃生机。“不等不靠不要”六个一米见方的红底白字伫立田间,格外醒目。

  冉朝共有94户、38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户、58人。

  回忆过去,小组长朱玉江直摇头。当地交通条件极差,路面狭窄,坑坑洼洼,出行极不方便。“干柴随地堆放,路边杂草丛生,塑料袋、废酒瓶等垃圾遍地,散发出阵阵腐臭味;猪圈无人打扫,污水横流,臭气熏天,过往行人掩鼻而过”。

  事实上,冉朝曾经风光一时。村组干部覃小权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当地有一段坝田,因为阳光好、水源活,米的品质上乘,过去名声在外。

  不幸的是,1997年,冉朝坝发生大面积地质灾害,一夜之间冉朝坝成了“冉朝坡”。大米种不上了,收入一落千丈。失去了“冉朝米”这一主导产业,冉朝人失去了方向。

  时间一长,当地人日益封闭,思想狭隘,贫穷的种子也扎下了根。

  前几年,有外商到冉朝洽谈合作投资开发茶叶基地。但很多村民不支持,担心销路无着落,提出必须包销,最终合作告吹。“三天两头找我们村组干部,要求评上贫困户。”冉朝坝,甚至整个村,抢着拿低保,争当贫困户之风盛行。

  村组干部和部分村民,内心盼望得到改变,却苦无良策。

  2017年10月,咸丰县农业局扶贫工作队派遣彭旭君、张正武、唐辉铁驻五龙坪村,彭旭君任第一书记。

  访民情,摸底子,三位工作队员眉头一紧:村集体无经济来源,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

  号召全村发展产业,一些贫困户坚决拒绝,还称脱贫了就享受不了国家补贴政策了。还有人担心种茶叶失败了,没有了生计;有人担心茶叶种出来了,没有销路;甚至还有人认为发展产业是村组干部和工作队有私心,走过场,图政绩。

  一些贫困户甚至提出,要他们发展产业可以,但工作队必须争取到国家项目,免费给他们修好路,整好地,备好肥料,包销售,且全额补偿白茶产生效益前的生活费。

  要满足村民提出的这些条件,队员们一时感到力不从心。

  冉朝之变—— 观念觉醒,我要脱贫!

  从哪里突破?

  正当工作队犯难时,组长朱玉江找到工作队。“我想让我们组富起来,请帮我们一把!

  彼时,咸丰县将白茶作为冬季农业开发主打品种。“那就发展白茶!”说干就干,在朱玉江动员下,在外务工的王德洲放弃月薪7500元的工作回到村里,与老党员覃子光、王德作成立了五龙坪村白茶产业发展一组专班。

  然而,把贫困户都动员起来,却并非易事。

  贫困户刘明青,家里5口人。刚开始,对工作队和专班成员不信任,不愿种白茶,还处处“作对”。开小组动员会和茶叶技术培训会时,他公开反对发展产业,小组村民也有不少人附和。

  专班成员心里不是滋味。“五加二,白加黑”,没有任何报酬倒贴钱,还被误解。“这点委屈都受不了,还怎么把扶贫工作做下去?”专班会上,看着大家垂头丧气的样子,老党员覃子光打破沉默。“只要有一个群众理解我们,支持我们,我们就要义无反顾地继续干下去。”大家互相鼓励打气。

  推着做,这也难那也难。主动做,都不难。“必须提升内生动力!”扶贫攻坚,工作队和专班决定由此突破。

  其实,冉朝人也曾有过自强奋斗的历程。18年前,为了修通冉朝的通组公路,朱玉江等人曾自发组织村民义务投工600多个,户均筹资80元,在没有机械和外界帮助的艰苦条件下,用锄头硬是挖通了公路。那时,不等不靠不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就已融入冉朝人的血液中。

  现身说法,事实说话。专班开通微信交流群,每天将修路的故事反复宣讲,与村民讲政策,说道理:只有发扬“冉朝精神”,脱贫致富才有希望。组织部分村民和贫困户到邻近白茶产业发展好的区域实地参观,现场了解当地百姓收入情况。

  随着专班工作逐步推进,村民们的态度悄悄有了转变。

  贫困户刘明青参观时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回来后就积极参与种白茶,不仅自学种茶技术,还通过网络关注白茶行情。再开院落会时,他主动站出来说发展产业的好处,帮助专班打消村民顾虑,给村民做工作,发挥了专班成员难以起到的作用。

  曾经“等靠要”的冉朝人,终于觉醒了。

  为了发展产业,有的村民和贫困户主动掏钱雇挖机平整土地。外地务工的张少洪、王德成、张少清等30户村民赶回来栽种完茶苗,再返城上班。有的村民实在回不来,就委托亲戚朋友、花钱雇人整地栽种。

  观念一转变,力量顿时凸显。不到15天,全组挖掘沟渠1000多米,整地350余亩,发展白茶350余亩、油茶112亩,人均1.2亩,户均4.9亩。仅此一项,投产后,人均可增收7000元。其中,1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自力更生有了产业支撑。

  凭借邻近县城的区位优势,冉朝确立了新的发展目标:打造唐崖土司后花园。

  村民们义务出工,拉砂石,砌石头;自发组织整治环境、硬化户连路;发展庭院经济,开设农家乐……冉朝人的干劲又高涨起来。

  冉朝之促—— 山村脱贫萌发内生动力

  自力更生的精气神,进一步发酵。

  冉朝的变化,传遍了整个五龙坪村。这个村的人,都坐不住了。“这才两个月时间,冉朝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整个五龙坪村也要跟上!”在外经商的覃磊颇感吃惊,他自己掏钱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引来了湖北绿谷生物有限公司落户五龙坪村,合作发展油茶1000亩,公司承诺垫付资金给贫困户采购油茶苗。

  五龙坪村五组60岁的贫困户田元芝,大儿子在外打工,小儿子早逝,11岁的孙子与她相依为命。村里动员大家签合同种油茶时,她没签。村干部张曦到家里拉家常,她道出了苦衷:平时要带孙子,没精力种,大儿子也帮不上忙。

  工作队和村干部商量,给绿谷公司做工作,为田元芝开通绿色通道:挂果前由公司雇人管护施肥,挂果后由公司雇人采摘管护,所得利润按比例分红,田元芝只需要提供土地。挂果前靠什么生活?发展辣椒种植,找来大户供苗、肥料,进行技术指导,并回收辣椒,2亩地一年辣椒收益预计共5000元。田元芝的顾虑,一一化解。“以前我们村干部面对困难总是带有消极情绪,没有项目支持就不敢去搞基础设施建设,更别提发展产业。”村支书覃孟奎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各组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冉朝经验后,贫困户主动找上门。干部积极加入到村级事务中来,特别是产业发展中,干劲十足。55天时间,全村共发展产业1700亩,其中主动参与发展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190多户。

  冉朝人“不等不靠不要”的精神,也引起了上级的重视支持。该县相关部门已协调资金400余万元对该村公路进行硬化,目前已进入招投标程序。

  记者手记

  天雨不润无根之苗

  □ 孟静

  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脱贫成果得以巩固,产业是基础,内因起决定性作用。

  曾几何时,冉朝的贫困户“等靠要”之风盛行,“不想脱贫”“看客式脱贫”的现象,比比皆是。有意来此地发展产业的客商,因为村民不配合,最终放弃。只想吃贫困饭,不想摘贫困帽,村组干部有心无力,只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天雨不润无根之苗”,没有内生动力,再多救济都起不到脱贫的作用。

  咸丰县农业局扶贫工作队带着赤诚的心来了,开始也无从下手。少数干部群众看到希望,自发组成专班,从内部突破,产生以少带多、以点带面的裂变效应。产业脱贫,贫困户内生动力被激发,他们的心热起来,手动起来,自力更生,那股脱贫的希望终于萌发绿芽,扎根土壤。

  从此,干群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聚。脱贫致富的激情,由一个小组,向整个村甚至更广的范围扩散蔓延。昔日“争当贫困户”,今日“争摘贫困帽”,如此,千万个“冉朝”奔小康指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