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让生命重归自然——节地生态葬推行观察
图为:石门峰纪念公园集体环保葬现场。
(记者 杨麟 通讯员 胡晋)民政部等9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大力推广节地生态安葬。
由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的生态葬,是殡葬习俗的二次变革。清明时节,记者深入武汉石门峰都市陵园、龙泉山孝恩陵园等公墓发现,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生态葬正艰难破冰,但在传统厚葬观念禁锢下,亟须政府、保障单位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生态葬艰难破冰
悠扬婉约的大提琴乐曲声中,27名身着黑色礼服的礼仪师手捧骨灰坛,缓缓走到树下,将27个骨灰坛轻轻埋入土中。这些骨灰坛由环保材料制成,3-6个月可降解干净,和骨灰一起化入泥土,滋养树木,回归自然。
这是近日省民政厅在武汉市龙泉山举行的公益集体树葬仪式场景。27名逝者的骨灰,安葬在同一株树下,不留墓碑。清明时节,这样的生态葬仪式在武汉石门峰都市陵园、万福净土陵园、荆门市青山公墓等不断上演。
相比传统墓葬,生态葬采用的是无碑深埋的形式,即将逝者骨灰放入环保可降解的骨灰坛内深埋,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调研员张家安表示,希望能够引导社会公众移风易俗,接受环保生态葬新理念。
早在1997年,省民政厅就在武汉等地推行绿色环保葬。然而,美景如画也难敌千年旧习,生态葬举步维艰。昨日记者在石门峰都市陵园发现,标价从5万元到9万元的墓地销售火爆,而仅需花费数千元甚至免费的生态葬,却鲜人问津。
据省民政厅统计,按照墓地面积少于1平方米的标准,全省节地安葬的比例约占16%。但谈起生态葬所占比例,张家安则连连摇头,数量太少,还属于蹒跚学步阶段。即使是推行最早的武汉,每年逝者约6万人,但生态葬选择率仍不足1%。
一方面,随着墓地价格年年上涨,百姓纷纷感叹“死不起”,而另一方面,廉价甚至免费的花葬、树葬等生态葬法,却陷入“推广难”的尴尬。
受困厚葬之风
节地环保、费用低廉的生态葬,为何叫好不叫座?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传统的厚葬之风是最大绊脚石。
在大多数人看来,生态葬早就和“薄葬”划上了等号,不留下逝者的任何痕迹,难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感情,更会被人指责为不孝。昨日,在石门峰扫墓的梅先生说:“长辈去世了,如果连个像样的墓地都没有,作为晚辈的我们心里会十分愧疚。”
中国传统观念讲究“树碑立传”,生态葬不保留骨灰、不立碑的形式,让很多逝者家属觉得难以接受。玉笋山公墓管理处负责人介绍,这导致不少市民为亲属选择了生态葬后,又改变主意将骨灰迁走。
据武汉市殡葬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武汉市选择树葬等生态葬的,主要是接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开明人士,以及经济十分困难的家庭。
新兴的生态葬被大众接受还需要漫长过程。张家安说,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客观环境的限制,公众的丧葬观念已在逐渐改变,推广新型“环保葬”的难度将会逐渐降低。
为子孙留下青山绿水
根深蒂固的传统殡葬习俗已经撞上了“墓地危机”。随着公墓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墓地市场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墓地价格不断上涨,目前武汉普通墓地价格普遍在数万元。一些公墓即将面临无地可用的困境,土地危机日益凸显。
日益严峻的“墓地危机”,迫使越来越多的公墓纷纷推出生态葬。在武汉最大树葬区龙泉山孝恩园,126亩树葬区分为樱花园、梅花园、松柏园等,亲人可根据逝者生前喜好选择不同种树葬。
昨日,武汉14家经营性公墓向社会公开承诺免费生态环保葬。省民政厅副厅长赵显富认为,大力推行与实施节地生态葬,不仅有效节省宝贵的土地资源,更能够使生命回归自然,为后世子孙留下青山绿水,造福后人,符合逝者心愿。生态葬是大势所趋,只是任重而道远。
省社科院研究员冯桂林建议,推广节地生态葬,政府要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让殡葬更多地体现公益性,更需要党员干部率先垂范。
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希望这种自然美的理念被越来越广泛地接受,让绿色环保的生态安葬形式既叫好又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