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让伢说汉腔引来危机 家里一度闹离婚

10.11.2015  13:23

  不仅是在幼儿园阶段,现在的“90后”、“00后”青少年一代武汉伢说武汉话的也越来越少。昨天,晨报报道《3岁伢只会武汉话幼儿园里成另类》引发读者强烈关注。上百位市民通过电话留言和电子邮件等方式积极参与话题讨论。不少读者表示,报道道出了对武汉话传承的担忧,本地方言萎缩甚至是消失也绝非危言。

  网友发来长文“吐苦水

  在市民毛先生看来,“现在绝大多数小孩已经不会说方言了,武汉话有失传的危险”。出于这样的担忧,几年来,他坚持让儿子学说武汉话,“想为方言留下一颗种子”,没想到由此引发了家庭矛盾。

  昨天一大清早,毛先生读到本报报道后深有感触。他在8点多钟就给记者发来多达1800字的邮件,讲述为让儿子学讲武汉话引发的曲折经历——

  2013年,毛先生的儿子歪歪开始牙牙学语。他坚持和儿子说武汉方言,妻子却倾向于跟孩子说普通话。他与妻子经过一番讨论之后达成了一致:让孩子说武汉话。 2年下来,孩子学会了一口地道的武汉话,毛先生深感欣慰。然后,问题来了:因为孩子说汉腔,在与同龄人一起玩耍时没有共鸣,他很少开口说话。妻子埋怨他,认为没让儿子学普通话弄得他“孤僻,内向”。

  今年9月,歪歪上了幼儿园。一天,班主任雷老师在家长微信群里发出信息:毛歪歪不说普通话,要纠正。毛先生的妻子回复:一定配合老师。从那天开始,母子之间开始用普通话对话——

  “今天中午幼儿园吃了什么?

  “鸡蛋。

  “鸡蛋花还是梗鸡蛋?

  “梗鸡蛋是武汉话,普通话不是这样说的。

  “哦,妈妈说错了,应该是整个的鸡蛋。歪歪,妈妈再问你,今天在幼儿园屙了 没有?

  “妈妈又说错了,屙 是汉腔,普通话应该说拉大便。

  在一旁的毛先生实在听不下去,劝妻子别再跟儿子说“弯管子”普通话,没想到妻子却动了怒……此后,为儿子的语言问题,夫妻俩争论不断,一度甚至提及离婚。

  毛先生说,他认为“方言是地方文化的一部分,保护方言就是保护地方文化。方言是内心深处的骨髓和血脉。它会时刻陪伴着我们,让我们享受乡音与乡情的润泽,产生情感的凝聚。

  外地求学,不会乡音

  难以自证是武汉人

  20岁的武汉姑娘伢小陈在厦门大学读大三。“你是武汉的,说两句武汉话听听。”每当面对外地同学充满好奇的提问,她只能尴尬笑笑:虽然从爷爷辈开始他们家就一直生活在汉口,但她这个“老武汉”却是一句武汉话都不会说。“你到底是不是武汉人啊?”面对同学的惊讶、质疑,小陈总是绘声绘色描述武汉的大街小巷、刁角美食,想借此力证自己是武汉人。但在同学眼中,始终没有一句武汉话来得给力,这让她感到无奈。

  小陈说,从小在幼儿园就是学的普通话,后来在武汉市外国语学校跟同学们也都说普通话,她也没觉得不妥。直到3年前去厦门大学读书,她才感到,乡音是自己的烙印,而她却没有,备感缺憾。

  像小陈这样不会说武汉话的90后大学生不在少数。家住积玉桥的胡女士说,姑娘正在上海读大学,不会说武汉话,每次寒暑假伢回家,全家都要从武汉话模式切到普通话模式。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