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新工人需要专属成长沃土
正如本刊上期所言,工业4.0需要有文化有技术有创造力的新工人。可眼下,年轻人虽然就业难,却不愿当工人。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一个适合技能劳动者,适合工人的高学历成才通道。
2014年6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2014届毕业生成为国内首批被学校授予工士学位的毕业生,各地高职纷出“工士”,高职院校从专业出发,提升了未来技能劳动者的学历水平。不过,这些由地方高职院校自行发起的尝试,至今没有得到教育部和全社会的公开认可。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工人专属的高学历成才通道至今尴尬无解。
职业教育作为新工人的摇篮,其改革方向关乎着新工人培养的根基和实效,如何让改革“接地气”,适应中国制造转型发展,值得我们深思。
——编者
已经大学毕业两年的杜新(化名),如今又坐在了教室里。
这一次,他不是向着更高的学历冲刺,而是为了一份好工作选择在一所职业学校“回炉”学技术。
杜新是武汉桥梁高级技工学校大学生班的一名学员,在这所技术学校,开设大学生班已有数年历史,不少大学毕业生由此走上工作岗位。大学生因为就业难“回炉”技校学习,近几年来在各地屡屡可见,甚至难以成为新闻“上头条”。
可大学生“回炉”补齐短板容易,一个工人要想获得本科乃至硕士、博士学位,却并非易事。而当前许多的职称评定、工资上涨乃至出国培养等许多晋升机会都和高学历密切挂钩,对于有上进心的技能劳动者来说,没有专属的高学历成为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成长“天花板”。
安徽博微长安电子有限公司电焊工黄春燕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技能大奖、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她说,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焊工,要学习材料学、热能物理等许多专业理论知识,并且许多专业文献是英文的,甚至要求英语好。但是一个好焊工要想获得高学历,只能去大学读材料学等相关专业。
“技能劳动者没有属于自己专属的成才通道,尤其是高学历方面,”在一位从事职业技术教育近30年的专家眼中,这正是中国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痛点。“高等职业教育设计之初正是为了让技能劳动者知识技术兼备,如今却哪个也没有优势。”记者了解到,在全国范围内,高职院校一度掀起了“工士”授予“风”,正是为杰出的技能劳动者解决没有高学历的“痛”,然而,“工士”学位至今没有得到教育部和社会的认可。
没高学历,工人晋升难之又难
毕业于职校的“85后”青年李刚(化名)有着深刻的感受,他初中毕业时经过一番深刻的考量,进入了武汉市的一所中职院校,当时,这所院校开办有著名的“富士康班”,按照当时武汉市的高招政策,进入中职院校的他,还可以通过技术高考的途径考大学。
正是大学、本科等字眼,才让他全家觉得这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3年中职后,他却没能考上大学,尽管他依靠“富士康班”学员的身份,顺利进入富士康武汉基地。但是,在两年流水线生活后,认为无法看到人生前景的他离开了这里。
“没大学学历,晋升涨薪都很难,只能‘低人一等’”谈起自己的学业,李刚显得心灰意冷。
“这样的情况在高职院校学生中更为显著!”前述专家毫不隐讳地指出,“就在我所任职的院校里,不少学生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暗淡,由于办学层次是专科,没有对应的学位,学生毕业后想往上晋升的渠道难之又难!”
工人学历晋升并非新鲜话题,当前,“工业4.0”时代正在带来广阔的蓝领需求,技术蓝领正在成为稀缺资源。但是,蓝领就业存在明显的供需对接矛盾,即企业需求的蓝领招不到,而大批蓝领想求职而不可得,欲跳槽而不遂愿。对此,2010年全国两会上,当时的全国人大代表田玉科认为,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不高,毕业生社会地位低。田玉科建议: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增设“工士”学位。
没高学历,高职学校缺乏生源
“国内对于职业教育存在认识误区!”前述专家如是说,在所有人看来,从技校、职高哪怕是高职高专出来的,只能去从事一线的劳力工作。而国内常年以来对“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认识,让很大一部分家长和学生对于职业教育的不理解甚至是误解,直接导致了职业院校招生艰难,更勿谈人才培养了。
同时,由于普通高等院校对于社会上大部分家长和学生的强大吸引力,也间接导致了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投入远大于对于职业院校的投入,在双重压力之下,职业院校的发展举步维艰,前述专家指出,国内有些职业院校甚至连最基本的教学科研都难以保证,教材、器械不少都是上个世纪的,很难适应当下的新形势。
2014年6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2014届毕业生成为国内首批被学校授予工士学位的毕业生,今年4月,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宣布将对2015届毕业生授予工士学位,这些举措被认为是对当下高职院校学生学历学位晋升的一大突破性尝试,遗憾的是,这些由地方院校自行发起的尝试,至今都没有得到教育部的公开认可。
要实惠,打通学历和技术双通道
“德国的年轻人选择职业教育后,可以继续读本科、硕士、博士,‘上不封顶’”,而我国的职业教育最多只能读到本科”。德国莱尼电气线缆(中国)有限公司高级经理丁涛在德国工作多年,当他面对国内对职业教育的误解时,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德国那么多学生选择读职业院校?
对比之下,丁涛发现,德国孩子认为读职业院校可以学到一门技能,而且毕业后百分之百能得到工作,经过几年晋升,工资跟大学毕业生差不多。
丁涛认为,目前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里,事实上存在两大瓶颈:首先是教材滞后,许多职业院校的教材一用几年,而德国的教材是由德国一线企业专业人士、工商会教材开发委员会参与开发,不断更新;其次是德国有专属的职业教育学历成长通道,小学生四年级就开始分流,选择进入不同类型的中学,超过七成的中学毕业生选择上职业院校。
面对职业教育发展到现在的瓶颈状态,专家们认为,破解瓶颈首先需要全社会转变意识,从根本上根除思想上的误区,对社会劳动分层有科学、正确的认识。
同时希望主管职业技能认证的人社部门、主管学历学位教育的教育部门,能够给职业教育更多更实际的政策,为学生们在职业鉴定、学历晋升方面有更好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