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互联网+”“潮”动建筑工地

23.02.2016  10:07

手机上订制“知识套餐”

上午11时刚过,中建三局武汉天河机场T3航站楼项目工地的餐厅就开始喧闹起来:滑藕片、莴苣丝、千张肉丝等20余道菜品一溜排开;刀削面、兰州拉面、牛肉水饺等特色面点也一应俱全……工人们喜欢吃什么就去自助取菜,来自五湖四海的2000余名工人兄弟,在这里都能感受到家乡的味道。

饭后,检测工陈清武掏出手机打开工地开设的“梦翔天河”微信,对餐点菜品进行点评投票,“工地食堂每周都在微信上公布菜谱,我们可以上微信点评,让食堂及时调整,真有‘上帝’的感觉。”

晚上收了工,工人们纷纷涌进宿舍,躺在床上,掏出手机摆弄起来。《工人日报》记者好奇地走近一瞅,原来他们正在用手机上夜校,“项目微信公众号上有专门的夜校学习版块,只要登录夜校学习界面,上面很多安全、施工质量方面的教学课件,你可以依据兴趣选择学习。”河南小伙子杨帅说。

项目网络管理员阮曾介绍说:“公众平台上的课件每周都会更新一次,内容涉及健康生活、施工生产等多个版块,工人们可以评论、点赞,项目通过后台掌握大家的学习偏好,及时调整课件内容,为工友私人订制‘知识套餐’。”

这是项目工地利用“互联网+”服务职工的缩影。“为了让工友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生活,项目实现了WIFI全覆盖,通过张贴宣传画册引导,工地夜校手把手地教,工友们都学会了手机操作方法。”项目党支部副书记张庆锋告诉记者。

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工会主席郑亚文介绍,不仅仅是天河机场,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的百余个项目工地上,微信公众号一一落地,将职工和农民工兄弟们原本紧张单调的生活带入了“互联网+”时代。

线上需求,线下体现

当然,服务职工的工作绝非仅仅一个微信公众号就可以了。

天河机场T3航站楼项目正如中建三局其他所有项目一样,实现了线上线下的紧密结合,无论是职工生活区还是工友生活区,职工(工友)服务站、洗衣房、洗浴室、健身房、工友业余学校、图书室等设施一应俱全,都实现了社区化管理。在这里,甚至还建起了生态菜园、生态农场……这些,都是工友们线上需求的线下体现。

踩离合、挂挡、起步,工地驾校里,钢结构施工员鲁志坚正专心备战科目二考试。“项目偏僻、工期紧,考个驾照可真难……”微信平台上的牢骚迅速成为项目职工服务站的努力方向。很快,工地办起了驾校,并通过微信平台发布报名信息,1年多来,已有30多名职工、工友顺利拿到驾照。

“项目地处偏远,出去坐一次机场大巴要几十元,出租车更贵”……又一个现实问题通过微信平台抵达服务站,服务站随即专门通过微信定制班车为职工提供接送服务,并为200余名农民工办理了机场大巴优惠卡,个人乘车费用由20元降到了6.5元。

据了解,职工遇到生活困难或心理困惑,可以拨打职工服务站电话或到接待办公室反映,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发送信息到“主席信箱”。心理咨询,也可以通过微信在线完成。

服务职工的“互联网+”

建设职工(工友)服务站是近年来中建三局在全局推行的做法。

“中建三局现有两万多职工和10多万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全国60多个城市和海外7个国家,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约占六成,职工队伍呈现出高度分散化、流动性和年轻化的特点。”中建三局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胡金国告诉记者。

近年来,中建三局工会紧贴职工需求,创新手段服务职工,着力构建以局职工服务中心网络平台为主体,以局属各单位(分公司、经理部)职工服务中心为支撑,以项目职工服务站(点)为基础的主体化职工服务体系,实现“总部+基层”、“实体+网络”、“线上+线下”的服务全覆盖,同时将服务对象延伸至农民工群体,真正做到“让职工工友受益,让职工工友满意”。

湖北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马建中认为,中建三局的做法是湖北省总近年来推进“互联网+”服务职工体系建设的现实体现,省总一直坚持以职工服务中心(站)和网格为依托的实体网与以互联网为支撑的信息网相融合,实现服务职工方式的全覆盖,探索当前职工服务体系真正的转型升级,各级工会还将更深入地推进这一探索。(本报记者 张翀 本报通讯员 张照龙 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