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精准扶贫观察
才正月初五,老河口薛集镇马岗村的贫困户张丛兵就接到通知:18日城区举办精准扶贫对接招聘会,到时去转转。
“大过年的,还惦记着我们。”44岁的张丛兵说,有了包保干部一对一帮扶,这回真要脱贫了。
新年时节,襄阳广袤的大地激荡着阵阵暖流。该市1000多个扶贫工作队、7万多名帮扶干部,与8.7万户、27万贫困人口手拉手、想办法,共筑脱贫致富之路。
扶贫先扶志,政策开脑调动内因
“多亏了政策开脑,我们才能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谷城县五山镇九里岗村村民罗来明说。
在扶贫工作队的引导下,县里的专业合作社将母猪寄养在罗来明家。开春产仔并待小猪长到8公斤后,合作社以每头300元的价格回购。按每猪年均产仔30多头计算,农户一年可望增收9000元以上。
看到脱贫前景,63岁的罗来明今年春节,乐得合不拢嘴。
“有的农户穷惯了,不思进取,只要现金。”村干部王胜平介绍,扶贫队员反反复复上门,讲道理,做工作,让他们摒弃等靠要的思想。
依托政策开脑、队员谈心等方式,襄阳市充分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愿望。在谷城县五山镇、赵湾乡等地,贫困村纷纷召开会议,让发展好的农户戴红花,作典型发言,让思想僵化者表态,增强致富的信心。
“工作队员天天上门督促,再不勤快喂牛,就对不住人了。”赵湾乡鲁家油坊村一名农户说。
据了解,襄阳市实施精准扶贫,给每个贫困户确立对口的责任人;扶贫责任人必须按期上门检查做工作,引导贫困户谋发展;督导不力者,将受到通报批评、取消评先等处理。
产业全覆盖,不落下一个农户
正月初四,初春的暖阳露出了笑容。在保康县歇马镇沮河专业合作社,唐应富、周正林等贫困农民的场院里,晾晒着袋料香菇。
“县里要求,贫困者家家必须有项目,户户要有致富产业。”唐应富介绍,春节前,他们与合作社签订了长期协议,除得到3000多元的劳务收入外,还要跟随合作社种植数千袋的香菇,预计每家能够增收万元左右。
产业不强,脱贫就难。精准扶贫过程中,保康县围绕烟叶、茶叶、核桃和食用菌等山区特色资源,组织实施产业扶贫计划。该县43个重点贫困村共规划主导产业85个,规划建设各类特色产业基地5.9435万亩,食用菌450万袋,养殖业33.36万头。
市长秦军介绍,该市要求每年新增财政收入用于扶贫开发的比例不低于15%,其中,南漳、保康、谷城3县,要达25%以上。
目前,襄阳各县市区纷纷围绕地方资源,出台了各具特色的产业扶贫措施。谷城县全面推行“1X3双入工程”,其中“1”代表贫困户,“X”代表产业模式或种养数量,“3”代表年收入3万元;老河口市制订了三年计划,今年就有一批以油用牡丹、果树为特色的乡村率先脱贫;襄州区设立扶贫产业基金,大力实施高产小麦、花生、土豆等高效作物的推广……
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提升贫困农民的致富技能。去年,该市共有6.16万农民参加了各类职业教育培训。
南漳县肖堰镇观音堂村贫困户周茂全说,参加免费养殖技术培训后,回家就养了1万只鸡;如今,村里的网格员也在帮他上互联网卖鸡呢。
政策有保障,为弱势群体兜底
“总说天上不会掉馅饼,可我家是真的遇到了馅饼。”指着96平方米的新房,南漳县薛坪镇曾家坪村村民夏辉国满脸喜悦。因为,这房是免费的。
曾家坪村地处高寒山区,全村272户,只有一户新建了红砖楼房,绝大多数村民仍然住着祖辈留下的干打垒土坯房。
在襄大集团等单位的帮助下,曾家坪村收到140万元的帮扶资金,新建20套房屋,让20户特困危房户搬下山来,喜迎新年。
“我们村自然条件差,只有挂坡地,挑水都要走几公里路。”曾家坪村党支部书记闫仕政解释,“不搬迁,将会一直受穷!”
目前,襄阳市对1.89万户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贫困户,制订了整体搬迁计划;对2.1万户5.9万名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体系保障;对7万余名因病致贫人口,及时开展医疗救助。
今年,该市及各县市区将投入兜底资金亿元以上,逐步解决弱势群众的脱贫保障问题。
“重中之重,还要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襄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忠介绍,要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目前,襄阳市对1.9万名在校贫困生,都实施了“9+3”免费教育。同时,全市各教育机构及群团组织纷纷开展助学活动,每年发放捐资助学善款逾千万元,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夏永辉、班明、海波、承鼎、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