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创新扶贫模式探析

26.06.2015  12:22
 

    

  随着经济的发展,扶贫工作已从就地扶贫发展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从“输血式”扶贫发展为“造血式”扶贫,各种新的扶贫模式正在我市广泛应用,帮助农民走上致富路。

    6月12日,在荆门市扶贫开发重点工作推进会上,各种创新的扶贫模式让人耳目一新。

    能人燃起星星之火

    荆门市东宝区子陵铺镇拾井村属北山抗日革命老区中心。全村156户,其中贫困户52户。长期以来,由于地处丘陵,水资源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善,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村民生活水平低下,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仅4765元,不到全市农民人均收入的50%,是一个重点贫困村。

    如何摘掉贫困村的帽子?村“两委”班子想了很多办法。2014年村“两委”换届时,拾井村借用示范效应,邀请在外创业的能人——蔡学升回村当支书。

    蔡学升当上支书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100万元用于发展村级公共事业,他的无私不仅得到了村民的拥护,也凝聚起了村民干事的热情。

    拾井村资源较为贫乏,但距离城区不远,自然环境较好,如果能发挥这个优势,打造宜居乡村,为城区人提供休闲旅游的场所,也是一条发展之路。村“两委”班子确立了结合新农村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的扶贫思路。

    思路确定了,拾井村人想发展、谋发展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凡是涉及村级公共事业的工作,大家都主动出资出力。

    镇村两级干部寻求支持:市公交集团帮扶6万元、东宝区药监局帮扶3万元对6公里通组公路进行扩宽和铺垫维修;农业部门2015年小农水建设项目落户拾井村,可解决1200亩农田灌溉问题;2015—2016年度土地整理增减挂钩项目落户拾井村,可解决40户群众住房困难的实际问题。6月3日,东宝区12个区直单位整合部门资金近200万元,集中用于解决拾井村新农村建设的水、电、路、住房、绿化、生态、产业等方面问题。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拾井村的新农村建设项目预计年底可以建成完工。

    “人居环境好了,村民们才会更有干劲!”蔡学升对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充满信心。

    产业推动整村发展

    以前说起白泉村,人们会告诉你,那里是山区,耕地少、穷得很。

    作为荆门市京山县曹武镇最为偏远的山区村,白泉村全村有601人,人均占有耕地1.6亩,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8户90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自然资源匮乏、产业结构单一,2013年以前,全村人均年收入仅5680元。

    如何利用山区优势发展产业带动农民致富?

    村“两委”班子把目光盯在了招商引资上,确定了做活做好山水开发的文章,突出精准扶贫,积极实施龙头企业带动、能人带动、产业扶贫和基础设施建设四大工程,初步构建了大整合、大参与、大投入、大建设的扶贫格局。

    地处大洪山山脉,白泉村的温泉一直没有开发,去年该村以温泉优势为亮点,吸引福建客商成立湖北恒洋水产品养殖有限公司,投资8000万元建设全省首个温泉水鳗鱼养殖基地。并为白泉村25位村民提供长期稳定的就业岗位,人均年打工收入3万元以上。

    尝到了甜头,村“两委”班子更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引进曹武籍能人张华波投资600万元,建设500亩湿地松、中药材基地,为全村50位村民提供务工岗位,人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

    争取财政扶贫资金60多万元,村自筹40万元,开发建设板栗基地800亩,建成全村最大的“绿色银行”,受益农户20户,户平年增收5万元。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该村还整合财政扶贫、交通建设、一事一议奖补等资金125万元,硬化通村通组水泥路4.7公里,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出行难、农副产品运输难问题。

    去年,白泉村农民人均收入达7850元,比2013年增长38.2%。

    旅游拉动农民致富

    3月油菜花香,嫩黄的花朵吸引着人们涌向五洋公路沿线的沙洋县五里铺镇、曾集镇。

    中国农谷•荆门(沙洋)油菜花旅游节已经举办了8届,8年里五洋路上的油菜花从无人问津到人满为患,周边的农民都依托油菜花旅游节办起了农家乐,摆起了小摊。仅曾集镇就有28户贫困户办起农家乐和乡村旅馆。

    趁着农闲,沙洋县曾集镇张池村11组村民王方明从县城批发了水果、饮料就在家门口摆了个小摊。王方明说,油菜花节一个月,他靠摆小摊就能收入1万元左右。

  近年来,沙洋县通过举办油菜花旅游节,在五洋公路两旁建起34公里生态景观长廊。依托旅游节,沙洋县办起农家乐、乡村旅馆350余家,从业农民2000多人,其中贫困户136户544人。今年油菜花节期间游客达180万人次,创旅游收入2亿多元,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赵国桥)

  

  

  2015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