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建委员:精准扶贫精髓是“因贫施策” 防止急于求成
(记者 马常艳 专栏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实施脱贫攻坚工程,要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的目标,并强调坚持精准扶贫脱贫,因人因地施策。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国务院扶贫办原主任范小建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要从根本上理解精准扶贫的精髓,就是要“因贫施策”,只有坚持这个要求,精准扶贫才会不断取得新成效。同时,未来的精准扶贫工作要处理好两组关系,防止急于求成。
扶贫攻坚面临新形势
“过去很长的时期,我们都是在贫困面比较大的,或者普遍贫困的情况下来抓扶贫。现在社会发展的差距逐步扩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增长对于减贫的带动作用,就不像以前了。”范小建表示,对于扶贫工作需要在思想上、认识上进一步加深理解。
范小建指出,在新形势下,一定要关注专项的减贫工作,要关注扶贫工作的精准,要关注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增长43.4%。在贫困县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支持就业创业。解决好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增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能力。国家各项惠民政策和民生项目,要向贫困地区倾斜。深入开展定点扶贫、东西协作扶贫,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扶贫脱贫是硬任务,各级政府已经立下军令状,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精准扶贫精髓是“因贫施策”
“自从有扶贫工作那天开始,就一直在强调扶贫工作瞄准,一定要找到的工作对象是谁,穷人在哪儿。”范小建指出,这是一个不断深化、反复探索的一个过程。过去几十年,围绕这个问题有过大量的实践,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还不够。特别是提出精准扶贫要求以后,要进一步努力。精准扶贫概念提出来之后,同样需要不断地深入探索,反复实践。“精准扶贫永远在路上,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深化、细化、完善相关的制度和办法。”范小建说。要从根本上理解精准扶贫的精髓,到底什么是精准扶贫的精髓?范小建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就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问题为导向,实施因贫施策。
范小建说,在调研中发现,致贫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宏观原因也有微观原因,既有群体原因也有个体原因,既有体制机制原因也有生态原因以及社会进化发展的原因。例如所谓“代际传递”成因复杂,除了素质型,还有健康型以及综合型等,要根据不同原因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需要什么措施就采取什么措施,这就体现了精准,要强调到村到户,最终落实到人。“只有坚持这个要求,精准扶贫才会不断地取得新成效。”范小建说。
各地脱帽防止急于求成
对于未来的精准扶贫工作,范小建强调要处理好两组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深度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关系。根据调查,有的省在“十二五”期间,贫困总量减少了60%,但是深度贫困只减少了25%,可见深度贫困的减贫难度之大。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看到贫困是相对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说现在一下子就把贫困问题解决了。但是另一方面,也不能因为强调了贫困的相对性,而忽略了对于深度贫困的关注。“这一轮脱贫攻坚的最大特点就是啃硬骨头,所以对于深度贫困一定要咬住不放。”范小建说。
同时,要处理好政府主导和群众主体的关系。现在层层都签订了责任状,甚至排出了减贫脱帽的计划。各级干部压力很大,当然积极性也都调动起来了。在这种情况下,特别要防止急于求成。“因为急于求成就淡化了甚至忽略了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任务越急越要把发动群众,群众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我认为应该把群众参与作为脱贫攻坚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范小建强调。
针对造假的情况,范小建说,这种情况在农村确实是有的,国务院扶贫办一直在做贫困识别回头看的工作,就是要争取通过不断地努力,把水分挤出去,把不应该进来的人划出去,把应该进而没有进来的人划进来。
代表委员小资料:
范小建,男,四川人,1953年生。1968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插队。2007年5月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