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关于苏区村贫困问题分析及脱贫建议

12.11.2015  17:27

  襄阳市委宣传部扶贫工作队

 

王君正同志批示:好!印发简报用以指导面上工作,供大家学习借鉴。

  
              8月20日至9月10日,市委宣传部扶贫工作队深入谷城县南河镇苏区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了当前苏区村群众的真实生活状况和致富的愿望,分析了当地贫困户致贫原因与当前生活的困境,探讨了苏区村脱贫的出路和办法,明确了做好苏区村扶贫工作的基本思路。
              一、苏区村基本情况
              一是地理位置偏僻。苏区村位于谷城县薤山脚下,南河胡家渡库区上游,海拔500米。一条乡道穿村而过,两边是连绵不绝的大山,村庄大部分分布在乡道两侧,少数在大山之中。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提供全村人生活用水和农作物生长用水。四周大山为石头山,只长灌木,不长果林。
              二是自然资源匮乏。村周围大山含少量硅矿,2004年已外包给矿商进行开采,但没给苏区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村东头有一处天然温泉,2011年被鄂西生态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收购,但一直圈而不投,没有给村民带来经济利益;温泉下游被开发为四个水池,主要用来饲养罗非鱼,现已经卖给谷城县水利局,也不能给村民带来经济效益。
              三是村集体经济薄弱。苏区村资源匮乏,村集体无产业,村集体收入主要有硅矿厂每年缴纳的管理费1.6万元,一些零星发包收入和社会各界争取的援助资金,自身缺乏造血功能,集体经济比较薄弱。
              四是村民收入来源单一。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为三块:一是在外打工收入。该村18岁至55岁的男性劳动力中有60%以上在山西、江西、贵州等地石场打工,一般从事炮工、搬运工、司机等工种,石场工作收入是该村农民最重要的经济来源。该村18岁至30岁年轻的女劳动力主要在广东、浙江等地工厂打工。30岁至50岁的女劳动力中约40%在石场协助丈夫工作,60%在家负责照顾小孩和老人。二是在家务农收入。该村55岁以上劳动力80%在家务农,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全村共有耕田493亩,旱地347亩,人均田地约0.65亩,一个家庭平均种植田地面积约2亩,一年纯利润约2000元。三是养殖收入。该村在家务农农户多数喂养1头猪、几只鸡,供自己食用;有3个养殖大户,两家养羊超过100只以上,1家养牛8头以上,养殖收入每年5万元以上。
              二、苏区村贫困情况统计及原因分析
              我们对全村贫困户进行了逐一甄别,协助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对贫困户进行了民主投票,最终结果在村委会进行了公示。苏区村共341户,1324人。贫困户120户,280人,人数占全村比重为21%。其中五保户29户,30人;无劳动能力低保户36户,58人;全家有1至2个享受低保、但家中有劳动力的低保贫困户32户,130人;一般贫困户23户,62人。精准扶贫中,需要重点帮扶的是有能力脱贫的农户55户。
              从致贫类型看,55个贫困户中,因病致贫27户,占比49.1%;因残致贫13户,占比23.6%;因缺少劳动力、家大口阔致贫10户,占比18.2%;因灾、因学等原因致贫5户,占比9.1%。
              致贫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文化程度低,缺乏劳动技能。全村18岁以上年轻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不足15人,大部分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外出打工只能从事体力劳动。该村劳动力大部分在石场打工,危险性大,该村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户80%是在石场打工落下的。二是劳动能力弱,无法外出务工。贫困户大部分年龄在50岁以上,身体条件较差,在外找不到工作,在家种植基本农作物收入低。三是因病因残医药花费大。家中有病人,一方面劳动力减少,一方面医药费花钱较多,一些小康家庭返贫。四是村人均土地少、土地农作物经济价值低,只能在家务农的群众生活贫困,单纯靠农业种植无法脱贫。
              三、推动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
              一是大力发展药材种植产业覆盖一批。基于苏区村资源现状,要带动群众脱贫,关键还是要在土地上找出路,从提高土地经济作物收益上想办法。为此,我们专门邀请隆中药业集团的技术人员对苏区村土地进行研究,专家提出苏区村土地适合种植油用牡丹。专家估算,一亩地油用牡丹产值将达到4500元左右,是种植水稻、玉米的4-5倍。我们一方面发动党员和村干部带头种植,第一年试点种植20亩左右,让村民看到效益后再推广;另一方面帮助筹集前期种植资金,免费为村民购买药材苗,聘请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种植。同时,联系医药公司与村民签订收购合同,确保种植药材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二是培育养羊大户带动一批。
              扶贫工作队重点帮助大户争取银行贴息贷款、扶贫项目资金,进行养殖技能培训、拓展销售渠道等,培育发展1-2家重点养羊大户,发动散户就地取材、就地培训、就地销售。大户通过与小户签订合同的方式,为小户提供幼种,成熟后进行回购,保证小户每年养殖后有一定收益。同时,大户发展壮大后,贫困户直接为大户打工,创造固定收入。
              三是探索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惠及一批。外出务工是村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如何让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地务工?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帮助村集体办企业是有效措施。经与村干部共同研究,扶贫工作队建议村探索建立以“农产品初加工、初级产品销售”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合作组织。合作组织成立后,一方面可以更有效的为村民提供养、种植以及销售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合作组织发展壮大后可以为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户提供基础工作岗位。同时,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后,可以为更多贫困户和孤寡老人提供救助,极大改善困难群众生活条件。
              四是争取民政救济资助一批。当前苏区村村民能够享受国家低保政策的有四类:癌症之类的大病绝症者、持有二级残疾证以上的伤残者、失去父母的孤儿、无儿无女的老人。有三类群体既无法享受低保政策,又无劳动能力脱贫,不在精准扶贫“五个一批”覆盖范围内,是精准扶贫的“真空地带”,也是“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攻坚点。一类是“有儿女,但儿女无赡养能力”的70岁以上老人。这类群体由于年龄大,身体无大病、但小病经常有,劳动能力很弱,与儿女分开单过,除每月70元农村养老保险金外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一类是因残致贫,无劳动能力,但残疾程度不够二级,无法享受低保。这类群体一般为中风、智障、手或脚残疾。一类是因病致贫,但不属于癌症之类的绝症,属于冠心病、肺病、糖尿病以及其他需要常年吃药的疾病。这类群体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上,劳动能力较弱,家庭需承担很重的医药费。对以上三类群体,核实真实情况后,依照国家低保政策,积极争取民政救济,由财政兜底供养,保障有基本生活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