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适老社会服务研究结果发布:六成老人选择居家养老
12月3日,第11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发布了中国适老社会服务研究结果。此项研究是2016年3月至10月,清华大学与盖洛普进行了一项“中国适老社会服务研究”(CESS)的全国性调研,该项研究覆盖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6个一、二、三线城市,访问对象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共完成2202个样本。
此次研究数据发现,在养老的主观意愿方面:计划在养老院养老的受访中国老年人高达13%,计划居家养老的则占63%,计划依靠小区养老的只有2%。相比上海政府在“十一五”规划期间提出的“9073”养老模式,即只有大约3%的小部分老年人需要养老机构的照护服务有较大出入。研究还发现,目前,超过一半社区尚未提供任何“上门做家务”、“日托站或托老所”、“上门看病”、“老年饭桌或送饭”等基本的老年服务。在有托老所的小区中,只有4%受访者曾体验过相关服务,使用者的满意比例也只有49%。
盖洛普首席咨询顾问吴涛博士表示:“托老所既不叫好、也不叫座,对于社区养老的模式需要进行反思和重新评估。”清华大学老年学研究中心主任裴晓梅补充说:“社区的照料老人服务,需要作为一个公共政策议题尽快加以解决”。
养老机构经营主要分为公立和民营两种,此次调研结果显示,1/4受访者居住的小区附近有公立养老院,所在城市有民营养老院的比例为1/2。然而,只有25%受访者愿意住在民营养老院,而公立养老院的意愿则为46%。从两者的了解程度比较,受访者对民营养老院“不了解”的比例达76%,对公立“不了解”的比例为73%,老年人对养老院的认知程度普遍偏低。相较对两者的印象,认为公立养老院“比较好”的受访者有19%,比民营高6%。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景军教授表示:“中国老年人普遍‘不了解’、‘不喜欢’民营养老院,民营养老院欠缺可靠品牌,信誉度不高,这意味着民营养老院在发展和成长中面临较大的挑战。”
“适老服务指标体系”通过对包括公共交通系统、住房、小区服务、食物、就医、健身娱乐场地等12项社会环境和服务的综合指数,评价不同城市的适老化程度。结果显示,青岛的社会环境和服务满意度最高,达83分,适老化程度最好;广州、北京、上海的适老化程度最差,分别为71分、70分和70分。在以上的12项指标中满意程度最低的是“食物质量”、“看病就医”、“健身娱乐场地”,受访者满意的比例只有62%、59%和58%。调研还发现,“看病难”、“挂号难”的问题依然突出,77%的老人仍然采取“亲自排队”的方式挂号就医,说明各种渠道预约服务仍未普及,在使用中还存在问题。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老年学研究所教授穆光宗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刚性发展和深度发展,大城市的医养供求失衡态势将进一步加剧。而且高品质、高效率、高满意度的医养服务供给恐怕将长期严重不足。”
研究还发现,近三成受访者会通过手机或计算机使用互联网,同时,有76%“老年网民”过去一周曾经使用过微信聊天。不过,目前老年人对互联网仍是以社交需求为主,网上购物的使用率只有三成,还有网上缴费、打车、订票、挂号就诊等网上生活服务使用率都低于三成,“老年网民”在“网上订餐”的使用率最少,只有8%有尝试。(姬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