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隔代抚养 “城里的留守儿童”频现精神障碍
说起留守儿童,人们想到的关键词大多是“农村”、“贫困”、“外出务工”等,但在视线以外,却有城里孩子正在遭遇“隐形留守”,他们在祖辈身边长大,与父母一周一见甚至一月一见。
亲子关系疏远,对孩子心理产生巨大影响。昨天,武汉晚报记者从武汉市心理医院获悉,该院儿少病区的患儿中,留守儿童超半数,其中,城市留守儿童又占了一半。
爸妈要出远门 孩子半天大便四五次
留守儿童正在成为儿童精神心理疾病的主要环境因素,这是武汉市心理医院儿少病区一项专题研究得出的结论。课题负责人,副主任医师李轶琛介绍,2014年7月到2015年4月,病区共收治各类患儿207名,其中留守儿童已超过半数,占51.2%,而城市留守儿童明显增多,人数已经与农村患儿相当。
作为湖北省内唯一一家精神专科儿少病房,这一统计数据颇具代表性。面对这一统计结果,李轶琛颇感意外。
她认为,全国共有留守儿童6800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达6100万人,在这个大背景下,病区内两方人数竟然大致相等,这意味着出现心理问题的城市留守儿童人数正在飙升。
其实,留守儿童不仅限于农村。医生给出的定义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无法照顾孩子,孩子就被称为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城市居民因工作繁忙等原因,将孩子放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抚养,一周甚至一个月探望一次,这些孩子其实也是留守儿童,但这种现象太过常见以至于熟视无睹,这些孩子可被视为“隐形留守儿童”。
此前,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一项针对市内3000名6岁—14岁儿童心理状况的调查也表明,约14%的留守儿童有心理障碍。前几天,11岁的晓鸥因儿童焦虑障碍住院,他是一名典型的隐形留守儿童。
晓鸥(化名)家住武昌,家境不错,但父母都在广东工作,一年回来一两次,他跟着爷爷奶奶长大。他的发病症状很特别,一紧张就会频繁大便,特别当他父母要走的时候,半天要跑四五趟厕所。医生说,这是典型的心理症状引发躯体不适,而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导致安全感的匮乏,是晓鸥出现心病的重要诱因。
父子一周一见 儿子患上抑郁症
12岁的小强(化名)家在阳逻,平时跟妈妈一起生活,爸爸在中心城区上班,一周回家一次,忙起来一个月才能见小强一面。近来,妈妈总因为小强学习不认真、痴迷游戏等事情发火,每当妈妈大怒,小强就会跪下来求饶。渐渐地,小强出现多疑、孤僻等现象,有时因为同学无意的一瞥,他会整晚睡不着,他妈妈带小强到市心理医院就诊,被确诊为抑郁症。
“小强出现的问题,与他父亲有很大关系。”李轶琛分析说。在小强的家庭里,虽然有母亲陪伴,但母亲身兼数职,既要工作又要抚养孩子,还要料理家务,稍不如意就会将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而孩子的心理发育还不健全,接受到这些负面情绪后,不知道如何排解,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情绪问题。
武汉市心理医院儿少病区主任马筠发现,隐形留守儿童中,生活中父亲角色缺失的现象很普遍,“通常外出赚钱的是父亲,留下母亲顾家。”但“缺爹”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影响很大,对男生的影响更大于女生。
马筠说,这类孩子的心理较容易失衡。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就像镜子,孩子在对照中成长。缺失父爱的孩子,性格易偏向女性化,敏感、爱纠结、内心世界的容量较小,简言之,抗压抗挫能力较差,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实际上,全国各地关于隐形留守儿童衍生出的心理、行为问题的报道,屡见不鲜。这些孩子更常见的“症状”是离家出走,长沙、重庆、山东等地均有家境富足的孩子,因长期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愤而出走的事例。
“隐形留守儿童” 凸显隔代抚养弊端
不论是留守还是隐形留守儿童,本质都是缺乏父母陪伴,隔代抚养由此成为一个绕不去的问题。武汉市心理医院儿少病区主任马筠说,溺爱会限制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让孩子变得骄横、任性、自私。
马筠的病区曾收治过一名中学女生小芬(化名),她自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老人对她百依百顺,就连吃鱼,奶奶也会先把鱼刺挑出来。在过分的关爱下长大,小芬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情感不稳定,老师一句批评,就能把她“吓”得晕倒在地,经查为癔症发作。
马筠强调,父母与子女的互动能够促进孩子性别角色的发展、社会适应性、学业成就、健康情感的建立,这通常是老人难以完成的。
中南医院儿童神经与心理门诊副主任医师范静怡则提示,很多爸妈在孩子上学之后,开始关注孩子,但更多地是在学习方面。在此之前,他们很少和孩子在一起,错失了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最佳期,孩子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致使他们从感情上不愿意接纳父母、也就不能接受父母对自己某些习惯的改变和批评,亲子之间频发冲突,最后可能诱发心理疾病。
父母是孩子成长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不应生而不养。即便不得不把孩子交给祖辈,也应该积极参与抚养教育,参与得越多越有话语权,就越容易“遥控”祖辈,老人也就越能心甘情愿地配合年轻人,减少矛盾,合作养育孩子。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