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热议“中国式”过马路 文明过街为何难坚持

09.04.2015  14:32

  武汉“摘冠”后是否文明依旧?记者回访发现,781人中仍有四成在“中国式”过马路。

  昨日本报报道刊登后,引发市民、网友热议,纷纷为“回访文明”点赞。

  有微博网友表示,文明城市不是“评选前文明、评选后不文明”,“让我们一起努力来扞卫武汉的城市荣誉。

  交警“有法可依”遭遇执行难

  微博网友“inongcun”说:“当道德开始空叫唤的时候,法律就该上场了。醉驾入刑不就是一个好例子?”他认为,武汉交警应该学习国内其他城市,对闯红灯的行人、尤其是带头者进行处罚,“罚钱或者罚站岗,都行。

  记者采访得知,这种想法在武汉早已付诸实践,但最终不了了之。

  武汉市交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08年至今,我国、我省修改、颁布的交通法和实施办法中,均涉及对行人的处罚和约束。

  记者查阅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等,均有相关条文可对行人不文明过街、闯红灯处以警告或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在武汉市,交警部门也曾多次试行处罚行人,并进行集中整治,但市民不配合,导致执行难度大,“被罚行人轻则谩骂,重则动手。司机违法,交警可以扣车、扣证;行人不配合,我们束手无策。

  一名交警表示,“执法成本”也值得考虑。一个路口、多个出口,执法的民警和协警就那几个人,既管车又管人,再去处罚行人,不仅耗费执法民警的时间精力,还影响执法的权威。

  也有市民认为,不应以执法难为借口。即使不是每个违规过街者都甘心认罚,但只要有人在路口执法,就能提示、警醒大多数行人文明过街。

  志愿者劝阻有效但难坚持

  执法困境不仅武汉独有,在深圳、西安、长春、南京等全国文明城市也曾出现。这些城市在迎检期间,都会请志愿者在路口引导行人过马路,来破解难题。武汉的创建实践也显示这一方式效果不错。为何不长期坚持?

  武汉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补贴经费压力过大,导致“创城”结束后武汉七成路口取消了志愿引导服务。

  志愿者上街进行文明引导,虽然属于志愿服务,但各区会发放少量生活补贴,作为误工和餐补。

  武昌区杨园街下辖的15个社区有近200名志愿者从事文明引导工作。按每人每小时20元的标准,每月发放补贴款在4万元左右。在迎检期间,全市400多个路口都有志愿者,补贴金额之巨可想而知。目前,几乎所有的全国文明城市在创建成功后,都会取消这样的志愿者引导服务。

  除了经费问题外,志愿者服务质量也参差不齐。武汉虽然有百万志愿者,但能够坚持在早晚高峰到路口值守的人很少,往往是退休职工、低保户,缺乏志愿服务经验。再加上长时间室外值守,工作量大,时间一长容易懈怠。

  以记者探访的武珞路街道口为例,这里的文明引导志愿者每月至少值守20天,每天值守6个小时。他们值守时聊天、休息的情况时有发生,见到行人闯红灯,有时也没有劝导,记者统计时,这一路口的行人闯红灯率高达40%。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