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准”“实”二字抓扶贫

18.01.2017  15:07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精准脱贫重在“准、实”。坚持先难后易,切实把脱贫攻坚的各项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到人,坚决防止“被脱贫”“数字脱贫”,全面小康路上决不漏掉一户、决不落下一人!

  饱含深情的话语,引发代表委员热议。

  因人因户因地施策

  54岁的骆满意,左手残疾,丈夫去世,一人拉扯着两个女孩生活。为了帮助骆家早日脱贫,阳新县三溪口村干部将扶持骆家的5000元入股祥福生态合作社,介绍骆满意到合作社种菜,日工资70元,去年她打工收入达到1.7万元;还介绍她的大女儿明带娣到阳新县某鞋厂打工,月工资2000多元,年收入2万多元。不算入股分红,骆家当年脱贫出列。“村里去年有26户、76人脱贫。”省人大代表、阳新县三溪口村姜福村党支部书记明道祥对村里的数据了如指掌。

  正如对骆家母女实施不同的帮扶措施那样,我省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因户因人施策,一户一策,一人一策,对症下药,精准脱贫成效明显。

  明道祥昨日接受采访时说,非重点贫困村,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缺少政策和项目支撑,建议对重点贫困村与非重点贫困村采取无差别的公平政策,避免造成新一轮贫困。

  省人大代表、神农架林区党委书记周森锋,省人大代表、神农架林区区长李发平昨日建议,加大对脱贫县相关政策支持和奖励力度,鼓励早脱贫、早出列、早摘帽。

  整合资金发展产业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需要产业支撑。

  洪湖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远梅建议,出台具体措施支持洪湖生态修复和老区建设。

  省人大代表、丹江口市委副书记、市长李翔建议,要争取国家批复实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移民后续帮扶规划,加快库区移民脱贫致富。

  省人大代表、阳新县委书记王建华说,阳新县要实现在全省率先脱贫摘帽目标,压力很大。建议省政府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在安排政策性资金和项目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省人大代表、鹤峰县县长胡平江建议,省政府对贫困地区创建文化+旅游+城镇化的特色小镇、绿色示范乡村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

  发展产业,离不开资金支持。我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确保资金使用精准。各级财政将当年清理回收可统筹使用的存量资金中50%以上用于精准扶贫。同时,积极开展统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试点工作,化“小钱散钱”为“大钱整钱”,打破“撒胡椒面”和“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的困局。

  我省还设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6亿元,发放扶贫小额贷款46.33亿元。创立多种金融信贷扶贫模式,推出了30多个特色新产品,让金融服务进村,实现平台共享、信息共享、发展共促。

  发展产业,永远差钱,贫困地区更为明显。

  省人大代表、巴东县委书记单艳平建议,一是在省一级建立产业扶贫资金统筹平台,为产业脱贫提供资金保障;二是进一步加大对扶贫搬迁地区教育、医疗、危房改造、水电路基础设施等方面资金投入力度,提高贫困县市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将边远、贫瘠、交通解决难度大的自然村落纳入整体搬迁范围,解决没有纳入精准脱贫范围的村落脱贫致富问题。

  省人大代表、十堰市委书记张维国建议,进一步明确政策,支持、促进、保障金融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关键作用,助推产业脱贫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兴山县出台教育扶贫政策,全县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对贫困人口给予不同补助。全省立起教育扶贫“顶梁柱”。出台贫困户子女从幼儿园到研究生的精准资助政策,下达资助资金22亿元,全年资助贫困学生150余万人次。争取泛海集团从2016年起连续五年每年捐赠我省5000万元,对1万名当年考上大学本科的贫困家庭学生每人捐赠5000元。组织37所省内高校、37所优质高职、78所示范高中、37所优质中职与37个贫困县签约帮扶。建立贫困地区“双创”基金,大力实施雨露计划、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劳务输出对接机制。

  教育配套资金,对贫困地区来说,可谓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省人大代表、通城县县长刘明灯建议,取消幕阜山区教育专项资金的县级配套。

  期盼医疗政策创新

  调查显示,因病致贫占贫困人口的近六成。省政协委员、汉川市副市长刘伟说,这说明医疗扶贫是精准扶贫战役中的主战场,是一场“阵地战”。医疗扶贫不仅涉及到卫生部门,也涉及到人社、民政等部门,无疑这又是一场大兵团作战的“联合战”。因学致贫、因灾致贫等存在短期性、可恢复性,而因病致贫存在持续加剧性、不可逆转性,解决起来难度更大、困难更多,可以说,医疗扶贫又是一场“拉锯战”“攻坚战”。总体而言,能不能在精准扶贫这场战役中决战决胜,关键看能不能打好医疗扶贫这场“阵地战”。

  这次大会,刘伟提交《关于医疗精准扶贫的提案》,提出通过医疗保障到人,打好完善大病保险报销政策、实施“医疗救助+大病补充保险”、提高医疗救助效率等政策组合拳,确保贫困人口“患病有人治”“健康有人管”。

  省人大代表、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副校长周叶中建议,加大医养产业培育,完善相关制度。

  省人大代表、随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袁慧敏建议,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让人民享受更多发展成果,特别是疑难病、大病的救助制度要完善。(张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