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扶贫实效
产业扶贫是治本之策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李成玉
4月中旬,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调研组赴宁夏、贵州两省(区),就全面推进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脱贫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认为,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来,各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精神,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但也感到有些共性问题值得重视:
有急躁倾向和赶进度苗头。“插花式”易地搬迁不利于脱贫成效的巩固。农村低保线与脱贫标准尚不能有效衔接。产业带动能力不强。金融、教育、医疗扶贫政策有待细化完善。
为此建议:一要充分认识脱贫攻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继续扎实做好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对贫困人口实行大数据动态管理。二要“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将计划搬迁的同村非建档立卡户纳入政策支持范围,享受政府贴息贷款;安置户型面积要多样化,满足不同经济条件群众的不同需求;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拨付进度尽量与各地实际工作期限相衔接;搬迁腾退的土地统筹规划使用,实施退耕还林,避免移民搬迁后再回流。三要尽早研究出台农村低保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的指导性文件。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解决识别系统和运行机制不统一问题。四是强力推进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治本之策,只有产业带动,贫困人口有稳定就业和经济收入才能真正脱贫。五是出台精准政策,加快扶贫供给侧改革。
发挥“低保兜底”在扶贫中的作用
江西省政协副主席 郑小燕
近年来,农村低保制度在保障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要发挥“低保兜底”在精准扶贫总体攻坚战中的关键作用,尚应破解以下主要问题:
低保对象认定较为困难。低保标准和实际补助水平偏低。农村低保与其他救助政策捆绑过多,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不畅。基层低保工作力量亟待提升。
为此建议:一、完善农村低保对象核查机制。制定统一规范的低保核定标准,推动建立省级低保信息核对系统,提高低保审核的准确性与工作效率。二、加强农村低保的资金保障和政策统筹。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保证中西部财政困难地区低保预算安排的同时,设立低保专项基金,通过制定财税激励政策,鼓励慈善组织和企业、爱心人士等参与低保资金募集。三、加强基层低保工作力量。在不突破编制总数的前提下,调剂人员充实基层民政工作队伍,试点建立农村低保工作兼职协查员队伍,试点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承担农村低保家庭收入核算工作。四、加强对农村低保的监督检查和宣传。尽快出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使农村低保工作有法可依;加强行政监管和责任追究,加大对各类骗保和工作人员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对农村低保和精准扶贫政策进行广泛、持续宣传,打造“阳光低保”。
发挥民主党派优势 助推脱贫同步小康
民革中央副主席 何丕洁
长期以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下,积极参与扶贫开发,特别是二十多年如一日参与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黔西南“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在帮扶毕节、黔西南过程中因地制宜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在毕节参与重大项目590个,投入和引进资金436亿元,招商引资646亿元,建立产业示范基地47个;在黔西南实施“星火计划”和科技扶贫项目400多项,投入资金30多亿元。
我们要充分发挥多党合作政治和制度优势,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完成这一重大政治任务履职尽责。一、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在扶贫工作中各有优势,应加强协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二、要给地方党委、政府“精准施策”出好主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针对方案落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建议。三、要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围绕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精准脱贫、贫困资金使用、贫困县摘帽等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和评估监督。四、对在定点帮扶中探索出的教育帮扶、医疗帮扶、产业帮扶、村企结对等模式,要进一步认真总结经验,争取在其他贫困地区推广应用,取得新成果。
因地制宜推进易地搬迁
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 杜 鹰
按照国家《“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计划对“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地方的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有搬迁任务的22个省(区、市)把这项工作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正在抓紧开展工作。
从调研情况看,易地扶贫搬迁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当年搬迁任务难以在年底完成。搬迁用地紧张且项目建设税费多。同步搬迁任务重、压力大。做到“稳得住、能致富”需下大气力。边民内迁存在矛盾。
针对上述问题,提几点建议:一是完善搬迁工作程序。有关部门和地方要抓紧出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考核、验收办法。地方政府要在年底前上报第二年本省区易地扶贫搬迁建议计划,有关部门要抓紧审核,力争在年初下达搬迁任务。二是完善搬迁政策。允许地方用地方债、专项建设基金和长期低息贷款支付安置点土地征收费用。参照棚户区改造项目办法,制定出台安置区建设和投融资平台税费减免政策。三是加强政策的统筹协调。易地扶贫搬迁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工作与同步搬迁户的政策衔接。为此建议,宁可延长搬迁时间,也要给同步搬迁的困难户适当补助,坚决纠正只图进度不顾实际的工作作风。四是加大后续发展扶持力度。各地要对搬迁群众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充分发挥健康扶贫作用
福建省政协副主席 陈绍军
国务院扶贫办资料显示,全国贫困农民中因病致贫的占42.4%,这一情况在农村贫困人口居多的地区更为明显。
究其原因,与以下问题相关:一是医保报销比例低、范围小、渠道窄,对极其贫困人群缺乏差异化的保障政策。二是患有慢性病的贫困户占比高达52.7%,因患糖尿病、冠心病等长期慢性病,由于无法住院治疗,其报销范围有限,长期治疗,费用高昂,患者不堪经济支出重负。三是26%的因病致贫返贫家庭无劳动力。
为此建议:一、把健康扶贫纳入深化医改的重点任务。在医改试点地区的选择和大病保险等方面向贫困地区加大倾斜力度。二、加大医疗卫生供给,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有效便利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可通过定点帮扶和强化培训两手抓来完善农村全科医生队伍。强调预防为主,注重公共卫生,切实解决好慢性病、地方病、传染病、精神病、职业病等疾病的源头防控。三、完善医疗保障和医疗救助制度,用精准保障为民生“托底”。首先,提高贫困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的保障水平,提高报销比例,增加糖尿病、冠心病等长期慢性病的报销范围。同时,医疗救助应与大病保险无缝衔接。推广大病保险与农村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实现对贫困人口医疗保险和救助费用即时结算。此外,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发挥社会公益慈善组织力量,共同推动健康扶贫事业发展。
办好义务教育促进精准扶贫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葛剑雄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在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一部分贫困人口长期无法脱贫,或脱贫后又返贫,少数人甚至不主动脱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受过良好的教育,文化程度低,缺乏技术技能。而贫困家庭的子女或留守儿童,也会因缺乏合格的义务教育,影响了健康成长,甚至可能成为未来的潜在贫困人口。义务教育本身也存在“乡村弱、城镇挤、教师缺”的短板。
为此建议:一、努力办好乡村教育,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结合扶贫搬迁和国家加快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等工作,在交通便利、公共服务成型的农村地区合理布局义务教育学校。二、统筹城乡师资配置,提高教师待遇。建立城乡义务教育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机制和跨区域调整机制,充分考虑乡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和城镇学校的实际需要,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三、严格控制辍学,完善义务教育的义务性质。完善县级控辍保学部门协调机制,督促监护人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四、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改革随迁子女就学机制。全面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重点加强对无人监护和双亲在外留守儿童的关心、照顾和救助保护,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决胜小康不能让凉山彝区掉队
九三学社中央专职副主席 赖 明
最近,九三学社中央与四川省政协在乌蒙山区扶贫调研时,恰逢“悬崖村”备受关注。社会各方都在思考:贫困的凉山彝区如何奔小康?
凉山彝区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中央和省市加大凉山彝区精准扶贫力度,凉山彝区发展很快,但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贫困面广、程度深、基础设施差、人口素质亟待提高、市场经济发育不足、支撑发展的财力不足。
为此建议:一是着力加强自身“造血”功能。加快实施四川省《大小凉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总体方案(2016—2020)》。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特色农业,科学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组织高层次人才参与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与策划,并支持企业参与;弘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激发群众投身扶贫脱贫的热情,切忌贫困户躺着“等”小康。二是加大中央、省的“输血”力度。鉴于彝区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境,应提高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和乡村道路建设的补助标准;落实贫困地区公益性项目取消市县配套资金的规定;从水电收益和水资源费中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当地生态建设;购买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解决部分贫困人口就业。三是以教育扶贫斩断“穷根”。扎实实施义务教育,做好学前汉语、幼儿教育,扩大高中办学规模和发展高职教育;探索开办内地彝族班或高职学院。
产业扶贫是最关键的扶贫措施
陕西省政协副主席 李冬玉
陕西渭北旱塬粮食生产条件差,“面朝黄土背朝天,十年九旱闹饥荒”是上世纪80年代前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基本形成了“小苹果,大产业”“一个产业链,脱贫一千万”的脱贫致富格局。截至目前,全省苹果种植面积1042万亩,是全球苹果集中连片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年产量1037万吨,占全国近1/3、世界1/7;浓缩果汁出口量占全国1/2和世界1/3。
实践证明,产业扶贫是最关键最重要的扶贫措施。既能稳定脱贫,又能保障不返贫;既能带动脱贫户致富奔小康,又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为此建议: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行水电路库网协调推进,着力破解产业园区配套设施滞后等瓶颈。加快水源、道路通达和数字网络建设。二要加大特色产业转型技术支撑力度。全面推行标准化和循环绿色生产;加快优质品种选育和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加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建设。三要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提高财政扶贫能力,积极开发支农金融产品,充分发挥扶贫小额信贷、农产品自然灾害保险、特色产业发展担保基金重要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四要支持建设特色产业园区。赋予园区更多优惠政策和项目支持。如以延安洛川为依托,建立国家级现代苹果产业科技示范区,打造“园区+基地+科研+贮藏+物流+销售+加工”的全产业链新格局。
用现代信息技术促农民增收
民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委、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 牛汝极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其实质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三农”,从而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6月中旬,提案委员会就“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重点提案赴湖北、新疆开展督办调研。通过调研,我们深刻感受到农村电商日益成为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引擎,电商扶贫已成为“十三五”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
为了更好推动电商扶贫工程,提出建议: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同志要高度重视,把电商扶贫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二要发挥示范引导作用。要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深入开展示范试点工作,不断创新电商扶贫机制。建议有关部委延长开展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期限,扩大试点范围,力争用三年时间对国家级贫困县实现全覆盖。三要发挥产业升值作用。推进农村电商必须以农业转型升级为前提。加快进度,加大投入,健全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食品安全、产品包装标准,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四要发挥人才支撑作用。做到政府和市场力量“两条腿走路”。政府帮助建立专业的电商人才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以贫困地区农业部门工作人员、农业经营主体、普通农户为主要对象广泛开展电商培训。充分发动社会力量,组织动员电商企业,开展平台使用、经营策略和技巧培训。
切实改善旅游扶贫基础设施
国家旅游局原局长 邵琪伟
在近年来的实践中,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已经形成了经营农家乐、出售土特产、成立旅游股份合作社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旅游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水电、通信、住宿等仍然是制约因素。国内外知名度高、市场吸引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旅游产品还很少。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仍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发展,特别是旅游收益亟待提高。旅游人才匮乏,缺少一批懂旅游、善经营、会管理的业务工作人员,特别缺乏善推广、善讲解、善服务的乡村旅游带头人,严重制约了旅游扶贫目标的实现。
为此建议:一、因地制宜,制定好旅游扶贫专项规划。要把握好自身发展定位、市场定位、产品定位,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生产、生活、生态特点,发展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旅游业态,防止照猫画虎、千村一面。二、加大力度,切实改善旅游扶贫地区基础设施。在一定时间内,整合各方面资源,集中投向旅游扶贫,引导社会资本通过众筹、慈善、捐助等方式积极参与旅游扶贫,以产生聚合效应、形成工作合力,集中解决农村公路、停车场、厕所改造、垃圾处理等突出问题。三、注重增收,大力发展旅游商品和纪念品。要进一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分析游客喜好的基础上,设计出有创意、有特色、有层次、吸引力强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打造类似台湾凤梨酥这种“人人皆知、人人想买”的“伴手礼”品牌。
加强监督确保资金真正惠及贫困群众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姜建初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央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应通过加强监督来保障扶贫政策和资金真正惠及贫困群众,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检察机关、人民政协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切实维护贫困群众合法权益。
当前,扶贫领域存在一定的职务犯罪问题。经过调研发现,这些职务犯罪导致扶贫资金无法真正惠及贫困群众,且呈现以下突出特点:“蝇贪”“蚁贪”问题突出。窝案串案比例高。发案环节集中。作案手段多样。
为此建议:一是涉及扶贫领域的各监督部门应充分履职,责任落实到位。加强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是纪检监察机关的应尽职责,纪委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督办查办工作,强化问责,层层传导压力,通过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脱贫攻坚政策,厘清相关职能部门职责,落实责任。二是加强纪检、财政、审计、扶贫和司法机关的沟通协作,形成监督体系。纪检监察可与财政、审计等部门开展联合监督检查和各类专项行动,对落实相关扶贫项目的农业、民政、国土等单位以及各级地方的资金拨付、资金流向、项目落实等进行监督。三是建立各类监督同检察监督的对接机制。扶贫领域监督工作的最终环节是司法监督,要着力构建扶贫部门、基层各级同检察机关的有效对接机制,加强检察机关与扶贫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健全检察机关与审判、公安、审计等机关信息共享、案件协查和监督配合工作机制。
扎实推进“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
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 卢志强
全国工商联与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4月份联合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了解到,各地结合实际组织实施,广泛动员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取得初步成效。但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各类扶贫资源没有形成合力,有的地方没有把“万企帮万村”纳入党委政府统一扶贫行动中,仅靠工商联推动,工作力度不够;有的地方未能有效整合财政扶贫资金和企业捐赠资金,分散使用,效益较低;鼓励支持企业参与行动的措施少,缺乏相关激励机制;金融对企业参与产业扶贫的支持力度小,项目难以抵押担保,企业只能依靠自有资金,扶贫能力和预期受到制约。
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切实形成工作合力。把“万企帮万村”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精准脱贫整体规划中统筹考虑,整合使用财政扶贫资金、企业捐赠资金以及社会其他扶贫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完善扶持政策措施,切实增强民营企业积极性。要把引导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作为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提高民营企业的参与度和有效性。三是突出产业扶贫,切实提高精准脱贫成效。民营企业在扶贫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方式,一些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的产业投资项目取得成效。四是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切实改变贫困地区人民精神面貌。
壮大集体经济增强贫困村“造血”能力
民进中央副主席、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 姚爱兴
如何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增强贫困村“造血”能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现实问题。民进中央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缺乏是一个十分突出并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全国58.8万个行政村中,无经营性收入的村占50%,经营性收入不到5万元的占30%。贫困村多为集体经济空壳村,无资金、无资产、无资源,有些甚至是零收入。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导致有些村组织运转基本靠“补”,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靠“要”,公益事业基本靠“捐”。贫困村村干部反映,没有村级集体经济,他们腿跑断,嘴磨烂,说话没人听。
为此建议:第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精准脱贫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村看村,户看户,村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要把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扶贫、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紧密结合,形成“基层组织建设引领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经济发展助力基层组织建设”的良好局面。第二,加强政策集成,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营造良好制度环境。尽快出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破零行动”政策,在财税、用地、金融和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第三,加强技术集成,用大数据和农业科技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技术保障。
聚焦精准识别工作夯实精准脱贫基础
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主义学院院长 刘慕仁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从广西的实践来看,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一是识别指导思想精准。广西把精准识别作为精准脱贫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作为转变工作作风、密切干群关系的一项德政工程。二是识别标准精准。广西按照中央关于“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要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先后开展了4次试点,5次调整完善评价体系。三是识别方法精准。广西结合实际,采取“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识别法,分类识别,量化打分。下一步关键是要用好这一成果,切实解决“扶持谁、谁扶持、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
为此建议:一是建立全国统一的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实现全国扶贫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国家层面应尽快出台检验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的指标体系和操作办法。二是明确精准脱贫的具体标准和认定办法。中央提出了“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这是方向性的要求。各地要结合实际提出形象化、具体化的指标体系;“一超”指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国家扶贫标准。脱贫的认定由工作队帮扶责任人和贫困户户主一起进行“双认定”,由第三方开展独立评估,国家有关部门按照具体脱贫指标体系进行审计、督查。
民营企业在脱贫攻坚中大有可为
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党委书记 许家印
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无不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全社会的理解、帮助与支持。饮水思源、回报社会,是民营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半年来,恒大集团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形成了几点认识: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是实现永久脱贫的基础。易地搬迁扶贫必须有产业依托,才能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能致富。吸纳就业扶贫,是见效最快的脱贫方式,“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发展教育扶贫,是拔除穷根的关键。创业扶贫,是脱贫致富最有效的路径之一。
通过帮扶大方县的初步实践,我着重谈两点体会和建议。一是民营企业在脱贫攻坚中可以大有作为。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已超过1800万家,GDP贡献率超过60%,创造了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全国还有12.8万个贫困村,如果有1%的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就能实现每一个贫困村都能有一家企业帮扶。二是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必须依靠当地党委政府坚强领导。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扎扎实实的脱贫攻坚战中,参与扶贫的社会力量会越来越多,各级党委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帮扶资源与精准扶贫有效对接,提高扶贫实效。
产业扶贫是治本之策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李成玉
4月中旬,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调研组赴宁夏、贵州两省(区),就全面推进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脱贫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认为,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来,各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精神,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但也感到有些共性问题值得重视:
有急躁倾向和赶进度苗头。“插花式”易地搬迁不利于脱贫成效的巩固。农村低保线与脱贫标准尚不能有效衔接。产业带动能力不强。金融、教育、医疗扶贫政策有待细化完善。
为此建议:一要充分认识脱贫攻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继续扎实做好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对贫困人口实行大数据动态管理。二要“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将计划搬迁的同村非建档立卡户纳入政策支持范围,享受政府贴息贷款;安置户型面积要多样化,满足不同经济条件群众的不同需求;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拨付进度尽量与各地实际工作期限相衔接;搬迁腾退的土地统筹规划使用,实施退耕还林,避免移民搬迁后再回流。三要尽早研究出台农村低保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的指导性文件。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解决识别系统和运行机制不统一问题。四是强力推进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治本之策,只有产业带动,贫困人口有稳定就业和经济收入才能真正脱贫。五是出台精准政策,加快扶贫供给侧改革。
发挥“低保兜底”在扶贫中的作用
江西省政协副主席 郑小燕
近年来,农村低保制度在保障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要发挥“低保兜底”在精准扶贫总体攻坚战中的关键作用,尚应破解以下主要问题:
低保对象认定较为困难。低保标准和实际补助水平偏低。农村低保与其他救助政策捆绑过多,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不畅。基层低保工作力量亟待提升。
为此建议:一、完善农村低保对象核查机制。制定统一规范的低保核定标准,推动建立省级低保信息核对系统,提高低保审核的准确性与工作效率。二、加强农村低保的资金保障和政策统筹。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保证中西部财政困难地区低保预算安排的同时,设立低保专项基金,通过制定财税激励政策,鼓励慈善组织和企业、爱心人士等参与低保资金募集。三、加强基层低保工作力量。在不突破编制总数的前提下,调剂人员充实基层民政工作队伍,试点建立农村低保工作兼职协查员队伍,试点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承担农村低保家庭收入核算工作。四、加强对农村低保的监督检查和宣传。尽快出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使农村低保工作有法可依;加强行政监管和责任追究,加大对各类骗保和工作人员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对农村低保和精准扶贫政策进行广泛、持续宣传,打造“阳光低保”。
发挥民主党派优势 助推脱贫同步小康
民革中央副主席 何丕洁
长期以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下,积极参与扶贫开发,特别是二十多年如一日参与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黔西南“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在帮扶毕节、黔西南过程中因地制宜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在毕节参与重大项目590个,投入和引进资金436亿元,招商引资646亿元,建立产业示范基地47个;在黔西南实施“星火计划”和科技扶贫项目400多项,投入资金30多亿元。
我们要充分发挥多党合作政治和制度优势,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完成这一重大政治任务履职尽责。一、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在扶贫工作中各有优势,应加强协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二、要给地方党委、政府“精准施策”出好主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针对方案落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建议。三、要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围绕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精准脱贫、贫困资金使用、贫困县摘帽等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和评估监督。四、对在定点帮扶中探索出的教育帮扶、医疗帮扶、产业帮扶、村企结对等模式,要进一步认真总结经验,争取在其他贫困地区推广应用,取得新成果。
因地制宜推进易地搬迁
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 杜 鹰
按照国家《“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计划对“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地方的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有搬迁任务的22个省(区、市)把这项工作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正在抓紧开展工作。
从调研情况看,易地扶贫搬迁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当年搬迁任务难以在年底完成。搬迁用地紧张且项目建设税费多。同步搬迁任务重、压力大。做到“稳得住、能致富”需下大气力。边民内迁存在矛盾。
针对上述问题,提几点建议:一是完善搬迁工作程序。有关部门和地方要抓紧出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考核、验收办法。地方政府要在年底前上报第二年本省区易地扶贫搬迁建议计划,有关部门要抓紧审核,力争在年初下达搬迁任务。二是完善搬迁政策。允许地方用地方债、专项建设基金和长期低息贷款支付安置点土地征收费用。参照棚户区改造项目办法,制定出台安置区建设和投融资平台税费减免政策。三是加强政策的统筹协调。易地扶贫搬迁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工作与同步搬迁户的政策衔接。为此建议,宁可延长搬迁时间,也要给同步搬迁的困难户适当补助,坚决纠正只图进度不顾实际的工作作风。四是加大后续发展扶持力度。各地要对搬迁群众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充分发挥健康扶贫作用
福建省政协副主席 陈绍军
国务院扶贫办资料显示,全国贫困农民中因病致贫的占42.4%,这一情况在农村贫困人口居多的地区更为明显。
究其原因,与以下问题相关:一是医保报销比例低、范围小、渠道窄,对极其贫困人群缺乏差异化的保障政策。二是患有慢性病的贫困户占比高达52.7%,因患糖尿病、冠心病等长期慢性病,由于无法住院治疗,其报销范围有限,长期治疗,费用高昂,患者不堪经济支出重负。三是26%的因病致贫返贫家庭无劳动力。
为此建议:一、把健康扶贫纳入深化医改的重点任务。在医改试点地区的选择和大病保险等方面向贫困地区加大倾斜力度。二、加大医疗卫生供给,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有效便利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可通过定点帮扶和强化培训两手抓来完善农村全科医生队伍。强调预防为主,注重公共卫生,切实解决好慢性病、地方病、传染病、精神病、职业病等疾病的源头防控。三、完善医疗保障和医疗救助制度,用精准保障为民生“托底”。首先,提高贫困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的保障水平,提高报销比例,增加糖尿病、冠心病等长期慢性病的报销范围。同时,医疗救助应与大病保险无缝衔接。推广大病保险与农村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实现对贫困人口医疗保险和救助费用即时结算。此外,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发挥社会公益慈善组织力量,共同推动健康扶贫事业发展。
办好义务教育促进精准扶贫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葛剑雄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在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一部分贫困人口长期无法脱贫,或脱贫后又返贫,少数人甚至不主动脱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受过良好的教育,文化程度低,缺乏技术技能。而贫困家庭的子女或留守儿童,也会因缺乏合格的义务教育,影响了健康成长,甚至可能成为未来的潜在贫困人口。义务教育本身也存在“乡村弱、城镇挤、教师缺”的短板。
为此建议:一、努力办好乡村教育,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结合扶贫搬迁和国家加快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等工作,在交通便利、公共服务成型的农村地区合理布局义务教育学校。二、统筹城乡师资配置,提高教师待遇。建立城乡义务教育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机制和跨区域调整机制,充分考虑乡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和城镇学校的实际需要,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三、严格控制辍学,完善义务教育的义务性质。完善县级控辍保学部门协调机制,督促监护人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四、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改革随迁子女就学机制。全面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重点加强对无人监护和双亲在外留守儿童的关心、照顾和救助保护,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决胜小康不能让凉山彝区掉队
九三学社中央专职副主席 赖 明
最近,九三学社中央与四川省政协在乌蒙山区扶贫调研时,恰逢“悬崖村”备受关注。社会各方都在思考:贫困的凉山彝区如何奔小康?
凉山彝区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中央和省市加大凉山彝区精准扶贫力度,凉山彝区发展很快,但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贫困面广、程度深、基础设施差、人口素质亟待提高、市场经济发育不足、支撑发展的财力不足。
为此建议:一是着力加强自身“造血”功能。加快实施四川省《大小凉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总体方案(2016—2020)》。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特色农业,科学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组织高层次人才参与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与策划,并支持企业参与;弘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激发群众投身扶贫脱贫的热情,切忌贫困户躺着“等”小康。二是加大中央、省的“输血”力度。鉴于彝区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境,应提高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和乡村道路建设的补助标准;落实贫困地区公益性项目取消市县配套资金的规定;从水电收益和水资源费中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当地生态建设;购买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解决部分贫困人口就业。三是以教育扶贫斩断“穷根”。扎实实施义务教育,做好学前汉语、幼儿教育,扩大高中办学规模和发展高职教育;探索开办内地彝族班或高职学院。
产业扶贫是最关键的扶贫措施
陕西省政协副主席 李冬玉
陕西渭北旱塬粮食生产条件差,“面朝黄土背朝天,十年九旱闹饥荒”是上世纪80年代前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基本形成了“小苹果,大产业”“一个产业链,脱贫一千万”的脱贫致富格局。截至目前,全省苹果种植面积1042万亩,是全球苹果集中连片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年产量1037万吨,占全国近1/3、世界1/7;浓缩果汁出口量占全国1/2和世界1/3。
实践证明,产业扶贫是最关键最重要的扶贫措施。既能稳定脱贫,又能保障不返贫;既能带动脱贫户致富奔小康,又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为此建议: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行水电路库网协调推进,着力破解产业园区配套设施滞后等瓶颈。加快水源、道路通达和数字网络建设。二要加大特色产业转型技术支撑力度。全面推行标准化和循环绿色生产;加快优质品种选育和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加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建设。三要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提高财政扶贫能力,积极开发支农金融产品,充分发挥扶贫小额信贷、农产品自然灾害保险、特色产业发展担保基金重要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四要支持建设特色产业园区。赋予园区更多优惠政策和项目支持。如以延安洛川为依托,建立国家级现代苹果产业科技示范区,打造“园区+基地+科研+贮藏+物流+销售+加工”的全产业链新格局。
用现代信息技术促农民增收
民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委、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 牛汝极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其实质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三农”,从而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6月中旬,提案委员会就“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重点提案赴湖北、新疆开展督办调研。通过调研,我们深刻感受到农村电商日益成为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引擎,电商扶贫已成为“十三五”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
为了更好推动电商扶贫工程,提出建议: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同志要高度重视,把电商扶贫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二要发挥示范引导作用。要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深入开展示范试点工作,不断创新电商扶贫机制。建议有关部委延长开展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期限,扩大试点范围,力争用三年时间对国家级贫困县实现全覆盖。三要发挥产业升值作用。推进农村电商必须以农业转型升级为前提。加快进度,加大投入,健全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食品安全、产品包装标准,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四要发挥人才支撑作用。做到政府和市场力量“两条腿走路”。政府帮助建立专业的电商人才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以贫困地区农业部门工作人员、农业经营主体、普通农户为主要对象广泛开展电商培训。充分发动社会力量,组织动员电商企业,开展平台使用、经营策略和技巧培训。
切实改善旅游扶贫基础设施
国家旅游局原局长 邵琪伟
在近年来的实践中,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已经形成了经营农家乐、出售土特产、成立旅游股份合作社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旅游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水电、通信、住宿等仍然是制约因素。国内外知名度高、市场吸引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旅游产品还很少。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仍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发展,特别是旅游收益亟待提高。旅游人才匮乏,缺少一批懂旅游、善经营、会管理的业务工作人员,特别缺乏善推广、善讲解、善服务的乡村旅游带头人,严重制约了旅游扶贫目标的实现。
为此建议:一、因地制宜,制定好旅游扶贫专项规划。要把握好自身发展定位、市场定位、产品定位,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生产、生活、生态特点,发展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旅游业态,防止照猫画虎、千村一面。二、加大力度,切实改善旅游扶贫地区基础设施。在一定时间内,整合各方面资源,集中投向旅游扶贫,引导社会资本通过众筹、慈善、捐助等方式积极参与旅游扶贫,以产生聚合效应、形成工作合力,集中解决农村公路、停车场、厕所改造、垃圾处理等突出问题。三、注重增收,大力发展旅游商品和纪念品。要进一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分析游客喜好的基础上,设计出有创意、有特色、有层次、吸引力强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打造类似台湾凤梨酥这种“人人皆知、人人想买”的“伴手礼”品牌。
加强监督确保资金真正惠及贫困群众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姜建初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央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应通过加强监督来保障扶贫政策和资金真正惠及贫困群众,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检察机关、人民政协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切实维护贫困群众合法权益。
当前,扶贫领域存在一定的职务犯罪问题。经过调研发现,这些职务犯罪导致扶贫资金无法真正惠及贫困群众,且呈现以下突出特点:“蝇贪”“蚁贪”问题突出。窝案串案比例高。发案环节集中。作案手段多样。
为此建议:一是涉及扶贫领域的各监督部门应充分履职,责任落实到位。加强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是纪检监察机关的应尽职责,纪委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督办查办工作,强化问责,层层传导压力,通过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脱贫攻坚政策,厘清相关职能部门职责,落实责任。二是加强纪检、财政、审计、扶贫和司法机关的沟通协作,形成监督体系。纪检监察可与财政、审计等部门开展联合监督检查和各类专项行动,对落实相关扶贫项目的农业、民政、国土等单位以及各级地方的资金拨付、资金流向、项目落实等进行监督。三是建立各类监督同检察监督的对接机制。扶贫领域监督工作的最终环节是司法监督,要着力构建扶贫部门、基层各级同检察机关的有效对接机制,加强检察机关与扶贫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健全检察机关与审判、公安、审计等机关信息共享、案件协查和监督配合工作机制。
扎实推进“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
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 卢志强
全国工商联与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4月份联合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了解到,各地结合实际组织实施,广泛动员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取得初步成效。但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各类扶贫资源没有形成合力,有的地方没有把“万企帮万村”纳入党委政府统一扶贫行动中,仅靠工商联推动,工作力度不够;有的地方未能有效整合财政扶贫资金和企业捐赠资金,分散使用,效益较低;鼓励支持企业参与行动的措施少,缺乏相关激励机制;金融对企业参与产业扶贫的支持力度小,项目难以抵押担保,企业只能依靠自有资金,扶贫能力和预期受到制约。
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切实形成工作合力。把“万企帮万村”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精准脱贫整体规划中统筹考虑,整合使用财政扶贫资金、企业捐赠资金以及社会其他扶贫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完善扶持政策措施,切实增强民营企业积极性。要把引导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作为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提高民营企业的参与度和有效性。三是突出产业扶贫,切实提高精准脱贫成效。民营企业在扶贫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方式,一些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的产业投资项目取得成效。四是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切实改变贫困地区人民精神面貌。
壮大集体经济增强贫困村“造血”能力
民进中央副主席、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 姚爱兴
如何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增强贫困村“造血”能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现实问题。民进中央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缺乏是一个十分突出并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全国58.8万个行政村中,无经营性收入的村占50%,经营性收入不到5万元的占30%。贫困村多为集体经济空壳村,无资金、无资产、无资源,有些甚至是零收入。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导致有些村组织运转基本靠“补”,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靠“要”,公益事业基本靠“捐”。贫困村村干部反映,没有村级集体经济,他们腿跑断,嘴磨烂,说话没人听。
为此建议:第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精准脱贫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村看村,户看户,村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要把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扶贫、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紧密结合,形成“基层组织建设引领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经济发展助力基层组织建设”的良好局面。第二,加强政策集成,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营造良好制度环境。尽快出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破零行动”政策,在财税、用地、金融和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第三,加强技术集成,用大数据和农业科技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技术保障。
聚焦精准识别工作夯实精准脱贫基础
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主义学院院长 刘慕仁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从广西的实践来看,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一是识别指导思想精准。广西把精准识别作为精准脱贫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作为转变工作作风、密切干群关系的一项德政工程。二是识别标准精准。广西按照中央关于“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要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先后开展了4次试点,5次调整完善评价体系。三是识别方法精准。广西结合实际,采取“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识别法,分类识别,量化打分。下一步关键是要用好这一成果,切实解决“扶持谁、谁扶持、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
为此建议:一是建立全国统一的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实现全国扶贫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国家层面应尽快出台检验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的指标体系和操作办法。二是明确精准脱贫的具体标准和认定办法。中央提出了“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这是方向性的要求。各地要结合实际提出形象化、具体化的指标体系;“一超”指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国家扶贫标准。脱贫的认定由工作队帮扶责任人和贫困户户主一起进行“双认定”,由第三方开展独立评估,国家有关部门按照具体脱贫指标体系进行审计、督查。
民营企业在脱贫攻坚中大有可为
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党委书记 许家印
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无不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全社会的理解、帮助与支持。饮水思源、回报社会,是民营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半年来,恒大集团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形成了几点认识: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是实现永久脱贫的基础。易地搬迁扶贫必须有产业依托,才能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能致富。吸纳就业扶贫,是见效最快的脱贫方式,“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发展教育扶贫,是拔除穷根的关键。创业扶贫,是脱贫致富最有效的路径之一。
通过帮扶大方县的初步实践,我着重谈两点体会和建议。一是民营企业在脱贫攻坚中可以大有作为。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已超过1800万家,GDP贡献率超过60%,创造了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全国还有12.8万个贫困村,如果有1%的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就能实现每一个贫困村都能有一家企业帮扶。二是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必须依靠当地党委政府坚强领导。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扎扎实实的脱贫攻坚战中,参与扶贫的社会力量会越来越多,各级党委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帮扶资源与精准扶贫有效对接,提高扶贫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