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的“松滋实践”

07.12.2015  12:17
            扶贫开发,成败在于精准。扶贫方式如何从“大水漫灌”转向“精确滴灌”,怎样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避免“花架子”,找到脱贫致富的“金点子”,是很多地方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偏于湖北一隅的县级市松滋,地处湘鄂边革命老区,是全省插花贫困县市之一,现有贫困人口51478人,扶贫任务艰巨。为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方略,松滋在“选对人、找对路、授以渔”上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近日,记者在松滋田间地头发现,松滋的扶贫开发在“”与“”上下了硬功夫,尤其是在“选人”和“找路”方面,取得突破进展。
  因人施策帮就业
  “现在的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不用每月再为医药费发愁。”尽管天气阴冷,但在纸厂河镇城址山村蚯蚓养殖基地,53岁的村民刘孝刚却身着单衣干得汗流浃背:“只要有活干,我愿意出力,多干一天活,就能多领一天工资。
10多年前,一场大病摧垮了刘孝刚的身体,加之年龄偏大,在外难以找到打工机会,只好在家务农。因收入有限,每月连500元的医药费都难以应付,一直是村里的贫困户。“刘孝刚有手有脚,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他的苦恼是没找到脱贫办法。”城址山村党总支书记胡学明说,帮扶他们最好的办法是发展农业产业,并因人而异推进精准扶贫,切实提高他们的收入。
今年3月,村里从宜昌引进一个蚯蚓养殖项目,优先安排刘孝刚等5个贫困户进行土地流转,并让他们在养殖基地打工。除能获得土地流转收入外,每天还能拿120元的工资。“我做些不重的活,负责清理物料、铺平粪料等,一个月打工10多天,收入有1000多元。”刘孝刚手拿铁锹给蚯蚓松土,忙个不停。
与帮扶刘孝刚类似,城址山村对196个贫困人口定制了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因学致贫的,帮其介绍工作,或扶持其种植黄桃,发展庭院经济;因残致贫的,帮扶医疗救助,或扶持其子发展水产养殖;年老多病的,帮其介绍到蔬菜基地打工……“一人一策,多措并举。”胡学明说,精准扶贫需要思想观念、工作方法的变革与创新。
  因地制宜谋产业
与纸厂河镇城址山村强调因人施策不同的是,洈水镇蒋家冲村的精准扶贫突出因地制宜。
蒋家冲村地理环境优越,土壤中的硒元素含量与“中国硒都”恩施接近,适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为此,松滋从利川引进羊肚菌种植技术,在蒋家冲村流转土地1000亩建立羊肚菌种植及深加工基地,以合作社的形式带动农民致富。
在羊肚菌种植基地,身着白大褂、戴着大口罩的李容正专心观测良种。43岁的李容是蒋家冲二组村民,以前只在家里养鸡喂猪,收入不高。自从引进羊肚菌后,她就“”上了新工作:“我想学种植技术,以后自己种植羊肚菌,收入会比打工强。
蒋家冲村党支部书记邓华楠介绍,羊肚菌是一种极为珍贵的药食两用菌,营养价值丰富,经济效益高,鲜菌采摘价为每斤80-150元,若村民学会技术自己种植,每亩收入可超2万元。
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是简单地送钱送物送温暖,不是揭一揭锅盖,摸一摸米缸,也不能搞大漫灌、一刀切,而要因地制宜发展适合自己的产业,挖掉穷根。”松滋市扶贫办主任张曙明说,精准扶贫要实事求是,着力发挥当地优势。
  因村派人选对路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扶贫准不准,全看带头人。
在推进精准扶贫进程中,松滋在全市公开选派61名“第一书记”进驻61个重点贫困村扶贫。“第一书记”候选人除了能力强,最重要的是其专长与进驻村的发展需求相吻合,力推精准扶贫。
11月中旬刚驻村当“第一书记”的鲁林涛,原是松滋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在果树种植方面研究了13年,经验丰富。他被派驻的八宝镇北矶垴村,历来有种植水果的传统,但由于品种落后,农户种植效益低。“到村里后,我的专长有了用武之地。”经多次走访和土壤检测后,鲁林涛已基本理清了扶贫思路:准备从重庆引进更适合当地土壤、经济效益更高的红提品种,并发动村里致富能手成立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让种植能手带动贫困户一同致富。
同期,37岁的裴天刚被派驻到新江口镇狮子咀村任“第一书记”。之前,裴天刚是松滋市政府信息中心副主任,在网络信息技术上学有所长。他的主要工作是帮助村里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村民不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农产品销路不畅。我准备在淘宝网等电商平台上,帮村里开设电子商城,利用网络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与有些地方不同的是,松滋市对“第一书记”的要求更严:全脱产驻村2-3年,吃住都在派驻村,与原单位工作完全脱钩,就连党组织关系也转至派驻村。
相应的考核也更严:不脱贫不脱钩。“第一书记”考核为优秀的,将优先重用,破格提拔。“我们要在工作一线发现、锻炼、培养、提拔干部。”松滋市委书记李恒说。
  口袋脑袋一起富
精准扶贫,关键在于扶贫的措施和办法要精准。李恒认为,精准扶贫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以前,有些地方的扶贫以突击式的给钱给物为主,但这只能解“眼前之困”。精准扶贫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永久脱贫,要着眼长远,用发展的眼光,因人施策、因地制宜地帮助贫困人口找到脱贫的办法,培育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这样才能断穷根、掘富源。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现在的扶贫,要从送温暖、送物质、送关心,向送志气、送信心、送能力递进。”在松滋市决战决胜精准扶贫誓师大会上,李恒提出,精准扶贫要竭力帮助贫困乡村、贫困人口从精神上立起来、硬起来,实现“富口袋”与“富脑袋”、“富一代”与“富世代”、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物质小康与精神小康的精准统一,真正将贫困户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我能致富”。
为了早日建成“小康松滋”,松滋市委、市政府已作出承诺:从2015年到2018年,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全市5万余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在荆州市率先实现脱贫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