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 攻坚拔寨
——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述评
10月17日是第二十三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也是我国第二个扶贫日。每年的这个时间,也是盘点扶贫工作的好节点。
谈成就,数字或许是枯燥的,但却很有说服力。从2011年起,我国实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扶贫新标准,2011—2014年累计减贫5221万人,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985元增加到6610元,增幅连续3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今年我国有望连续第三年实现减贫1000万人以上。
新阶段,我国扶贫开发何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新成就?
制度优势——
习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抓扶贫,从中央到地方强力推动,提供制度保障
“一把手”带头抓,高位推动让扶贫难事不那么难。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出山林。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介绍,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25次国内考察,其中14次涉及扶贫,7次把扶贫作为主要或重要内容,他连续3年第一次国内考察都是到贫困地区,有关扶贫的重要讲话20多次。今年,习总书记1月到云南,2月到陕西,6月到贵州调研考察扶贫工作,在延安和贵阳两次召开扶贫为主题的座谈会,发出了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动员令。李克强总理多次就扶贫开发作出重要指示,多次到贫困地区考察调研,连续两年将减贫1000万人以上作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汪洋副总理作为扶贫领导小组组长,亲自协调解决扶贫工作一系列重大问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领导重视,难事不难,特别是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亲自指挥,强力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成就、谱写新篇章。”刘永富深有感触地说。
上率下行。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传导到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汇集成强大的扶贫合力,有力推动减贫工作连创佳绩。
“1+N”政策文件出台落地,贫困群众获得“政策大礼包”。
各省纷纷出台“1+N”系列文件,一个全面推进扶贫攻坚的文件,加上若干个具体政策举措和项目的配套文件。“各地争先恐后、比学赶超,推出的政策一个比一个过硬。”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说。
翻阅这些文件,政策亮点频出。比如甘肃省“1+17”精准扶贫方案提出,探索财政扶贫资金、社会帮扶资金等折股量化给贫困户,引导他们参股到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或农业项目,按股分红、负盈不负亏。随着这些政策措施落地,贫困群众将收获真金白银的政策红利。
“一盘棋”出台特惠政策,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吃上“政策小灶”。
国土资源部出台片区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使用的政策,对重点县单列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保障易地扶贫搬迁、保障房建设和扶贫产业开发项目建设用地。人民银行和有关金融机构创新形式,提供长期、低成本资金用于支持扶贫开发,其中去年面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扶贫小额贷款就超过1000亿元……一系列高含金量的行业特惠扶贫政策,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吃上了“小灶”。
动力充足——
改革创新是解决突出问题、推进扶贫工作提质增效的根本动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更要看贫困老乡。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越来越近,尽快补上贫困短板,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
尽管成就巨大,但我国的贫困依然面广程度深,扶贫开发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少数地区抢戴“贫困帽”,“年年扶贫年年贫”,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等现象,更是广为社会诟病。
确保2020年贫困群众如期脱贫,仅靠常规措施和手段很难实现,扶贫工作必须添动力,增效率。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期扶贫攻坚作出新的部署。2013年底,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确定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推进创新社会参与等六项机制改革。
贫困地区要加快脱贫,必须增强内生动力,党政领导要切实把扶贫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华中师范大学减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陆汉文认为,“要做到这点,体制保障是关键。”
为此,针对贫困县的考核机制、约束机制和退出机制改革相继出拳。
改革调整指挥棒。2014年中组部、扶贫办印发《关于改进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工作的意见》,明确贫困县主要考核扶贫工作。目前已有14个省份出台实施意见。“考核指挥棒这样调整,必将更好引导贫困地区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主要精力转到扶贫开发上来。”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这样评论。
贫困县享受政策优惠,也必须受到政策约束。《关于建立贫困县约束机制的通知》明令禁止“穷县富衙”“戴帽炫富”等行为,同时对贫困县必须作为、提倡作为的事项进行明确,引导贫困地区凝心聚力主抓扶贫。
研究建立退出机制。到2020年,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要全部摘帽。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如何退出,后续政策如何跟进,顶层设计正紧锣密鼓地推进。
完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让扶贫救穷的钱花在刀刃上;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创新形式为贫困人口提供低门槛低成本的特惠服务;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广泛动员汇集更多扶贫资源……一系列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的创新机制相继出炉,成为解决突出问题、推进扶贫工作提质增效的根本动力。“一系列改革让基层扶贫更有干头,我们一定甩开膀子好好干,不拖全面小康的后腿。” 贵州省丹寨县扶贫办主任杨文健说。
思路对头——
精准扶贫是2020年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科学方法
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扶贫开发更需要一个好思路。
之前的扶贫,瞄准对象不够精准,针对性不够强,一定程度上存在“漫灌”,比较粗放低效。“精准滴灌”,就是为了提质增效。十八大以后,我国开启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征程。
精准扶贫,就是要准确找出贫困人口,搞清楚致贫原因,再逐户对症开方,制定帮扶措施,针对性扶持直至脱贫。
精准扶贫,精准实施是关键。
找准“靶子”建档立卡。目前,共识别确定12.8万个贫困村,8900万贫困人口完成建档立卡,并建立起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网络系统。我国的扶贫开发开始步入“大数据时代”。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为力争扶贫对象精准,各地严格按照标准、程序阳光操作,增加群众知情权和参与度;组织各级督查,开展“回头看”,挤出“水分”。在此基础上,脱贫的出去,返贫的进入,动态调整管理。
找准贫困户后,干部驻村帮扶及时跟进,架设起精准扶贫的“管道”。目前,基本上每个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驻村干部帮助贫困村找准脱贫致富路子,结对帮扶贫困户,落实各项重点扶贫工作。
目标找准,管道畅通,更多行业扶贫资源进村入户。2185万贫困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喝上了安全水,1.3万个贫困村通上了宽带……更多“扶贫活水”瞄准穷根精准滴灌。
各地瞄准贫困村、贫困户,因人因地精准施策,实施了一系列精准扶贫工程。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同时因地制宜采取多渠道、多样化的路径,尽快让扶贫对象精准脱贫。
“现在我们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党参,收入增加了三成。”电商扶贫,特色中药材带动甘肃定西渭源县一大批农民顺利脱贫致富。
笑容挂在四川省通江县梓潼庙村农民朱学军的脸上。镇政府的驻村干部“量体裁衣”,结对帮扶他发展银耳产业,今年顺利脱贫……
神州大地,贫困山乡,精准扶贫正精准落地。
2020年全部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时间紧,任务重,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真抓实干的务实精神,精准扶贫的科学方法,多采取超常规举措,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