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如何才能更精准(上)
编者按:当前,我国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贫困又出现新的特点,一方面连片特困地区问题突出,一方面贫困人口分布相对分散,“小集中”“大分散”特征越来越明显。
新形势下,精准扶贫已提上日程。如何实现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互相促进?精准扶贫与片区扶贫如何实现点面结合?精准扶贫如何确保精确瞄准真扶贫?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带回一组报道。《新农村》周刊将分两期推出,敬请关注。
四川巴中全域扶贫,连片开发,精准实施
点面结合拔穷根
提起巴中,早些年到过的人大多会摇摇头,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从成都坐车得颠上一整天才能到。地处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腹地,山大沟深,交通极为不便。不实施连片扶贫开发,突破交通等基础设施瓶颈,脱贫谈何容易?
按照新扶贫标准,2010年底巴中全市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27.2%。面对既要脱贫又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双重任务,原来的大水漫灌式扶贫投入大、见效慢、易返贫,已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近3年,巴中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贫困人口快速减少: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税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经济指标增速位列全省前茅, 全市贫困人口由2010年底的87.1万人减少到2013年底的47.8万人,其中片区内减贫数占2/3。
连片扶贫,缺啥补啥穷乡大变样,产村相融,贫困户家门口摘“穷帽”
巴中之穷,穷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完善。典型的盆周山区,自然灾害易发多发,2010年底,村道硬化率和自来水通水率不足四成,平均5个村才有一个标准化卫生室……
要从根本上缓解发展瓶颈,补齐发展短板,零敲碎打式的扶贫开发很难实现2020年前全域脱贫的目标。巴中市委书记李刚说,“巴中主动求变,打破县、乡、村行政界限,将全市农村连片规划为100个扶贫开发区,缺啥补啥,大规模重点解决阻碍发展的共性和突出问题,实现公路连通、产业连带、新居连块、基本公共服务连城。”
“在每个片区内实施‘1+6’组团式扶贫开发,是目前连片扶贫工作的具体抓手。”巴中市委常委侯中文介绍,“1+6”即坚持政府主导,以“1”个服务型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同步推进以巴山新居、乡村道路、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为重点的“6”大扶贫工程。
平昌县元山镇中岭村曾是个典型的贫困村,村民大多散居在海拔800米的寿南寨上,生产生活都极不方便。2011年,该村被纳入县里的元山—得胜—驷马扶贫片区,建设聚居点、集中供水点、村小教学点,配建便民服务、农民培训、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如今,一栋栋富有特色的“巴山新居”掩映在青山绿水中,蜿蜒的水泥路进村连户……连片扶贫开发,让中岭村完全变了样。
面貌改变还不够,关键要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产村相融铺设了一条通达的致富路。2011年底,在广东打工的罗正祥看准中岭村建设新聚居点的机会,返乡开了家祥和农家乐,去年收入30多万元。
祥和农家乐的对面,就是乡里引进的大巴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蔬菜基地。乡长向伟林说,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全乡7个村3000多农户受益。72岁的谢孝珍流转了4亩菜地,自己在公司打工,每月收入1600元,顺利脱贫。平昌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何修德介绍,全县农民流转和入股了12万亩土地,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发展了生猪、土鸡养殖和蔬菜种植等扶贫产业。
像中岭村一样,连片扶贫给巴中贫困山乡带来的巨变随处可见。“以前村里公路、自来水都不通,蔬菜得背上两个多小时到镇上去卖,还卖不上价。” 南江县东榆镇槐树村村民曾正平说,2011年连片扶贫实施后,公路通了,蔬菜卖到了县城,他家6个蔬菜大棚去年纯收入3万多元。
扶贫开发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有效解决“扶谁”“谁扶”和“怎么扶”三大问题
连片扶贫改善了生产和发展环境,脱贫致富关键还要进村入户精准实施。
通江县诺水河镇梓潼庙村村民朱学军已记不清,为了帮助他发展银耳产业,驻村干部和村里银耳种植公司的技术员到他家来了多少次,手把手教他如何选种、如何适时调节银耳棚湿度……
“我们因户施策,为每户贫困户找到适合的脱贫发展路子。”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王伟介绍,近年来巴中坚持在片区扶贫开发中突出精准扶贫,确保减贫取得实效。
精准扶贫首先得把真正的贫困户识别出来。今年,通江县全面启动这项工作,通过农户申请、村民评议、逐级审核、张榜公示等程序,力保扶贫对象识别准确有效,并对13.6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精准管理。
贫困人口识别出来后被划分为四种类型: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型、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型、技能缺乏型、产业滞后型,然后根据贫困类型针对性帮扶。
朱学军就是这样被识别出来,划分为产业滞后型贫困,并得到了有效帮扶。“有技术人员的帮助和稳定的销售渠道,顺利的话,今年银耳收入6万元没问题。”朱学军信心满满地说。
巴中市农工委主任叶明生介绍,通过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科学划分贫困类型,选派驻村干部针对性帮扶,铺设了精准扶贫的“管道”,有效解决“扶谁”“谁扶”和“怎么扶”三大问题,扶贫开发实现了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质变。
确保贫困户优先进园区、优先接受培训,每年选择20个最贫困的村和1000户最贫困的家庭集中扶持
精准扶贫,最终要让真正的贫困户脱贫。贫困人口底子薄,发展能力弱。为让他们顺利脱贫,巴中除了让他们享受片区扶贫建设带来的普惠外,还专门实行差异化扶持。
贫困户普惠和特惠政策双重受益,在巴山新居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010年底,巴中全市有30.89万户农村土坯(茅草、危旧)房、5.6万户灾害危险区和边远高寒山区的农房急需搬迁改造。巴中分类推进“巴山新居”工程,改善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为把好事办好,该市把难以在原地脱贫和公共服务设施难配套的贫困户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提供多种选择。
对愿意入住巴山新居的贫困户,根据贫困程度在每户补助2万元的基础上再增加3000—1万元补助,同时帮助协调银行贷款,由村社调剂部分土地,异地搬迁扶贫;对不愿意搬迁的危旧房贫困户,对其住房进行维修改造;对无力买房但确需迁建的特困户,建设农村廉租房解决他们的住房难题。
南江县黑潭乡南鹰村57岁的特困户张培力就住进了村里的廉租房。两层砖混结构,除了面积小了点,其他和村里蒲家坪聚居点的普通农家楼没啥区别。
“我是前年大年二十搬进来的,真心感谢党的好政策!”之前,张培力住在大山深处的土坯房里,一遇上雨天,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房梁断了好几次。2012年7月,南鹰村规划建设“巴山新居”聚居点时,为村里5户特困户修建了廉租房。
“现在住得巴适(方言,舒服的意思),每个月只需交60元房租。”特困户谭元德不仅住进了廉租房,还建起了两亩茶园,投产后增收8000元以上。村支书谭顶一说,去年产业扶贫项目为谭元德提供了茶树苗,并由村里的茶叶生产合作社为他提供技术指导。
“我们让贫困户优先进入产业园区、优先加入合作社、优先接受技能培训,对特困户提供资金物资支持和公益性岗位,确保扶真贫。从今年起,全市每年选择20个最贫困的村和1000户最贫困的家庭集中扶持。”王伟说。
全域扶贫,连片开发,精准实施,巴中新一轮扶贫攻坚开局良好。
告别巴中赶赴机场,全程高速,巴中的全域脱贫也行驶在高速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