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 不落一人
湖北日报讯 大好河山中也有“养不活人”的地方,或深山老林、交通闭塞,或地质复杂、生态脆弱……
如何让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富起来,一直是个挠头的问题。这一次,中央下了大决心,花大钱,出大力,一个字:搬!
搬到哪里去?当然是搬到人容易生存生活的地方去。这些地方可以是城镇里、园区边、公路旁,也可以是景区周围和平坝地区。
其实早在中央这次决策前,各地都有不同的尝试。比如我省的保康、远安、蕲春、郧西等县,都有一些很不错的做法。
归纳起来,他们有公产房式搬迁、有廉租房式搬迁、有“集中建设与差异化补贴”式搬迁等等,形式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政府主导、党委重视。“树挪死,人挪活”的道理谁都懂,许多贫困家庭也很清楚,但是为什么多年大家一直都困在这些贫瘠之地没有动?说白了,就是没有钱,搬出去生活无着落。这些事到底还得政府来操心,不仅要协调,更重要的是拿出真金白银相助,才能办成事、办好事。
这里推介的几个县,财政都不太富足,他们能作出这些探索,实属不易。借鉴这些县的做法,加上此次中央、省里拿出大把资金来推动这项工作,相信各地会把易地扶贫搬迁做得更好更有特色。
(姜月波)
保康 公产房,特困 群众安身之所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汪训前 通讯员 王承鼎 熊天健
“公产安置”607家特困户
1月10日,荆山雪花飞舞。
在保康县黄堡镇水田坪村困难群众集中安置点,邓越兵和邓越权两兄弟坐在火炉旁,悠闲地看着电视。58岁的邓越权是个聋哑人,平时的生活完全靠46岁的弟弟邓越兵照应。
邓家兄弟俩相依为命。去年8月,他们居住的2间土坯房在一次暴风雨中倒塌,于是就搬进了村里的集中安置点。
水田坪村困难群众集中安置点是两排平房,14户人家墙挨着墙,虽然简陋但功能齐全,每户人家一间客厅、一间主卧、一间厨房,通水电。村支书高茂华介绍,像邓越兵和邓越权这样建不起房的困难户,全村有14户15人,均在入冬前搬进了安置点。
让建不起房的困难群众住上新房,得益于保康的“公产安置”搬迁扶贫工程。据县扶贫办介绍,至2015年底,全县连片建设困难群众集中安置点51个,已妥善安置607家特困户。
好思路源自一场洪灾
2012年8月中旬,保康遭遇百年不遇特大洪涝灾害。寺坪镇是重灾区,为确保受灾群众春节以前有房住,他们分类施策:对有条件建房的农户,按危房政策给予相应扶持;对没有条件建房的农户,按每人15平方米的面积、不超过6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的标准,由镇政府统建公产房,就近集中安置困难群众。当年,寺坪镇55户特困群众住进公产房。
随即,建设公产房安置特困群众,在全县推广。
保康县公产房突出经济适用,每户一般40-50平方米,每平方米招标价在 550元—650元之间,每个安置点一律配套通水、通路、通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建设公共厕所,符合条件的配套菜园和猪圈。
每一处困难群众集中安置点,凝聚着社会的爱心。村集体提供建设用地,扶贫、住建、民政、交通等部门,提供建设资金及配套资金。马桥镇唐二河村困难群众集中安置点,除整合职能部门投入21万元外,当地镇政府还配套投入23万元。
谁入住得民主评议
安置点验收合格后,房屋产权归村集体所有,特困群众无偿入住。入住群众身故后,再安排其他符合条件的群众入住。
为确保公产房真正施惠困难群众,保康县严把关口,确定入住对象。村组干部对全村特困群众的住房和家庭情况,进行调查摸底 ,初步确定安置对象;接着,党员、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对安置对象进行民主评议表决;最后,公示入住对象,接受监督。“残疾、智障、孤寡等困难群体,成为公产房安置对象,让这部分群众在大灾面前衣食无忧。”保康县扶贫办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县居住在高山偏远地带、家庭特别困难、完全无能力建房的有9985户。“至今,607家特困户已住进公产房。未来3年,保康将加快公产房建设,让剩下的9000多家困难户有房住。”
蕲春五保 老人“拎包入住”
湖北日报讯 记者孟静通讯员陈钰程均显
粉墙黛瓦,三面环水。宽阔的水泥路蜿蜒,一排排新房错落有致。这里是蕲春青石镇大屋幸福新村,126户搬迁户的新家。
2013年,招商局集团对口扶贫蕲春,确定实施扶贫搬迁、建设幸福新村的计划。通过民主评议,最终确定对八斗、温泉、许冲、大屋四个村的五保户78户、低保户37户、一般贫困户11户实施搬迁。“没有车上山,地也种不出粮食,房子也是土毛坯。”从桐梓村1组搬下来的五保户73岁老人吴济如告诉记者。青石镇镇长杨海雁介绍,部分群众身体残疾、智力低下,无力脱贫,有的甚至无房可住。最远的八斗村,海拔800米,离大屋幸福新村20公里。
搬到哪儿?经过调研,最终确定建在大屋村一处低坡地,旁边就是旅游公路。
镇里成立了专班。招商集团拿来“真金白银”,交通、民政、水利、林业、能源等部门,包办水、电、气、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县扶贫办、住建局、移民局等争取来省市扶贫专项资金。
房子住多大?村里找来设计院为大家量身定制:五保户房屋为一厨一卫一室 40平方米,低保户房屋为三室一厅一厨一卫80平方米,一般贫困户房屋为二层160平方米。
集中搬迁,差异化补贴。五保户分文不出,低保户享受一定建房补贴后户均出资3.5万元到5万元,一般贫困户自建房屋免除土地及办证等费用。
吴济如的卧室里,21寸的液晶电视正放着新闻联播。屋里有桌、椅、床、电扇、电视等生活设施,灶台搭好,锅碗瓢盆一应俱全,还有77户五保老人和他一样“拎包入住”。
老人十分激动。“这么好的房子,我不用出一分钱,党的政策好啊!”老人的房间里堆着竹篾条。“现在生活没有负担,闲时自己编点竹篮、簸箕,卖一点儿送一点儿。”
村子房前留有菜园地供搬迁户种菜,还集中建有澡堂、开水房、洗衣房、活动中心、休闲广场和观景台。
村落美了,村里的小伙也俏了。八斗村贫困户张华生38岁还是个“王老五”,在搬进新居20天后,就迎娶了一位85后新媳妇。
有了新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如何快脱贫、能致富?
镇里引进大公司流转八斗、温泉1.7万亩的山林打造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城,搬迁户获得土地流转收入,待项目建成后,还能优先到公司务工。
搬下来,务工机会更多。蕲艾基地、山药基地、楠竹合作社,都在方圆两公里。通过培训,一些贫困户成了山药、蕲艾种植能手,参与到周边几个种植基地的生产经营中。
为了让搬迁户尽快适应新生活,原村民相对居住在一块。通过民主推荐,几位身体好、热心公益事业的搬迁户主成为领头人。
47岁的许冲村二组低保户梅正清平日里义务为五保老人推拿按摩、维修烟囱,老人们都把他当儿子一样看待。梅正清的老屋离许冲村村部还有2公里,虽然搬了下来,但山上的4亩地还种着中药材。“过去山上太偏僻,药材没人收。现在方便了,药贩子上门收购,一年能卖个万把块。”
2016年至2018年,全县还将用三年时间对4515户14745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郧西:从大山搬出来 让腰袋鼓起来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汪彤 通讯员 杨洪霞 余林
8日清晨,当冬日的第一缕阳光撒在郧西县土门镇平原村三组,平原村保障性安置房内,便有住户准备出门忙碌了。这栋三层楼的明亮建筑,可供10户人家居住,是2015年10月新落成的。如今,每套房都已迎来它的新主人。66岁的五保户李德银便是其中的一位。
老李的新家是一套一室一厅并配套厨卫的公寓,面积38平方米,水通电通,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客厅正中还挂着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
50英寸液晶电视。
搬出来的幸福晚年
老李原本独自住在高山上的一间土危房里,守着一亩多玉米地,艰难过活,那里不通水也不通路。老李的新邻居们,多是和他一样的孤寡老人或留守老人。搬进这保障性安置房,一楼就是老年活动服务中心、村级卫生室。村里不仅将配套设施齐全的保障房无偿提供给贫困户居住,还安排村医每月为其体检,除原有的自留地外,还在安置房附近为每户分了1亩菜地。
2015年,郧西县以村为单位,共投入1025万元,建设保障性安置房,成功解决了410户像老李这样的五保户、特困户住房问题。不放弃一个贫困户,也不白养一个懒人。平原村党支部书记王明华介绍,搬进新居后,贫困户的精气神显著提高,有的主动找到村委会,表示想要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2016年,村里准备把公共通道的绿化工作交给他们做,并支付一定报酬,帮助他们增加收入。”
搬得安心迁得满意
郧西县地处鄂西北边陲。居住在高山上的百姓,长期面临土地贫瘠、饮水困难、交通不便等困扰。2015年8月,经反复排查摸底,全县共确认有16154户、47240人的贫困人口,这些人想搬但搬不起。
县里巧打“组合拳”,整合扶贫搬迁、民政救灾、倒房恢复重建、残疾人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把搬迁户建房补助标准由过去的1万元提高到2万到3万元。还整合交通、水利、国土、发改、林业等资金,为集中统一建房的配套设施建设提供支持。对资金困难的搬迁户,请金融部门降低贷款门槛,执行优惠利率。搬迁户只要未搬出外县,生产资料所有权、承包权不发生变更的,继续享受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
除建设保障房外,该县还以乡镇为单位,按照“四靠近”(靠近园区、靠近集镇、靠近产业、靠近景区)原则,重点建设安置小区;同时,适当运用分散搬迁等其他安置方式。搬迁过程中,从新居选址、设计到建设,都充分尊重贫困户个人意愿。
走出穷山生态致富
湖北口回族乡东川村5组贫困户冯万均一家搬到镇中心新农村建房已经一年多了。曾经,他总得早起走3个小时的山路到集镇卖山货,一年也难挣5000元。而今,他的新家靠近陕西省旬阳县,鄂陕边贸十分红火,人员流动频繁。在村里的建议下,冯万均经营起农家乐,2015年收入达6万元。
搬得出,更要稳得住、能致富。该县将扶贫搬迁与后续产业发展相结合,全面推进“产业带动型、技能致富型、城镇就业型、美丽乡村型、生活保障型”五大后扶模式,引导贫困户积极发展中药材、烤烟、蔬菜、山野葡萄、桑蚕、核桃、茶叶、油桐、畜禽、旅游服务业等绿色产业,走可持续增收之路。
搬到安家乡瓦房沟村集中
安置小区后,64岁的郑克明便将分得的5亩田流转给村企共建的山野葡萄基地了。他和老伴现在每天去基地干活,加上土地流转租金,一年共挣2万元。
曾经,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而今,一方水土带富一方人。2015年,郧西县已实现扶贫搬迁1200户,共涉及全县17个乡镇120个村。
远安 挪出穷窝安居乐业
湖北日报讯 记者 许琳 通讯员 李劭军 曹登锋
4日,在远安县河口乡朝阳村特困户公租房小区里,农民胡明付乐呵呵地说:“我用小区提供的猪栏养猪,几个月就出栏仔猪40头、肉猪10头,赚了两万多元,今年会过个好年。”
可在两年前,胡明付一家4口贫病交加:母亲年过八旬,妻子二级智障,儿子体弱多病,住着摇摇欲坠的土坯危房,靠种玉米获取微薄的收入。如今,胡家搬进了90平方米的公租房,过上了稳定生活。“真是做梦也没想到哇!”在朝阳村,像胡明付这样发出感叹的,还有350多人。
朝阳村贫困面大,两年前,全村99%以上的农户还住着土坯房,有些住房已成危房。为了改变该村现状,远安县、乡两级征求民意,采纳公租房扶贫搬迁,按照“因需制宜,统一推进,相对集中,分类筹建,区别搬迁”的方式,逐步解决贫困户居住问题。
挪出穷窝只是第一步,为了让贫困户搬得进、留得住、能致富,政府为每个贫困户建成造价11万元的公租房,房内设有客厅、烤火房、卧室、卫生间、农家小院。
李小菊一家5口两年前搬到朝阳新社区,她在小区配套的香菇基地种菇8000袋,加上养猪收入,一年纯收入4万多元。如今,李小菊安居乐业,家里冰箱、彩电、沼气灶、抽烟机样样都有,成了小区的星级文明户。
花林寺镇魏家冲村李云木,在搬到穆家岗新社区前担心难以生存,搬进新区后感觉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他说:“政府免费提供宅基地,当地企业家又帮扶2万多,加上妻子汤金秀在小区附近的灵芝产业园找到稳定工作,这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嫘祖镇广坪村搬迁户胡义珍,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把自家在新社区新盖的2层小楼,改成了农家乐,生意红红火火。
为了让所有的搬迁户脱贫致富,远安按照“稳定食用菌种植规模,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探索发展景观植物产业”的思路,建设“猪—沼—树”种养模式,鼓励搬迁户发展种植养殖业;引导搬迁农户采用土地、劳力入股的形式,与公司开展合作,按照农户受益50%、公司45%、合作社5%的标准发展景观苗木种植。另一方面,实施旅游扶贫,让搬迁户参与旅游经营、接待,增加收入。
经过两年的探索,远安县小集中式扶贫搬迁和公租房扶贫搬迁全面推开,建成新区34个,628个贫困农户乔迁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