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核获省级A类等次
近日,省财政厅、省扶贫办发文通报全省2013年度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情况,竹山县被评为全省4个A类等次县(市)之一。至此,竹山县已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A类等次优秀县(市)。
近年来,竹山县抢抓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中央、省、市扶贫开发会议精神,始终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和“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调整思路促转型,彰显特色创品牌,加压奋进走新路,内引外联聚合力,深化改革严监管,致力扶贫开发转型升级,奋力建设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先行区,探索出一条符合山区实际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一是立足实际,创新扶贫工作思路。结合县情实际,探索形成了“建城镇抓示范,聚能量抓边远,比差距抓短板”的扶贫开发工作思路,坚持“两个两手抓”,即一手抓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和试点示范,一手抓边远极贫村帮扶工程,带动中间村发展;一手抓片区区域开发,一手抓精准扶贫到户工程,实现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同步,片区开发与扶贫到户并举,城镇带城乡一体化区域与边远地区均衡协调发展,致力建设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先行区。
二是突出重点,打造扶贫攻坚品牌。坚持“产业第一、能力至上、基础先行、社会发展”的原则,突出抓好连片开发、整村推进、扶贫搬迁、边远极贫村等重点工作,着力打造扶贫攻坚品牌。在重点村建设上,坚持精准定位,突出重点,据实规划,注重实效,彰显发展特色,建成了文峰乡长坪村、城关镇二道坊村、溢水镇东川村、麻家渡镇蛟龙村、擂鼓镇烟墩梓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扶贫开发示范村。在片区开发上,坚持先行先试,全力办好麻家渡谭家河片区开发,以产业建设、村庄整治、村组公路为重点,整合行业部门项目资金,加大对片区开发的投入力度,提升和放大了片区扶贫开发示范效应。在扶贫搬迁上,探索出了“统一规划、业主包建、分户购买、综合配套、按期入住”的集中安置模式,实现了推进速度、建设标准、安全质量的有机统一,建成了溢水镇东川村、文峰乡长坪村、深河乡秦家村、官渡镇百里河村等一批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新型社区,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
三是自我加压,致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坚持“择贫而扶、极贫重扶”的原则,把地处边远地区的极贫村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动真情、动真格、真扶贫,以综合性扶贫硬举措,加大边远极贫村扶持力度,致力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根据相关综合指标,在全县筛选60个边远极贫村,县委常委会决定由县“四大家”领导和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分批、分年度进行联系帮扶。县政府把边远极贫村帮扶工程作为承诺为民办好的十件实事之首,着力解决边远极贫村“行路、饮水、住房”三难问题。2013年度20个边远极贫村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实施项目28个,极大地改善了边远极贫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了区域均衡协调发展。
四是创新机制,强化扶贫项目资金监管。健全管理制度。结合县情实际,制订出台了《竹山县重点贫困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竹山县重点贫困村考评细则》、《竹山县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竹山县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关于规范项目管理流程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意见》等一系列加强和规范扶贫项目资金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操作办法。规范流程管理。紧紧围绕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目标,始终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的思路,突出抓好扶贫项目申报、实施、验收、报账、资金拨付等关键环节监管。在项目管理上,严格执行项目申报制、公示公告制、检查验收制、资金报账制和审计问责制,强化流程管理、责任管理和痕迹管理。在资金拨付上,严格执行“先审核验收、后报帐拨款”程序,规划项目实施完毕后,由乡镇提出验收申请,乡镇、县财政、扶贫组成联合验收组,现场验收、现场反馈验收结果和验收意见,验收人员当场签字,谁签字谁负责,验收结果作为资金拨付的重要依据和凭证,确保扶贫资金及时、足额到村、到项目,确保规划项目顺利实施,确保发挥扶贫资金最大效益。强化审计检查。围绕年度扶贫开发任务目标和重点工作,县扶贫部门坚持领导班子成员带队,实行分片包干、驻村督办,从项目筛选确定、组织实施,到检查验收、资金管理、绩效评估、档案整理,坚持专班专抓、全程参与、一抓到底、纠偏问责。2014年初,县政府坚持把扶贫资金作为审计检查的重要内容,组织专班,对2012-2013年度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限期整改,严明纪律,严格管理,严肃问责,确保扶贫项目规范实施、资金安全运行,发挥扶贫资金最大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