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留守儿童 共建和谐社会——宜昌枝江市留守儿童调查情况汇报

04.07.2014  16:15

近年来,随着我市劳务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进城务工就业,这是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有效形式,也是农民较快增收的重要渠道。但是农民在外出打工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的同时,也让其孩子成为了长期远离父母的一批特殊群体,即“留守儿童”。经调查发现,由于缺乏父母的监护与关爱,在留守儿童中出现了“生活失助、学业失教、心理失衡、行为失范、安全失保”等突出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不仅会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妇联作为儿童工作的职能部门,关爱留守儿童,共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妇联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和任务。今年上半年,我们联合市教育局对我市0—14岁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进行了调查,也开展了一些关爱行动。颇有感触,愿与大家共同分享和探讨。

一、我市留守儿童分布现状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年龄在十八周岁以下的农村儿童。

枝江市辖8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198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49.61万人,常年在外务工25000多人,留守儿童3516人;从管理监护方式来看,我市普遍存在四种监护方式:一是隔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管理的监护方式;二是亲戚管理,即留守儿童由父母托付亲戚管理的监护方式;三是学校管理,即留守儿童在寄宿制学校住读。除此之外,留守儿童还存在自我监护,民间监护比如小学生托管中心等方式。

二、我市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留守儿童缺乏亲情抚慰出现心理偏差,即心理失衡。0-14岁的儿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联系,得不到完整的家庭亲情的抚慰和正确的引导,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不懂得关心和照顾他人,不知道如何去理解和体谅他人。加上常受到周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欺辱等,不少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主要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等人格障碍。

(二)留守儿童“隔代亲”的溺爱导致正常教育缺失和行为偏差,即学业失教、行为失范。由于祖辈文化少,只能保证孩子的温饱问题,对其学习上的问题往往难以给予帮助和辅导。另外老人年龄大,田间劳动、洗衣、做饭让老人精疲力竭,根本没法再去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更谈不上学习辅导了。由于家庭学习氛围差,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学习成绩呈现波动大或严重滑坡现象,即学业失教现象。同时,父母外出务工后,家里的经济条件有了较大改善,而这些家长在外无法照顾子女,便以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作为补偿。对孩子物质上给予的多,精神上关注的少;品行上溺爱的多,教育上引导的少,孩子缺乏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有的拿着父母给的钱去上网、玩游戏等,厌学情绪也日益滋长,有的甚至染上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社会恶习,即行为失范现象。

(三)留守儿童缺少有效保护为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埋下隐患,即安全失保。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是大家最为担忧的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对突发性事件几乎没有应变和自救能力。同时,留守儿童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一些不法分子侵害和利用。例如,我市一高中女学生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多种压力交织在一起,心中的郁闷自认无人倾诉,坠楼自杀。另外,一初中留守女孩被邻居强暴,致怀孕7月才被其婶娘发现,目前这一事件还在调查处理中。

三、目前我市关爱留守儿童所做的工作

一、深入基层,夯实“笑脸行动”基础。要使笑脸行动取得实效,做好相关基础工作是关键。今年初,枝江市委书记许志华在走访群众、听取意见中,发现百里洲镇一所幼儿园的留守儿童竟占80%,其中六成以上一年才能与父母见面一次,长期与亲生父母隔绝,使这些孩子或多或少存在家教缺位、亲情缺失、交流缺少、监护缺乏、心理缺衡等问题。为此,市委要求把留守儿童关爱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八大实事”之一进行重点办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扎实开展“笑脸行动”,促进留守儿童快乐健康成长,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素质、成长环境等方面都得到全面提升,给人民群众交一份满意考卷。市妇联立即响应市委号召,找准妇联本职工作与“笑脸行动”的最佳结合点,及时热身,夯实工作基础。一是宣传造势,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舆论氛围。市妇联通过枝江市电视台、广播电台、枝江网等市内媒体,开辟“托起明天的太阳”“共享一片蓝天”等频道和栏目,广泛宣传“笑脸行动”的意义,报道爱心人士和爱心单位帮扶留守儿童的感人事迹,还在大街小巷、田边村头、屋场院落等公共场所通过LED大型屏幕和滚动电子显示屏,播放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广告,引起全社会对“笑脸行动”的关注;二是走进留守儿童家庭,嘘寒问暖,宣讲党的政策和关爱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与孩子和其监护人交心谈心,了解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困难和困惑,共同探索孩子快乐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市妇联动员全市农村组以上妇女干部和行政、企事业单位妇女干部职工,走访留守儿童家庭、直系亲戚和他们的任课教师,做了大量“关爱留守儿童日记”,取得了实施“笑脸行动”的第一手资料;三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关爱内容明确。通过调查摸底,建立了一人一表专项档案,详细记录了这些留守儿童及家长的姓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学习及身体状况、特长爱好等情况。

二、创新载体,丰富亲情活动内容。市妇联创新思路,把形式多样、内容实在、吹糠见米的活动,作为关爱留守儿童的重要载体,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将留守儿童关爱这一民心工程的实施推向新的高度,使广大大留守儿童在爱的呵护下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潜能得到充分激发。一是发挥“爱心妈妈”“爱心姐姐”作用,针对留守儿童开展思想道德正面引导教育活动。市妇联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按照“贴近留守儿童生活实际”的原则,开展丰富多彩、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精神,引导留守儿童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是针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诊断疏导活动。市妇联组建了一支由60人组成的专业心理咨询队伍,通过学校、社区等阵地开办了“知心姐姐聊天室”、“亲情驿站”、“阳光家园”、“心灵之窗”,配备必要的专门设施,及时与留守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搭建关爱互动、情感交流的平台。留守儿童对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的困难,思想上的困惑等,随时在“心灵之窗”倾诉心声;三是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方法特殊指导活动。明确固定教师指导、督促留守儿童的学习、温情提示他们按时完成各科学习作业,帮助他们解决学习遇到的难题,指导他们校正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学习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四是针对留守儿童的倍加关照活动。对于寄宿的留守儿童,合理安排他们晚上的学习和娱乐活动,让他们充分体验师生间、学生间的人文关怀、集体温暖;对非寄宿留守儿童,做到及时向监护人通报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督促监护人充分履行对监护对象的思想、学习、安全、生活监护职责,使留守儿童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对生活确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开展校内校外“献爱心”行动,为他们提供生活扶持;五是开展“小手拉小手帮扶结对”真情互动活动。采取“一帮一或多帮一”的形式,开展真情互动,动员、组织学校品学兼优的学生与重点留守儿童开展“姐妹结对”或“兄弟结对”,促进学生之间的心灵相互沟通、学习上的相互帮助、生活上的相互关照、人生道路上的相互共勉。

三、健全制度,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关爱留守儿童考核督办机制。市妇联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也纳入单项工作考核,层层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责任制,各责任单位做到有工作计划,有工作目标,有联系清单,有时间安排表,有具体责任人,将全年任务分解到每个时间段,把此项工作抓细、抓实,市妇联将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纳入村、社区主职干部目标考核范围,每年围绕关爱活动项目和重点开展一次督查,每年开展一次总结表彰,扎实推动关爱工作的开展,确保关爱留守儿童“笑脸行动”取得实效。二是制定“四联一”关爱留守儿童方案,即一名市直干部、一名镇村干部、一名教师、一名志愿者共同联系关爱一名留守儿童,当好留守儿童生活保障员、学习辅导员、成长监管员和心理疏导员。三是建立健全全市留守儿童档案管理与隐私保护、亲情联系、教师家访、爱心帮扶、定期交流、帮扶评价、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等工作制度,逐个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和联系卡片,掌握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思想表现、学业成绩、日常行为等,开展交心谈心和日常性心理辅导,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四是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单位协调配合常年实施“拴心留人促就业”工程和“春风行动”,帮助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就业创业,更好地照顾孩子。通过在电视台和枝江网设立招聘空间和栏目、在闹市设置大型户外led招聘广告和发送招工短信、微信等方式,让市内企业用工信息家喻户晓。今年上半年,全市连续举办30多场广场、村组和屋场招聘会,组织全市59家规模企业招聘本市3000多名青壮年民就近就地就业。“笑脸行动”工作机制的形成,使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使妇联组织的维权职能得到了有效发挥,提升了妇联组织的地位和影响。

四、协调整合,营造温馨成长环境。市妇联着力整合全社会力量,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实事办实,市直各部门、各单位、各镇街办、村、企业广泛参与,使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形成了一张巨大的亲情大网,使留守儿童时常处于浓浓的亲情包围中。一是在市、镇街办、村分别设立了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留守儿童工作室、留守儿童之家,对留守儿童在亲情、生活、学习上给予关爱、关怀和鼓励,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完整的家的温暖;二是在全市各小学和幼儿园中推行针对留守儿童的“三多”“八个一”关爱法:三多:教师对留守儿童“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八个一”:一张亲情联系卡、一本关爱工作记录、每月一次亲情交流、每月一次学习检查指导、每月一次家访活动、每月一次与留守儿童父母通话沟通、每月一次经验交流、每人一本成长记录册;三是开通管理规范、联络方便的“亲情热线”、“师长热线”电话和留守儿童专用的网络视频,实现了家长和孩子“远在千里能对话和见面”的美好愿望;四是兴办留守儿童监护人夜校。全市邀请有关专家,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心理辅导讲座20期,发放资料21200多份,培训留守儿童监护人5400多人;五是倡导大家为留守儿童办实事。全市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无所不包,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衣服、雨  伞等生活用品,液晶电视、电脑、图书等办公用品,乒乓球台、篮球架、跳绳等健身器材,孩子们想到的和没想到的,都在一片欢声笑语中送到留守儿童手中。近半年来,全市社会各界已为留守儿童及他们所在的学校捐款和捐物折款110多万元;六是构建“覆盖到校、监护到人、关爱到心”的五大关护网络,即: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党政组织为主体的村(居委会)管护网络、以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以群团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法律保护网络,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四、加强我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随着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将继续增加,关注留守孩子,不让他们因父母的外出而缺乏亲情的关爱,进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直接关系到众多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千万个农村家庭的未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何加强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我们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充分认识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影响。同时,他们也是外出务工人员最牵挂的人群。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站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把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切实抓好。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市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加强农村吸引外资力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

(三)大力实施关爱工程,发挥教育部门的主导作用。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教育缺位学校不得不承担起更多的教育职能。教育部门在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应占主导地位,学校要全面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建立留守儿童情况登记、帮扶沟通、寄宿优先等制度,对在校的留守儿童进行认真的调查和登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要指定专人负责建档及管理工作,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安排专门教师培训临时监护人。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纳入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规划,在安排、指导、检查、考评学校工作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四)加强部门协作,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服务。留守儿童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积极配合,共同参与。一是各有关部门要强化济困助学服务,通过“春蕾计划”、“幸福工程”、民政救助等扶助资金,帮助贫困留守儿童完成学业。二是要发挥社会化协调机制、法制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自护教育,依法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三是向留守儿童及监护人开展家教知识培训,心理健康辅导,文明礼仪、道德规范、自我保护知识的系列讲座,提高留守儿童及监护人的参与意识,促进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四是鼓励在农村创建留守儿童托管服务中心等公益性服务机构,充分发挥社会服务机构的指导、服务功能,为留守儿童及监护人提供托管、家教咨询、培训等服务,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

着眼长远,从为祖国培育合格的建设者出发,我们必须关爱留守儿童;立足现实,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出发,我们更应该关爱留守儿童。在此,我们呼吁各级组织为留守儿童多办实事好事,倡导社会各界人士牵手留守儿童,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