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用匠心报道匠人 让工匠精神远扬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湖北行活动综述
千里烟波楚天阔,九省通衢大江流。湖北拥有深厚的工业文明底蕴,见证了民族复兴的百年追梦历程。自清末洋务运动开始,这里就是中国最早的重工业要地。汉阳铁厂(今武钢前身)、汉阳兵工厂等企业作为湖北工业基地的主干,让“汉阳造”名震中华、家喻户晓,被西方视为中国崛起的标志。一百多年前,武昌首义发生在这里不是偶然,那是无数荆楚儿女用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和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凝结成的历史必然。
记者编辑们在特高压试验基地采访带电作业工闫旭东。中国网信网 马頔 摄
为探寻现代工业文明的足迹,挖掘身边的大国工匠,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1月28日至12月2日,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与全国总工会宣教部联合开展了“中国梦·大国工匠篇”网络媒体第三次深入企业采访活动,来自中央新闻网站及部分商业网站的近40名记者编辑来到荆楚大地,寻找典型、深度报道,在网络空间掀起一场用匠心报道匠人的宣传浪潮。
寻找典型 挖掘职工身边的工匠
短短5天时间,记者编辑们分别前往武汉、孝感、宜昌、咸宁、襄阳等8个地市,寻找大国工匠的典型代表。他们走基层、进厂房、下车间,找到了分布在航天、钢铁、船舶、石油、电力、汽车、建筑等10余个行业的18位工匠。在被采访的工匠中间,有火箭发动机微整形师,有建筑材料试验工,有车间检修维修工,有烹饪师、总厨,也有带电作业工等等。他们有的是全国劳动模范,有的是高级工程师,有的是行业顶尖技术人才。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劳动者。
记者编辑们在邹志平创新工作室采访。腾讯网 马路遥 摄
“大国工匠并不是天赋异禀、超脱于普通人群的存在,而只是专注于一件事并将其做到极致的群体。”中青在线记者张艳如说。
在这18位工匠被挖掘并报道出来的同时,还有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工匠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用几十年的执着与坚守,创造出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价值。正是无数这样的浪花汇聚在一起,才能汇成浩荡的时代洪流,推动中国巨轮在复兴航程中昂扬前进。
深度报道 熔炼工匠精神的精髓
在采访拍摄大国工匠群体的过程中,记者编辑们也深深被工匠精神所感染。他们用精益求精的工匠之心,认真走访、提问、记录、整理,精心打磨报道大国工匠的优质作品。
在他们笔下,《40年兑现“工匠”承诺 铸就钢铁业检测的中国标准 》《 敬业、责任和技术的组合就是工匠精神》《邹峰:匠心付出 雕琢航天的中国精度》《 A 'commando' working on extra-high voltage cables》等一大批精品之作图文并茂、情真意切,获得上万次转发,在网民特别是职工网民中间实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不仅如此,活动期间,#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国工匠湖北行#两个微博话题,获得网民广泛关注,截止到12月4日19点整,双话题总阅读量超过1400万,引发近3000次讨论。
在他们笔下,凌伟华34年苦学不辍铸就行业“百科全书”、整音工匠吴宝卿识别声音的色彩、铁轨工匠信恒均21年苦心钻研成“土专家”、高级技工周虎助力中国海军建设等一个个好故事娓娓道来,发人深省,感动了无数读者,让更多的人理解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也让更多劳动者立志在自己的岗位上践行大国工匠精神。
记者编辑们在中国一冶车间采访电焊技师赵宗合。腾讯网 马路遥 摄
在采访了朱有发、赵宗合和藕长洪三位工匠以后,新华网记者李天真感慨地说:“那些我们祖辈世代传承下来的古老技艺和其中蕴含的宝贵财富让世人叹为观止,这些匠人们也成为了文明延续的传播者。”在“中国制造”的鸿篇巨著中,还有更多大国工匠的好故事,需要我们用心去挖,用情去讲。
坚守职责 彰显网媒队伍的担当
记者编辑们在武汉铁路局宜昌东线路车间采访。中工网 尹文卓 摄
5天来,参与活动的记者编辑们,用自己的行动和担当,谱写下属于网媒人的工匠精神。他们和工匠们一样,带上安全帽,穿上工作服,走进尘土飞扬、噪声四起的车间,来到生产一线采访纪实,只为一个“真”字;在城际来往的列车上,在吃早饭的餐桌上,在等待工匠的间隙里,他们抓紧一分一秒整理录音、构思、码字,只为一个“快”字;在有限的时间里,稿子写了改,改了又写,对每句话、每个词、每个字眼都反复斟酌推敲,只为一个“精”字。
“只把一件事做好”“明天做得要比今天好”“不断努力做得更好”是这几天里记者编辑从工匠们口中听到最多的表达。这些再朴实不过的话,对于年轻的网媒记者编辑们,又何尝不是一种鞭策。“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该忘了为何出发,能在这份最不寂寞的工作里保持最深的定力,是我认为自己需要修炼的匠心。”中国日报网记者朱凌青说出了许多网络媒体人心中笃定的坚持。(马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