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三心”育儿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面对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就是孩子总是有很多不合理的要求。如果满足孩子的这些要求,就担心孩子会再次提出这样的要求;如果不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就会大哭大闹,让人不得安生,结果往往演变成惩罚孩子或者加倍补偿。
大多数时候,家长都会把原因归结于孩子的性格问题,觉得小孩子都是这样的心性,稍微长大点,懂事了自然就会变好。但这样的结果是,孩子在烦恼中成长,家长在痛苦中适应,一旦某天因为某件事情没有处理好,极其容易给孩子的成长造成创伤,而家长的耐心也很容易会被耗尽,脾气变得暴躁。
其实,这是一个教育中很普遍的情况,我们建议家长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要有“三心”,即,耐心、细心、同理心。说到这三心理论,很多家长都会感觉很熟悉,但为什么一直不能解决问题呢,或者说为什么在孩子的教育中要做到这“三心”会显得那么困难呢?
经过和许多家长的交流后,我找到了问题的原因,那就是因为对于这三心理论并没有真正理解,那到底什么是耐心,什么是细心,什么又是同理心呢?
首先,我们来谈谈“耐心”
很多时候我们在说耐心的时候都会关注于耐心的字面意义,但我认为,在和孩子相处中,耐心并不是一个前置话题,它应该是父母和孩子相处时,因发自内心的愿意而表现出的陪伴行为。如果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因为心里牵挂着其他的事情,就很容易注意力不集中,表现出敷衍和打发的行为,孩子能敏感的体会到这种隐性言语,由此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尤其是儿童在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成长期,这段时期孩子的力量源泉主要来自于父母,他会怀疑父母是否还继续爱他,因此他们就会有很多试探行为,观察父母是否能及时注意到他的需求,是否会及时无条件的满足他的需求。如果试探失败,孩子就会不断寻找其他策略来引起父母注意,或者胁迫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这种策略通常是哭泣、耍赖、破坏、厌食挑食等;
然后,我们再讲“细心”
我认为父母的细心其实和耐心是一脉相承的,也可以理解父母对孩子状态的敏感心,能不能及时的注意到孩子的状态,对孩子生理习惯的掌握,对孩子成长变化的掌握等等;儿童的成长变化速度非常的快,几乎可以说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所以我们常说小孩没有定性,前一刻他可能还在喊饿,下一刻可能就想要去玩耍,正在玩玩具,一转眼说不定就会想要妈妈抱抱亲亲。
孩子需求的多变,情绪的敏感,注意力的过快转移,大多数时候会让父母身心疲惫,难免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会粗心大意,敷衍了事,孩子能感觉到父母的情绪,注意力就会转移向亲子关系,使出各种法宝来召唤神灯父母。
最后,我们再说“同理心”
我和年轻父母沟通的时候,经常会感觉到父母们潜意识中会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儿,因此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经常会包办一切,父母的包办代替很多时候让孩子丧失了自我表达的机会,甚至孩子会习惯于父母的控制,而丧失了自主性,完全依赖父母。父母们应当意识到孩子虽然小,但他们对于事物有自己的判断,他们有好与坏,喜爱和讨厌的情感体验,和孩子相处中,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言语,每一个行为都会让孩子的内心产生波动。
“同理心”就是要让父母能够站在孩子角度,用孩子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孩子的高度去探索,让孩子来带领父母进入他们的世界,这样才能明白他们面对的困难,了解他们的心情,也才会更发自内心的帮助孩子成长。
作为父母,当我们“三心”在手,还怕孩子不能健康的成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