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滑坡地质灾害成功避险中的群英素描
持续降雨,造成秭归县25处滑坡,山体总量达260万立方米,紧急转移群众2451名,无一人伤亡,创造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奇迹。9月4日,记者走进灾区,无时不感动于成功避险中的凡人壮举,他们中有中共党员、有村组干部、有监测员、有技术总工,还有许许多多的普通百姓。
李何伟:群众先跑,党员干部殿后
“滑坡时,我一边往外跑一边给谭镇长打电话,叫他赶快跑!”站在沙镇溪镇牌坊前,眼前就是被滑坡山体掩埋不见的利丰源水电站,三星店村党支部书记李何伟仍心有余悸地说,山体转瞬滑落,他最担忧的是,与他分开疏散群众,在公路另一头拉警戒线的镇长谭云。
沙镇溪是地质灾害重灾区,虽然群测群防是该镇重点工作之一,平时演习演练都很多,但每逢连日暴雨,镇村干部都会24小时严阵以待,密切关注滑坡体变化。2日早晨,李何伟一连接到地质灾害监测员王克旺和多名群众电话反映:香山路边路肩上鼓包、堡坎上石头突出、落石,家中有裂纹、滑坡体上裂口增大等,他带着村组干部奔走各险情现场。
当日中午,他接到利丰源水电站负责人肖前军电话后,迅速与镇长谭云、副书记向青松、副镇长姜磊、组织委员刘卓、土管所长史永红、县国土资源局总工余祖湛等一起赶往现场察看。经专家确定山体即将滑坡,需紧急转移群众后,李何伟与谭云兵分两路,分头组织疏散利丰源水电站人员、周边农户及沙镇溪中学等群众紧急转移,并在电站上方、滑坡体两侧的公路两头拉起警戒线,拦截过往车辆及行人。
群众疏散结束,山体动荡,原本站在安全区域的李何伟突然想起,负责组织电站疏散的王功建还未出来,他拔腿就往电站跑,边跑边喊王功建的名字,刚跑到电站附近,背后山体轰响如雷,公路边金属护栏快速摇晃,伴随噼啪刺耳响声。正在这时,王功建骑着摩托车冲出了电站。“李书记,快跑,山塌来了!”警戒线外,群众们纷纷大声呼喊,山体动摇,白扑扑的灰尘滚滚而下,李何伟看不见公路那头的谭云,担心谭云来不及避险,他快速拨通谭云电话,狂喊“快跑”。山体塌来,身旁小伙子吴进一把拽住还在喊打电话的李何伟,往警戒线飞奔,才跑出十多米外,利丰源水电站5层楼的宿舍就消失了。
余先满:坚守高压线塔三天,自己家塌了都不知道
4日下午,暴雨过后晴热难耐。在泄滩乡黄家山村宋家梁子滑坡现场,记者见到村党支部书记余先满,他正一脸疲惫地盯着高压线塔旁的山体。“山体还是松动的,随时有塌方可能。这座塔不能倒,否则附近3个村的村民都要停电,塔下的村民有危险。”余先满说,为了确保高压线铁塔安全,他在铁塔旁整整守了三天三夜,每天晚上,他都要到高压线旁观察山体,3个小时一次,并做好记录。
其实,余先满也是受灾户,他的家就在地质灾害监测点上,为了帮村民救灾,自己家里塌了都不知道。8月30日晚上,暴雨如注,因担心山体滑坡,余先满整夜没合眼。9月1日凌晨3点,他实在坐不住了,一个人摸着黑黢黢的山路跑到村委会,召集村干部紧急开会,部署抢险救灾工作。第二天上午,在该村四组一个叫宋家梁子的地方,山体开始垮塌,他当即带领村干部帮助附近3户村民转移。10多处滑坡倒房3户,31户村民受灾。其中一处塌方体威胁着山上山下11户人家和一座高压线塔的安全,为了防止高压线塔倒塌,他组织村民撤离后,在高压线塔下苦守3天,直到电力部门采取防护措施才离开。
4日上午,余先满赶回家时,老伴一个人在家里哭。原来家里的猪圈塌了,两头猪被压,还是附近的村民帮他砌好了猪圈。
中学教师:大灾面前抱成团
大灾面前显真情。沙镇溪镇中学校长付金权接受记者采访时,眼眶几度湿润。他说,学校曾多次演习,真正滑坡时,全校500余名师生疏散用了3分钟,与平时只需1分多钟相比,并不惊喜。让他感动的是,疏散过程中全体教职工没有一个先跑,都是学生转移出去后才离开,班子成员和门卫最后离开。
学生安全转移到镇中心小学后,紧接着就是如何妥善安置学生。集镇周边道路坍塌,学生当晚无法回家。正当付金权和各级领导紧急谋划时,老师们一个个站了出来,纷纷提出可带几个学生到自己家中暂住;走读生们也都站了出来,表示可带上一两个同学到自家暂住;还有老师亲自护送走读学生回家;一名老师的爱人在镇上经营一家旅馆,两人一合计,将剩下的48个学生全部“揽”了下来,领到了旅馆免费住宿;还有4名老师主动留下来照顾暂住在旅社的学生……“大难来临,没有一个人后退,全校教职工和学生抱成一团,共渡难关!”付金权再次哽咽了。
梅大寿:一天两遍,14年来不曾间断
9月4日,马家坝村杨家湾滑坡体现场,地质灾害监测员梅大寿蹲在警戒线边上望着山体,两眼布满了血丝。“一到下雨天,日夜睡不着,挂着两个滑坡体。”带着嘶哑的声音,他向记者讲述,30日那天下着暴雨,下午3时,他忍不住再次上山巡视,突然发现裂缝增大,迅速向村党支部书记和会计报告了险情,并通报给滑坡体附近居民。马家坝村杨家湾滑坡点的地质灾害监测员梅大寿对记者说,那天夜里雨下得很大,次日凌晨1时该滑坡体就发生了滑坡,山体边公路垂直下滑20多米,道路中断100多米。滑坡体上原来5户居民早在15年前就搬迁,附近居民早有预防,所以没有房屋掩埋和人员伤亡。灾情发生后,该村党支部书记率全体村干部一起前往察看了灾情,迅速在道路两侧拉起了警戒线,安排人员值守,防止过往车辆和行人通行,梅大寿继续坚持监测。
9月4日,记者走进滑坡点看到,两台挖机停在滑坡路段,现场镇救灾办副主任宋文峰对记者说,9月1日滑坡后,村里组织干群当天上午开始在滑坡处抢修便道,到晚上主体工程完工,准备次日通行,但9月2日凌晨3时55分,这里再次滑坡,便道被冲下二三十米远。滑坡点附近救灾帐篷处,67岁的梅大寿两眼熬得通红,仍然坚守在监测岗位,其他救灾人员从灾情发生后24小时坚守现场没有回家。
梅大寿说,他从2000年开始从事地质灾害监测工作,主要负责两个滑坡体的监测,天晴时他每隔四五天上山巡视1次,下雨天一天要巡视2次,遇到连续暴雨,每天巡视的次数还要增加,主要将山体裂缝、下陷等地质变化记录下来,每月24日向国土部门汇报,这14年来从来不曾间断。
余祖湛:有了科学预测,才能及时脱险
9月4日,记者在灾区看到,沙镇溪镇中学楼顶、香山路挡土墙上方、大岭电站滑坡体顶端等多个地点,已安装了新的地质灾害监测仪器,一拨又一拨地质工作人员围绕着滑坡地带,正在用各种仪器给大山“体检”。
家住香山路10号的灾民梅云龙视力不好,听说记者采访,摸索着来到路边,指着集镇方向对记者说:“我眼睛不好,但我知道往哪里跑。”正当记者纳闷时,他又笑着说:“多亏专家们预测得好,几分钟我们就全跑出去哒!”
沙镇溪镇的11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县国土资源局总工余祖湛如数家珍。每个地质灾害点,都安排有专门的地质灾害监测员,每个监测员每个月定期向国土部门汇报监测数据,根据这些监测数据,国土部门建立地质灾害预测防范立体网络。
作为地质灾害高发区,沙镇溪镇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地灾群测群防工作,针对灾害点制订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有群测群防员,每年组织群测群防员进行预案和应急相关知识培训、开展应急演练,同时针对灾害点群众发放“地质灾害明白卡”,建立完备的预警应急机制。
所以,遇到险情就能及时发现、科学决策并有序快速疏散。
联村干部:提前进村,及时转移群众
“暴雨下得人心里发慌,联村干部要早进村。”4日下午,记者在泄滩乡党委书记姜爱群手机上,看到这样一条微信。
泄滩乡9个村12处出现滑坡时,正是提前预警,乡村干部高度警惕,及时组织群众转移,才确保了无人员伤亡。
2日下午,乡联村工作专班袁军、王忠奎、王魁冒雨进驻徐家山村,和村干部一起巡查山体,提醒村民注意防范。当晚10时50分,第一村落王家岭发生滑坡,约4万立方米。接到报警后,工作专班和村干部迅速赶到现场,清点人数,组织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天黑路滑,转移过程中,一名村干部在前面带路,2名乡干部在中间照顾,一名乡干部殿后。25个村民,大多是老弱病残,1个耳背,3个腿瘸,还有1个智障,但没有一个灾民掉队。到达村委会后,乡、村干部立即与附近村民联系,一对一临时安置灾民。随后,工作专班与赶来救援的乡领导及派出所民警,在滑坡周围4个进口把守,防止灾民返回滑坡现场抢搬财物造成伤害。
在徐家山、牛口、黄家山等受灾严重的村,200多名乡、村干部和党员开展预警监测和拉网式巡查,紧急转移安置62人。目前该乡党员干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正在科学有序指挥救灾、组织核灾和开展生产自救。
梅凤鸣:一声哨响,全院齐动
走进沙镇溪镇第一农村福利院,40多名老人已恢复正常生活。而9月2日下午,距离福利院200米外的杉树槽岩体滑坡那一刻,该院40余名老人正在午休。值班人员梅凤鸣一声哨响,工作人员全体出动,跑的跑、背的背、搀的搀、抬的抬,伴随屋外不远处轰隆巨响,3分钟内,40余名老人全部被安全转移。
83岁婆婆董长春对记者说:“平常搞了好多次演练,听到哨子就要跑,跑不动的,他们就扶就背。”院长梅大春说,院里长期抓地震、消防安全逃生演练,工作人员高声一喊或者锣声鸣响,院内的老人立刻从院子和各自的寝室里跑出来,按照预定的逃生路线,确保在3分钟内迅速有序地撤离到安全地带。
值班人员梅凤鸣举着挂在脖子上的哨子说:“一个门一个门挨着吹,老人们疏散后,还要再清点一遍,确保老人全部撤离,工作人员才离开。”
受灾群众:我们都是监测员
香山路滑坡体紧挨着利丰源水电站,滑坡体范围内有7户村民共48人。灾情发生时,48人全部安全转移。记者在香山路上采访受灾群众时,不少灾民对记者说他们“人人都是监测员”。
今年55岁的张邦虎,是三星店村二组居民,全家700多棵柑橘树都位于此次滑坡地带。“冲走了三分之二,剩下的估计只有百把棵了!”张邦虎对记者说,这些柑橘树是全家主要经济来源,去年收获的柑橘还卖了4万多元。滑坡当天凌晨3时许,他曾起床出门察看,发现雨势很大,还特别提醒了睡梦中的儿女们要提高警惕,多作防备,别睡得太沉。早晨7时许,他看到门口香山路上方的挡土墙上很多石块都凸了出来,有的还大块大块往下掉,水泥路肩上也鼓出了很多大包,用脚踩不下去。
“我8点过1分就给村党支部书记李何伟打电话了,让他赶快来看!”张邦虎说,该地段是地质灾害重灾区,滑坡体范围内的每家每户门口都张贴着“坍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往哪里撤,居民们心里一清二楚。
肖英:一看到黄水,我就知道山要塌了
9月2日下午1时19分,三星店村利丰源水电站上方发生滑坡之前,电站值班工作人员肖英一直在密切注视电站后方山体的变化。“上午9点多,我就发现电站涵管出现渗水、裂口,管子里轰隆隆作响,感觉不好。”虽然距滑坡已两天,但提到4日下午的情景,肖英仍心有余悸。她说,当日中午时分,远处山体上坡田有几处往下滑了,山上的电杆都在摇晃,她赶忙向电站负责人报告并建议立即转移,电站负责人也赶紧将险情通知村干部,还让她严密监测山体变化。“我当时两眼盯着大山,心里好紧张。”肖英说,村党支部书记李何伟跟县、镇多名干部都到了现场查看,快速作出转移决定。
该站23名职工及家属在电站负责人和村干部们的疏导下,快速跑到了安全地带。就在大家跑出来不久,电站背后的山体滑下来,电站机房和5层高的宿舍楼只剩一片废墟。
本报记者金贵满付章良肖敏本报通讯员郑家裕王爱平梅大春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