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情系夕阳暖心窝

17.10.2014  11:20
   2013年夏天的一个夜晚,大雨如注,搁在养老院地下室的食品、棉被和垫絮,遭到水淹。大雨之后,夫妇俩盘算着放弃这家养老院。“老吾老”行动中,这家民办养老院被确定为帮扶对象,经过商议,决定搬迁。
  重新选址,粉刷,装修,隔断……这些都需要钱。袁桂秀夫妇找朋友借款40多万元,白沙洲街申请了20多万元补贴,武昌区民政局送来医用床和床上用品,武昌国税局包下了床头柜和衣柜。武昌区财政局为每张床位补贴2000元,为每位入住老人每月补贴100元。
  今年5月,新养老院建成,取名为“老来乐敬老院”。原先入住的20多位老人,笑逐颜开一起搬过来了。
  一年来,武昌区一批养老服务设施得以提档升级:累计投入648万元,新建社区养老院5个,新增床位458张;累计投入554万元,新建1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累计投入532万元,新建和改造了14个社区老年户外活动场所。
  不计成本的“幸福食堂
  杨园街电力新村社区的67岁的杨木香老人,每天都要到离家200多米远的社区食堂进餐,有时还帮忙择菜、洗菜。“一日三餐,每天只需要10元钱,太划算了!”老人说。
  杨木香是一位失独老人,因为腿脚不利索,上下楼梯困难,买菜常常一次性买够一个星期的。碰上下大雨天气,每餐就靠一碗面条填肚子。
  在电力新村社区,65岁以上老人有800余人,一半人独自过日子。他们与杨木香老人一样,希望能在社区建个食堂。
  经过多方联系,爱心企业伸出援手:香江鹏程集团出资18万元,用于食堂建设。武汉市道能义工集团主动承接爱心食堂的管理运营任务。开灶之前,街道与道能义工集团约法三章:食堂设施硬件由街道负责;餐厅卫生、食品质量由运营方负责;对于特别困难的老人,免费提供餐饮;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免费送餐服务。道能集团一一应允,他们说:爱心,不需要计成本。
  7月中旬,社区食堂投入使用,老人们给它命名“幸福食堂”!如今,每天吸引160多名老人就餐。“幸福食堂”运作模式为:企业冠名援建,社会组织负责运营,志愿者团队协助义务送餐,街道统筹协调。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运清评价:这是养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积极探索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