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区残联“五项举措”打通联系服务残疾人“最后一公里”
武汉市新洲区残联为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着力于五项举措打通联系服务残疾人“最后一公里”,使残疾人工作者与残疾人关系更加密切和谐,使残联代表、服务、管理职能充分发挥。
一是引导党员干部多下基层,在接地气上打通“最后一公里”。要求全体党员干部结合联系点、结对帮扶工作和志愿服务工作,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服务,每个班子成员建立2个联系点(村)、3个志愿服务对象,每月走访残疾人家庭不少于6户;科室负责人建立1个联系点(村),2个志愿服务联系户,每月走访残疾人家庭不少于3户;其他党员建立1个志愿服务联系户,每年走访残疾人家庭不少于6次;对在调查走访活动中发现到残疾人的具体实际困难,及时报分管领导或党组理事会研究处理,做到有记录、有报告、有研究、有回复。
二是做好残情专项调研,在设置服务延伸项目上打通“最后一公里”。认真开展残情专项调研活动,制定《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工作制度》,每年年初确定全年调研重点,分解到各班子成员和职能科室,班子成员每年调研时间不少于10天,至少完成有工作指导价值的调研报告1篇;充分发挥残疾人综合数据库平台的作用,同时结合专项调研中掌握残疾人的需求,科学设置服务延伸项目,制定具有新洲特点、残疾人需求强烈、受益面广的自选特惠项目;继续做好残疾人培训服务、残疾人证上门办理服务等服务延伸工作,在“常”、“细”、“长”上下功夫。
三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提升基层服务水平上打通“最后一公里”。着力加强街镇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强化街镇残联、专干、村级联络员和社区协理员等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推动人、财、物向基层倾斜,建立基层残疾人工作稳定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真正提高基层服务残疾人的能力和水平;扩大街镇残联审批事项权限,同时探索建立残疾人业务办理远程化、信息化服务新模式。
四是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在强化服务意识上打通“最后一公里”。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梳理行政审批项目和窗口服务项目,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简化办事程序,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大力优化体制服务环境,设立残疾人政务大厅,集中办理残疾人服务事项;整合资源,选优服务人员,建强工作队伍,做到一专多能,实现一门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办结;建立服务质量监督考评机制,加大对服务窗口的考核,每月通报一次考核情况,每季度评选一次“流动明星窗口”,努力营造优质、快捷、高效、温馨的办事环境;对残疾人证办理等服务项目,进一步明确标准、规范程序,充分体现透明和公平。
五是创新服务理念,在为残疾人提供特色服务上打通“最后一公里”。在落实好残疾人各项优惠、普惠政策的同时,推出三大特惠残疾人政策:一是建立全区困难残疾党员就业援助机制。对全区就业年龄段内的各类残疾党员,及时进行失业登记或作为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实名制登记率达100%;每年提供至少1次免费职业或实用技能(术)培训,2次就业指导,3次就业推介等服务,确保推荐就业服务率达100%;至“十二五”末,对丧失劳动能力和年满60周岁及以上且无经济来源的援助对象予以经济救助,确保受惠率达100%;二是建立全区农村残疾人发展种养殖生产扶助机制。对农村残疾人创办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家庭种养殖农场,经营面积在20亩以上、年纯收入不少于10万元,并办理经营权证、生产许可证或营业执照,且与5户残疾人家庭签订带动发展种养殖生产或用工协议的,每家给予2万元的资金扶助;对家庭成员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和生产积极性,家庭有发展种养殖生产的基本条件,年人均纯收入低于3500元贫困残疾人种养殖户家庭,每户给予4000元的资金补贴;三是建立全区特困残疾人临时救助机制,对全区发生临时性、突发性生活困难的低保户残疾人家庭或发生重大临时性、突发性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家庭,根据其困难程度,分别发放600—2000元不等的临时救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