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残疾人社区康复体系 助推社区康复服务能力大提升
竹山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南岸最大支流堵河中上游,山大人稀、民穷财弱,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湖北省特困县,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区。全县国土面积3586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254个村45万人,其中残疾人口4005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通过嘉道理项目数据库统计,全县发放残疾人基线调查表25000份,收集到残疾人、疑似残疾人基线调查表21078份,有9813名残疾人的信息分类和康复需求数据全部汇总录入系统,残疾人康复服务建档人数 9659人。
湖北省竹山县作为中国残联/嘉道理慈善基金会残疾人社区康复合作十八个项目县之一,我们充分利用项目实施机遇,本着先行先试和以点带面原则,克服种种困难沉下基层,过千山万水、入千家万户、道千言万语,逐渐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山区特点的社区康复工作新模式,初步形成了政府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残疾人融入的社区康复工作格局,广大残疾人在社区(村)内得到了就地就近的康复服务。作为最基层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者,通过自己的亲历亲为,我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以基层基础为重点,着力构建社区康复体系平台
抓机构。 我们成立了县嘉道理项目办公室和县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部门职责,落实部门责任,做到了年初制定工作计划、年中进行跟踪督办、年末进行奖惩兑现,将项目周期活动计划和全年社区康复工作目标相结合,确保全面完成年度周期活动内容和残疾人社区康复任务指标。县残联设立了康复部,下设残疾人康复中心、盲人按摩中心、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站。乡镇成立了以值班领导牵头的项目办公室和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乡镇残联理事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抓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落实了牌子、机构、公章和办公场所,做到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有人抓、有人为残疾人服务。
抓网络。 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和嘉道理项目办督导下,县编委同意批复了康复中心机构建制和核定7名全额拨款人员编制,全县基本形成了以县残疾人康复中心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纽带、社区(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社区康复服务体系。根据残疾类别分别建立了肢体残疾、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精神残疾、智力残疾等康复技术指导小组,依托县阳光医院建立了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机构;依托县好视清低视力矫正机构成立了县残联低视力康复中心;依托县爱耳助听器验配机构成立了县残联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站;依托县特教学校成立了智残儿童培智班;依托县卫校成立了精神病防治康复中心,服务对象辐射竹山、竹溪、房县等周边地区。全县17个乡镇社区(村)均成立了残疾人协会,依托社区(村)卫生室配备了183名残疾人康复协调员和183名残疾人康复员,全县上下形成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自下而上层层有人抓、有人管的工作格局,残疾人社区康复网络组织体系已经形成。
抓队伍。 我们利用嘉道理项目在我县实施机遇,邀请市、县康复专家现场指导,对内组织中心人员进行“魔鬼式”培训,采取白天理论学习,晚上现场进行模拟实习和现场提问,印发学习资料,形成互帮互学,确保每个人都能正确理解社区康复工作的内涵和服务理念,熟练掌握社区康复服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通过持续不间断的实例实战服务培训和人人过关、个个授课、大家讨论等学习模式,全面提高每位同志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在进行实例实战培训过程中,我们根据每人进村入户了解确定的重点服务对象,将每例重点服务对象基本情况进行汇总,然后写在大白纸上,采取互动交流学习的方式,逐一分析具体重点服务对象的需求,讨论制定每个重点服务对象的个性化服务计划,确保服务对象得到便捷及时的康复服务。对下我们组织好乡、村(社区)基层康复员的二级培训。在卫生局的支持下,明确一名副局长负责组织通知乡镇中心卫生院业务院长和村康复员参加省、市、县社区康复业务培训,培训时以重点服务对象为标本,以康复员现场演练的方式展开讨论,采取互动交流学习的方式,逐一分析具体重点服务对象的需求,讨论制定每个重点服务对象的个性化服务计划,定期在县卫生系统每月例会上穿插社区康复技术知识学习辅导,提高他们的康复服务能力,以便康复员能够在村(社区)独立完成重点对象康复服务和后期跟进指导。为配合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持续开展,我们从残保金列支作为项目配套经费,聘用17名专职残疾人协理员为乡镇社区康复办公室专职人员,签定劳动合同,统一胸牌、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定期开展康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统一持证上岗,实行工作业绩与劳动报酬挂钩,半年进行一次考核、兑现。同时,对聘用人员实行激励机制,优胜劣汰,确保康复队伍稳定和整体业务素质。
二、以项目实施为主线,着力推动社区康复深入人心
2012年5月31日,中国残联\香港嘉道理慈善基金会残疾人社区康复合作项目在我县启动后,我们迅速制定实施方案,成立项目办公室,分片分组组织人员进行宣传,发放调查表格,进村入户调查登记、分类建档,梳理分析残疾人健康与康复服务、全纳教育、生计支持等方面需求,选取部分试点乡镇重点村重点对象,针对不同类别的残疾人特点,了解残疾人需求服务内容,制定个性化服务计划。项目实施以来,我们以残疾预防和健康教育宣传为主题,以“杰出残疾人代表”和“温馨残疾人家庭”的表彰评选活动为载体,本着“让更多的人和更大的力量参与残疾人事业”这一思路,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关爱残疾人事业。组织中心人员深入各乡镇、村(社区)发放康复知识宣传折页和残疾预防与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制作嘉道理社区康复知识宣传喷绘和助残展板,制作康复知识专题片滚动播放,邀请县健康教育所专家举办残疾预防与健康知识讲座,营造浓厚的扶残助残氛围,让更多的人关注、资助、参与助残和项目实施活动,转变重点服务对象及其家属、周围邻居和全社会的康复理念,改变思想观念和态度,增强他们的康复信心,提高残疾人及其家属参与社会和融合社会意识。如竹山县文峰乡东钦村一组47岁截瘫患者王永贤,他致残后,家庭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导致矛盾突出,又因情绪暴躁,妻子忍受不了多次离家出走。嘉道理项目实施后,我们帮助他制定了个性化服务方案,村协调员疏通了妻子思想,转变了康复就是打针吃药的思维怪圈,中心人员和村康复员教会了他从轮椅到床上、从床上到轮椅的转换动作要领,为他制作了恢复站立行走的双杠,送去了协步椅、褥疮垫,实施了因地制宜的无障碍环境改造,现如今他自己能坐轮椅在外面晒太阳,练习站立康复,家人对他的态度转变很大,周围邻里也经常去他家串门。
三、以需求服务为目标,着力推动社区康复全覆盖
一是健康与康复服务。 我们采取培育重点乡镇、重点村、重点对象的工作思路,选取了7个重点乡镇22个重点村200名重点服务对象,组织中心工作人员和村(社区)康复员进村入户,筛查确定重点服务对象,了解服务需求和基本状况,制定个性化服务计划和康复帮扶措施,在社区建立康复指导站和配发康复器材及辅助器具,指导制作简易实用辅助器具和发放适配辅助器具,鼓励社区同类别残疾人成立康复互助小组开展互助活动,建立互帮互助和交流平台,帮助重点服务对象家庭进行无障碍环境改造,改善残疾人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提高残疾人参与生活的能力。通过嘉道理项目周期活动实施计划,加快了康复救助政策的整合与落实,出台了重度残疾人特困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了重度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和住院治疗,残疾人健康与康复服务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为实现残疾人康复全覆盖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全纳教育。 根据项目要求和社区残疾儿童教育分布状况,我们选取了5所中心学校进行残疾儿童全纳教育试点,全面摸清辖区在校残疾学生和非在校残疾适龄残疾儿童底数,建立健全残疾学生和适龄残疾儿童档案,招摹和建立健全志愿者档案,为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和适龄残疾儿童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和康复服务计划,定期组织志愿者和老师上门开展家庭教育服务,开展全纳学校无障碍环境改造,组织开展残健融合活动,为残疾儿童同健全儿童一样就学创造无障碍环境提供帮助。如双台乡向山村2组汪坤,9岁脑瘫患儿,因严重残疾,父母放弃了对他的教学和康复训练,孩子缺乏事物辨知能力,简单的发音也不会,更谈不上独立行走。我们组织中心工作人员和康复员多次与孩子父母进行沟通,通过给他买玩具、和他一起玩游戏,培养他的兴趣,看拼音和数字卡片引导他发音,送矫形站立架,指导父母帮他进行康复训练,树立孩子父母对他的信心,在中心人员的努力下,他的父母在意识上由被动变主动,并表示一定要坚持对孩子的学习教学,那怕认识一个字他们也要努力到底。
三是生计支持。 在县人社局、农业局、畜牧局的支持下,自制残疾人需求问卷调查表,深入村(社区)了解就业需求,选派茶叶种植农艺师、生猪养殖大户、药材种植能手进行实用生活技能技术培训。根据残疾人特点和喜好,在中心人员和村协调员的协调下帮助他们组成互组小组,让他们相互交流沟通,掌握简单的操作技巧,提高了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能力,为走出家门、得到家人和社会认可创造机会。如官渡镇仁和超市总经理余发文,因小儿麻痹症导致他的右腿行走不方便,他本人一直有愿望想把有能力,有点头脑的残疾人组织在一起,经常碰头交流,为他们提供帮助。我们在小组培育中就把他作为一个典范,进行引导,由他在自己超市的闲置办公室组织部分残疾人组成生计支持互助小组,定期开展活动。残疾人推选他为组长,每次活动由他牵头联系,小组活动开展的非常顺利,在当地很有影响力,很多残疾人家属和正常人也经常去他的小组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