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残疾人文化建设 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

02.06.2015  03:10

加快残疾人文化建设 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

 

柯其宏

 

残疾人文化是弘扬人道主义思想、讴歌自强精神的励志文化,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人文文化。残疾人作为社会自然人,有参与文化的愿望,有共享文化的权利,有创造文化的能力。加快残疾人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亲残文化、自强文化、助残文化三大内容,进一步动员广大残疾人、残疾人工作者以及全社会共同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一、以文化强残为核心,塑造残疾人文化灵魂

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为新时期党和国家的五大核心任务之一。这是党中央基于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也是广大残疾人的精神支柱,是残疾人由社会的被救助者向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自己命运的主宰者转变的内在因素,承载了引导广大残疾人提升素质、增强能力的重要使命,是残疾人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领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国梦,必须弘扬包括人道主义思想和自强精神在内的伟大的中国精神,必须凝聚包括8700万残疾人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伟大的中国力量。

残疾人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环境条件的制约和自身受教育程度偏低等因素影响,残疾人作为社会中最困难的群体,在享有文化教育和文化生活方面与健全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客观上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一块短板。今年1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国发〔2015〕7号﹚强调:要加强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建成一批残疾人体育健身示范点,通过社会体育指导员普及一批适合残疾人的体育健身项目,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和公园等公共场所对残疾人免费或优惠开放,鼓励公共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览室,配备盲文图书、有声读物和阅听设备;制定实施国家手语、盲文规范化行动计划,推广国家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推动发展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广泛开展志愿助残服务;扶持发展特殊艺术,培养残疾人文化艺术品牌;大力弘扬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理念……这些措施为加强残疾人文化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指明了方向,增强了底气。

二、以交友活动为载体,加快亲残文化建设

人道、廉洁、服务、奉献是残疾人工作者职业文化的核心内容。2012年4月,中残联党组提出了“提高价值理念、提高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行为准则”三个目标,着重塑造核心价值观、执政理念、道德品行等文化要素,提升残联系统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努力营造政治先进、理念科学、知识全面、道德高尚的机关文化。为此,市残联从2015年起开展建设依法型、先锋型、亲残型、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担当型、廉洁型的“八型”机关队伍活动,采取各种组织措施,建立残联代表联络制度,推动全市残疾人工作接地气,明残情,顺民意;建立重大决策听取残疾人意见、理事长和协会主席联席会议等制度;市残联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联系1-2个残疾人专门协会;要求本届残联代表必须为辖区残疾人排忧解难,定期交流汇报;通过大接访、行风热线等形式,为残疾人实行“零距离”服务,畅通亲残渠道,打造亲残职业文化。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市残联积极开展全市残联干部职工助残交友活动,以法引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惠帮人,化解了一批残疾人的信访难题。全市残联干部职工结交残疾朋友180多名,主动了解残疾人朋友的心理诉求、思想状况,通过交心谈心,排忧解难,有效的解决服务残疾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拉近了与残疾朋友的距离,增进了与残疾人的感情,转变了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打造了群众工作的品牌,受到国家、省市委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三、以感恩自信为主题,加快残疾人“自强文化”建设

示范阵地推动文化建设网格化。市残联把示范带动作为自强文化建设的基本措施,依托市、区两级公共文化场所建立示范阵地。铁山区创建了全国残疾人文化建设示范城区,即将通过国家验收;市残联网站开辟了“弦月之美”、“ 文艺园地”等信息平台,强化了网络文化建设。“文化进社区”活动扶持了一批社区﹙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残疾人享有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保障。在残联的帮助下,一批农村残疾人创办的书屋,不仅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而且成为村里残疾朋友的文化生活场所,丰富了残疾人的精神生活。

骨干队伍推动文化管理团队化。近年来,市残联先后举办了摄影、楹联创作、二胡、葫芦丝等培训班、文化沙龙,分门别类地培养各种文艺骨干。2013年通过举办全市首届残疾人文艺汇演,选拔了一批文艺人才,先后荣获全国、全省大奖。

优秀残疾人个体“创客”推动文化产品市场化。市残联坚持把残疾人文化产业作为自强文化建设的重点方向,积极给力残疾人文艺创作。脑瘫残疾人李和平,与祖母相依为命,靠低保金生活,市残联上门送他电脑、打印机和纸张等,帮助他“”成诗人、作者,实现自己的文学梦;由残疾人特艺人才组建的“雄鹰艺术团”、“爱心艺术团”、“心灵之声艺术团”三支民间艺术团,他们已经走向全国,开展艺术交流,展示自强风采;艺术设计方面,大冶市聋协主席黄艺豪创办了自己的设计公司,订单不断。

图书会展推动文化创作精品化。市残联把打造文化品牌作为提升残疾人文化作品的重要方面来抓,通过专家评鉴、残联举荐、图书会展等形式,培育残疾人文化名家。近年来,全市残疾人积极向各级评赛活动推荐的作品,先后获得奖牌8项,其中铁山区残疾人作家杨姣娥先后结集三本散文作品、其中《阳光的碎片》畅销全国,并获中国冶金作协散文三等奖;大冶市残疾人袁文华的小说《挨打》在苏格兰《中华日报》上刊登;聋人黄艺豪海报美术作品获得湖北省大赛金奖。

近年来,全市举办残疾人文艺演出50余场、特殊作品展览9场,建立励志书屋20余处,出版自强丛书2000册,发挥了独特的励志教育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残疾人自强文化建设。

四、以共享融合为目标,加快助残文化建设

为了宣传社会扶残助残,推动黄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进程,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各级各类企业、民间团体参与助残志愿活动蔚然成风。

助残志愿者队伍是推进残疾人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市兰之心康复中心、阳光语训部、德诚假肢黄石站等社会助残机构都建成了以残疾康复为主体的残疾人温馨家园,湖北师范学院、湖北理工学院等高校作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定期或不定期到助残机构开展文化联欢活动。每年的助残日和特奥日等节日期间,助残志愿者们来到温馨家园慰问康复老师和残疾学员,为智障表演队送来志愿衫和丰富的慰问品,不仅温暖了残疾人的心,也使社会助残文化有了强有力的支撑。今年3月,大冶市、黄石港区、铁山区、德诚假肢黄石站等7家单位被省文明委、省残联命名为“助残文明号”先进集体。

强化城乡残疾人文化基础设施辐射功能。我市拥有5800平方米面积的黄石市残疾人综合服务大楼,为全市残疾人文体排练、技能培训、康复训练提供了示范性的多功能活动场所,其中无障碍设计环境深受残疾人赞誉。近年来相继投入使用的大冶市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面积9000平方米,惠及当地5.8万残疾人;500平方米的黄石港区残疾人“阳光家园”日间照料中心,残疾人棋牌书画项目齐全;阳新县残疾人文体活动综合设施、下陆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和铁山区残疾人文化“幸福园”等项目建成一个个“残疾人文化之家”。目前,黄石市盲人及盲文有声读物图书室接纳盲人读者的能力达到200人左右,作为全国、全省特艺人才培养基地的黄石市特殊教育学校基础建设日益完善,全市残疾人活动场所、托养机构等精神家园遍布社区、村镇。

强化宣传,营造社会助残氛围,建立一支助残宣传队伍。2014年,市残联在全省率先成立宣教文体科,专门负责残疾人文化建设,通过网站、报纸、广播、电视发稿1900余篇。其中与黄石日报、黄石电台联办了《助残交友在行动》专栏,与电视台共同开办的手语新闻,倍受残疾朋友的青睐。开通手语通道,助残环境实行文化信息交流无障碍。市残联和黄石电视台联合开办综合新闻配播手语已经四年。每周一晚上清新亮丽的手语翻译亮相新闻栏目,实现了听障残疾人的信息交流无障碍,深受全市聋人欢迎和广大市民的好评。新闻手语首播的同时,我市在人民广场隆重举行“万人学手语”活动,四大家领导出席现场活动,带头学习聋人手语,手语老师精心编辑的日常用语生动、实用,大大激发了500多名来自县(市)区的残疾人及亲友、大学生志愿者、观众朋友的学习热情。通过集思广益,摄制的反映残联24年工作的纪录片《春天的事业》,展示了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丰硕成果。借助黄石数字移动公司的资源,在公交车载电视、楼宇电视、广电大楼全彩幕墙屏等平台滚动宣传残疾人工作。

为了把助残工作纳入各级单位的文明创建之中,市残联会同市文明办、团市委、市妇联等把志愿助残工作列入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经市残联推荐,大冶市特校教师欧平琴被中残联评为“全国特教园丁”、大冶市残疾人亲友梅慧平被评为黄石市第四届道德模范、大冶市残疾人吴焱华被评为黄石市第四届道德模范提名奖、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残疾人专职委员周伟被评为“湖北好人”、下陆区盲人兄弟陈继双和陈继强被评为“荆州楷模”,市残联7名干部职工分别被评为黄石市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巾帼岗位能手、“五好家庭”,2013-2014年市残联首次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让我们携起手来,进一步发扬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风尚,人人动手,个个关心,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新的文化热潮,共同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作者系湖北省黄石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