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反哺式”扶贫新格局(治理者说)

18.08.2016  14:03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衬绿叶,红掌收入多。”在黔西县中建乡红板村二组,小孩们把这首《咏鹅》改编成现代版本,说的是当地回乡创业的村民祝才敏。靠着林下养鹅,他一年收入6万元,成了“鹅老板”。在当地,这样的养殖大户还有20余户,通过养殖脱贫的农户达40余户。

  黔西县可说是西部欠发达县的一个典型样本。这里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3,贫困人口占1/10。让这些贫困人口一个不落进入全面小康,不仅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所在,也是我们回报桑梓、不忘初心的感情所系。去年以来,全县以农村为主战场,以产业扶持为主攻方向,构建起了“反哺式”扶贫新格局,成功实现6个乡镇“减贫摘帽”、50个贫困村出列,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3768人。

  反哺,重点是工业。以工“”农,增加就业促脱贫。我们在乡镇建设了一批返乡农民工创业园,鼓励就地就近就业。一些红木家具厂、水晶灯具加工厂的进驻,让贫困户通过就业搭上“工业致富”快车,扭转贫困群众被动外出务工,老人小孩无人照顾的局面,实现了“家门口的就业梦”。

  过去说起黔西,都认为是“有煤,却没有煤化工”。如今,我们立足打造以“煤电一体化”为主体的百亿级园区,建成了黔希煤化工、天泽化工等重点工业项目。通过工业项目带动,2015年实现工业产值81.85亿元,转移农村劳动力9340人,有效反哺了农业。

  反哺,基础是农业。强农“”农,发展生产助脱贫。黔西走“合作式、参与式、整合式”农业发展之路,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推动农户、村级组织、合作社(企业)实现“抱团发展”。

  金碧镇杨家店村,是个有名的“皂角村”。村里的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社员531户、2000余人,种了3万多株皂角,从驯种、育苗,到加工、销售,一条龙全包。目前,全县这样的合作社已有500多个,注册资金总额达6.4亿元。我们还通过发放创业补贴、进行技术培训、推广电子商务等,让农民脱贫有底气、有信心、有方法。

  反哺,增量是旅游。旅游“”农,刺激旅游消费促增收。美丽山水、田园风光,是我们的优势所在。近年来,黔西大力推动“农旅结合”,建设了一批美丽乡村、特色风情小镇,让城市人掏出“票子”来填补农村人的“袋子”。还规划了连缀百里杜鹃、织金洞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精品旅游线路,促进农民增收。2015年,全县实现旅游收入37.7亿元,旅游脱贫3680人。

  反哺,关键是干部。脱贫离不开农村党建。我们借助“党员服务云平台”,搭建干群“连心桥”,运用“钉钉”应用软件,把党员干部“”在扶贫一线。同时,创建“扶贫云平台”,把全县贫困人口信息录入数据库,架通贫困户与社会帮扶力量的“牵手桥”,让企业主动参与扶贫捐赠和结对帮扶,并号召全县公职人员参与“认领帮扶”。

  黔西的“反哺式”扶贫,共建是抓手,共享是目标。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市民反哺农民,正逐步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特色鲜明的西部扶贫之路。

贵州省毕节市委常委、黔西县委书记 卢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