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增强造血能力加快脱贫步伐
本报记者 何红卫
湖北省精准扶贫实践成效显著,其经验近日得到国务院领导批示肯定。“精准扶贫是湖北省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核心指南。”省扶贫办主任杨朝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重点突出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贫困农民的造血功能,加快脱贫步伐。”
“精准扶贫”创新扶贫模式
近年来,湖北省紧紧瞄准扶贫对象,不断完善扶贫开发政策措施,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努力提高扶贫开发针对性、实效性,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全省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38亿元,启动实施12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安排贴息资金近3亿元,扶持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拉动扶贫贷款近90多亿元;每年安排到户贴息资金1125万元,为5620个贫困户发放小额扶贫贴息贷款2.25亿元,户均贷款4000元,带动户均增收1042元;通过实施雨露计划,转移培训16.56万人,带动66.24万人脱贫;创新安置方式,完成扶贫搬迁3.22万户12.67万人;在全省29个重点县360个贫困村开展互助资金试点,入社农户达4.69万户,其中贫困户3.07万户,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1238元。全省186.7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杨朝中认为,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是解决钱和政策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等问题的重大创新举措。与传统的扶贫开发相比,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创新:一是扶贫对象更具体。传统扶贫注重于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精准扶贫”则更加注重于“贫困农户”。二是扶贫重点更“细化”。传统扶贫注重与贫困户的共性,“精准扶贫”则以户为单元,“差什么补什么”。三是帮扶渠道更直接。传统扶贫通过政府、村进行,“精准扶贫”则通过工作组、工作队员直接帮扶到户。四是资金渠道更丰富。传统扶贫以国家资金为主,比较单一,“精准扶贫”强调国家资金和社会各项资金共同参与。五是公信力更高。“精准扶贫”强调社会共同参与,实行透明化管理。
坚持“一切为了贫困的父老乡亲”的价值理念
杨朝中介绍说,一直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明确了“一切为了贫困的父老乡亲”的扶贫核心价值理念,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主要从四个方面抓好“精准”:
一是摸清贫困人口底数,做到扶贫对象精准。全省先后开展了三次建档立卡工作,第一次是2009年,各县严格按照户主申请、民主评议、村里上报、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张榜公示的程序,严把户主申请关、小组提名关、入户调查关、集体评定关、张榜公示关,确定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70.9万人。第二次是2011年,全省各地扶贫部门联合民政、统计、财政、发改等部门,对贫困人口规模进行了新一轮摸底调查,经县(市、区)政府审核,市(州)政府审批,省扶贫办统计汇总,报省委、省政府批准,确定2012年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规模数为819.61万人。第三次是今年,经科学测算、合理确定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588万人、贫困村4821个,并经省政府批准上报国家批复认可。各地根据省里分解下达的规模数据,严格按照建档立卡工作要求,坚持民主评议,坚持公示公告,认定贫困人口。
截至7月底,全省95%的县(市、区)完成了贫困户与贫困村的识别工作,有90%的县(市、区)已完成识别认定对象的公示公告。
二是明确扶持重点,做到路径精准。为解决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弱、自我“造血”功能差等制约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根本问题,湖北省提出“产业第一、能力至上”专项扶贫路径,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面实施扶贫到户能力建设工程,通过产业发展、雨露计划、贷款贴息、互助资金等项目直接扶持贫困农户,帮助发展生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调整和优化资金使用结构,安排到县的财政扶贫资金,要求80%用于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其中不低于50%用于扶持产业发展,不低于30%用于提高素质能力。
三是强化专项管理,做到制度精准。2012年,湖北省按照“权力下放、明确责任、规范程序、强化监管、提高效率、确保安全”的基本思路,出台了整村推进、扶贫贴息、扶贫搬迁、雨露计划、老区建设与插花扶贫、小额贷款贴息等6个专项扶贫项目管理试行办法,实现重心下移,权限下放,将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市),项目备案权下放到市(州)。改革资金分配方式,实行因素法分配直达到县的制度;创新扶贫贷款贴息管理方式,将审批权力下放到县,由各地自主确定扶贫贷款企业和贴息额度;建立通过竞争方式确定扶贫开发重大项目的制度,通过专家评审来确定项目;锁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改革雨露计划实施方式,全面实行培训到人、直补到户;将搬迁对象锁定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搬迁补助“一折(卡)通”直补到户。
四是凝聚社会共同关注,做到对口帮扶精准。大力组织“千企帮千村”工作,按照互惠互利、合作双赢机制,对口支持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2013年,全省共有1072家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当年新增帮扶贫困村857个,投入资金3.3亿元,培训贫困劳动力6.8万人次,提供就业岗位近3万个,建各类特色产业基地75.6万亩,资助贫困学生5326名。大力组织“结对帮扶”工作,2014年,省委组织部、省财经办、省直机关工委、省扶贫办印发《关于在全省开展干部驻村帮扶贫困村和贫困户的指导意见》,要求省、市、县、乡四级广大干部积极参与驻村帮扶工作,实现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全覆盖。全省各级各部门根据要求,正积极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
探索精准扶贫战略新路径
针对今后的精准扶贫工作,杨朝中表示,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扶贫工作精神,解放思想,锐意改革,进一步完善财政专项扶贫项目管理机制,下放项目管理权限,完善贫困户项目申报制度,改革扶贫项目管理办法,拓展扶贫项目到户途径;进一步推进驻村帮扶工作落实,做到对象精准、目标精准、政策精准、帮扶精准、考核精准,实现扶贫到户、脱贫到人,并完善驻村工作保障措施,建立激励机制,实现驻村帮扶长期化、制度化;进一步完善片区攻坚与精准扶贫耦合机制,实现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同步推进,确保圆满完成纲要既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健全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机制;进一步推进试点示范,积极办好竞争性分配资金试点、扶贫互助资金试点等专项试点,积极探索精准扶贫责任制落实情况考核、脱贫规划与帮扶措施资金双到户、金融与社会等市场要素参与扶贫开发、片区扶贫攻坚与精准扶贫到户耦合、财政扶贫资金整合与有效监管同步等各类试点,探索扶贫改革、精准扶贫战略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