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纪念品千篇一面 网友:拿什么纪念湖北游
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记者郭姗姗
国庆长假结束了,许多游客回到家却发现,家中又多了一样的竹雕、一样的小木刀、一样的木梳……这几天,网友们纷纷“吐槽”,全国千百个景区都在卖同样的旅游纪念品,让人提不起购买欲望。
国庆节期间,记者走访武汉东湖、黄鹤楼等多个景区发现,各景区所卖的纪念品非常雷同,从武汉返程的外地游客,大多也只选择了买点鸭脖子带回去。有专家表示,湖北的旅游纪念品目前还处于土特产的初级阶段,今后,旅游商品应该多在文化元素和创意上下功夫。
现状
景区内旅游商品同质化
“十一去了一趟宜昌,除了买吃的,在景区没看到特别有印象的纪念品。”昨天,湖南网友段女士在微博上吐槽,黄金周期间她和家人自驾去了宜昌,把当地景点游了个遍,美照拍了不少,但被朋友问及特色纪念品却说不上来:“我只记得景区里有文化衫、手链、玉镯、檀木梳、明信片,和其他景区没什么区别,完全没有购买的欲望。”
刚过去的黄金周,许多景区持续火爆,东湖风景区以接待73.4万人次的成绩坐稳“老大哥”地位。不过在微博上一些网友称,东湖风景区里售卖的多是介绍东湖各类景观的画册书籍及印有东湖景观的明信片、扑克牌、导游图等,购买意义不大。
“我觉得我们本地的很多旅游产品有两个极端,要么质量挺差,要么卖得太贵。”在光谷读研的学生小吴说,她曾带外地同学来武汉旅游,但景区里充斥着10元一个的手链、8元一本的明信片、15元一个的纪念水杯,稍微高档一点的是几十元的牛角梳;可在另外一些景区,又常常能看到600多元的漆器笔筒、一两千元的编钟模型,贵得让人“难下手”。
调查
旅游商品“土特产”当家
“湖北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旅游产品也很多,但尴尬的是,游客最爱带走的还是鸭脖子,其次就是武昌鱼。”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院长胡静介绍,去年该院课题组在武汉市各大旅游景点、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发放了10000份问卷,花了一年的时间进行调查,并最终形成了《武汉旅游市场深度调研报告》。报告中,特别提到了游客最爱的湖北购物品种排名表,首选鸭脖子的占到六成以上。
胡静认为,土特产只是旅游业的“初级阶段”,只能满足游客最基本的“到此一游”的需求,因此严格意义上说都不能算作是旅游产品。真正具有代表意义的旅游特色产品,是要以当地文化为基础,进行文化创意加工的产物。在这一方面,湖北还做得不够。
对策
“武汉礼物”模式将推广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系教授舒伯阳认为,生产旅游商品的很多企业缺乏指导,大多景点的旅游纪念品都是从同一个地方批发,所以同质化严重。湖北想要提升旅游纪念品市场,还需要建立用创意思维打造完善的产业链。从针对每个地方特色入手,设计出令人“眼前一亮”并能适合旅游消费的商品,既要避免商品同质化、地摊化,又要考虑游客心理,避免过度包装、贵而不实用。
据了解,武汉市目前已经做出探索,今年3月,由武汉市旅游局、武汉旅游发展投资集团运营的“武汉礼物”旗舰店在黄鹤楼正式亮相,这是武汉市旅游部门首次对特产礼品店进行官方认可。该店共分7个展厅,小到樱花标本、东湖纪念U盘,大到编钟摆件、木雕船模、楚式漆器,应有尽有。
不过在国庆节期间的采访中,记者发现,许多游客表示还不知道有“武汉礼物”这样的专门商店,更不知道其官方背景。
对此旅游部门表示,今年到明年,将增设“武汉礼物”购物点,并在更多知名景区设立“武汉礼物”旗舰店、专卖店和专柜,力争遍布各个景区、景点和核心商圈,让游客和市民更容易辨识和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