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文明种子 拔掉精神“穷根”
扶贫先扶智。精神上脱贫,才能拔掉贫困群众的“穷根”。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恩施州农村走访发现,一场在全州上下深入开展的“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行动,正催生农村群众精神面貌发生喜人变化,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正不断增强。
村民自治移风易俗
“老杨,搞不得!”5月28日,建始县长梁镇七矿村,村民杨开庭正忙着准备整搬家酒的宴席,却被闻讯赶来的同村村民向先仕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以前别人搬家人情都送出去了,为什么我不能?”杨开庭和向先仕理论起来。聊家常、谈政策、说道理,经过两个多小时的交流,杨开庭终于打消了整酒的念头。
在七矿村,向先仕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村红白理事会成员。
树文明乡风,首先要刹歪风陋习。针对整无事酒、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恩施州重拳狠刹“整酒风”,在行政村通过民主选举普遍建立红白理事会、乡风文明理事会,吸纳乡贤能人开展村民自治,营造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新风尚。
建始县制定红白喜事“三个一百”制度(一桌酒席不超过100元、一个人情不超过100元、一条烟不超过100元);鹤峰县探索建立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发挥“五老人员”作用,建立红白喜事报告制度。
健全群众自治体系,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是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恩施州以村委会为龙头,进一步拓展村务监督委员会、调解委员会、各类群团组织及村民代表、中心户长等作用。
目前,全州2597个行政村全面启动村规民约修订工作,将精准扶贫政策、村规民约编成群众看得见、听得懂、记得住的三字经、五字诀、七字歌等顺口溜,有力推动了移风易俗、精准扶贫等工作。
激发榜样的力量
今年初,一年一度的“感动恩施”年度人物评选在恩施州城举行。
天生没有双臂,却用双脚开网店,“点”出致富路的巴东县水布垭镇青年陈兹方;二十多年如一日,将爱倾注在孤寡老人身上,用实际行动践行传统美德的宣恩县万寨乡普通农民谭世六;耄耋之年,却像一只蜜蜂一样到处奔波,把中蜂养殖当成富民产业推广的鹤峰县86岁老党员卢自德……
10位年度人物,7位来自农村基层、脱贫一线,这是恩施州通过榜样带动,催生乡风转变、助力脱贫攻坚的举措之一。
见贤才能思齐,崇德就会向善。近年来,恩施州大力培育、挖掘、树立来自农村基层、脱贫一线的典型,逐步建立从村到州四级道德模范评选体系:
鹤峰县在深化“十星级文明户”创评基础上,创造性开展“最美鹤峰人”、“最美家庭”、“最美乡村(社区)”等“最美”系列评选活动;建始县将乡风文明建设作为党委书记一把手工程全面铺开,以“建始好人”为品牌引领,广泛选树道德榜样;咸丰、巴东分别出台“最美”系列评选活动实施办法,宣恩出台“出彩宣恩人”创评方案,巴东开展道德模范评选,利川表彰“大美利川人”……
四级道德模范,如群星一样遍布广大农村,成为带动文明乡风、推动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
培育涵养文明的土壤
走进距野三关集镇不到10公里的石桥坪社区。村文化广场与村百姓大舞台中竖立着醒目的多块展板,展板上张贴有村好婆媳、好妯娌、创业能人、产业大户等典型人物的影像及事迹介绍。进入村子,道路宽阔,村容整洁,房前屋后都植树种花。
放在几年前,石桥坪社区还是有名的“扯皮村”,村里有人写了一副对联:“朝苦夕苦一年到头欠债款,春愁冬愁四季结尾缺吃穿”,横批是“何日有望”。村民们过怕了苦日子。
几年来,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该村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在全村开展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评选活动,同时挖掘邓玉麟故居等人文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石桥坪被评为全国文明社区。
不断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群众文明素养,才能培育出涵养文明的土壤。恩施州一方面通过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送文明到山乡”活动,以“送文明下乡”带动“种文明在乡”。同时,还结合三句半、花鼓戏、南乡锣鼓、堂戏、南剧、广场舞等地方文艺形式,创作了一批文艺节目,寓教于乐助推乡风文明建设;依托党员教育示范点、文化活动中心、广场等开设“道德讲堂”,开展道德典型基层巡讲,推动乡风转变。
去年公布的全国文明村镇中,恩施州6个村成功入围,新入围数量居全省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