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精准扶贫 确保到户到人
刘雪荣
落实“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于到户到人。
摸清底数,精准识别贫困对象
精准识别是“六个精准”的第一环节,是扶贫攻坚“第一道关口”。只有把底数摸清,才能精准发力、靶向治疗。为此,要把握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严格标准。严格按省定标准来确定贫困户,一户户甄别,符合条件的应进必进,不符合的必须调出。二是实事求是。按照倒推法和贵州“四看法”相结合,紧紧瞄准贫困群体,一家一户“看真贫”,防止出现“被贫困”、“漏贫困”现象。三是规范程序。按照“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公示公告、数据录入”四个步骤开展精准识别。
针对一些地方扶贫对象底数不清、产业扶贫思路不明、因户施策办法不多的实际,黄冈市先后组织开展了初步识别、“回头看”两轮精准识别,正在对统计数据进行全面核查。数据核查中,注意把握三个逻辑关系:一是总数不能走向两个极端。“四个一批”的分类汇总数据,既不可能等于精准识别总数,也不可能超过总数的四倍。因为,一个贫困对象可能分属“四个一批”的一类或几类,但不可能全部只属于一类或同时分属四类。分类汇总数据应该大于总数但又小于总数的四倍,处于两者之间比较合理。二是数据比例关系要符合实际。从当前农村发展现状看,产业扶贫大体占贫困对象总数60%左右、搬迁扶贫占15%左右、政府兜底占40%左右、医疗救助占50%左右比较合理。必须反对那种为了日后工作中图简省,或者为了争取更多资金,把大量的贫困对象不加甄别地列为政策兜底范围,给个低保了事的做法,应该更多地从帮助就业和发展产业方面进行帮扶。三是原建档立卡数据和精准识别数据要趋向统一。原建档立卡数据已经锁定,精准识别数据需要到今年底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调整。经过调整后的数据就是今后几年精准帮扶脱贫的底数和依据。
选准载体,全面落实“三个一”
精准的核心就是具体、确切、落实,最后要落实到每一户、每一个人。精准到户到人,既要注重实际内容,也要选准有效形式,落实帮扶措施的具体载体。黄冈市按照“市级主导、县抓落实”的工作体制,在县、乡、村及农户全面推行“三个一”载体。一是县、乡两级各有一幅精准扶贫作战图。二是每村有一块精准扶贫公示板。三是每户有一个精准扶贫档案盒。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模式,统一配备,确保“三个一”全覆盖。实践证明,“三个一”载体是检验是否真正到户到人的一个标准,不仅强化了党委、政府扶贫主体责任和干部帮扶责任,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农民群众精准扶贫知情权、参与权,是推进依法扶贫、公正扶贫、阳光扶贫的有效形式,深受基层群众欢迎。
重在落地,分类推进“四个一批”
精准扶贫的最主要特点是由过去的“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因户因人施策,分类实施落地,直扶到户到人。“四个一批”帮扶,可以划归“造血”和“输血”两大类,产业扶贫和搬迁扶贫属于“造血”类,政府兜底和医疗救助属于“输血”类。总体上看,搬迁扶贫、政策兜底和医疗救助,一般只能解决贫困户眼前之困,实现基本保障。要过上小康生活,最终靠发展产业和扶持就业。
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核心是建立健全政府+市场主体+农户+银行+保险“五位一体”共同推进机制。其中,政府是主导方,是产业扶贫的组织者;市场主体是产业带动方,是产业精准扶贫的载体;农户是受益方,是产业精准扶贫的对象;银行是资金提供方,是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保障;保险是风险补偿方,是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补充。五方有机联系、缺一不可。通过签订协议形成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产业精准扶贫“航母战斗群”,确保风险可化解、农户能增收、企业不受损。当前,应该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市场主体和贫困户必须精准对接,力争实现全覆盖。从长远看,90%以上的产业帮扶对象应该通过市场主体带动,这是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也将更可持续的帮扶措施,有利于培植特色产业,有利于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二是市场主体必须有实力、有带动力、有社会责任感。黄冈市1080家市场主体计划带动12.6万贫困户。
移民搬迁安置,关键是建立健全“六个统一”、“四位一体”推进模式。“六个统一”,即市里负责统一政策、统一推进、统一考核,县里负责统一规划、统一承贷、统一建设;“四位一体”,即政府统一组织,县城投公司作为平台公司统贷统还,农发行提供贷款,农户移民搬迁受益。当前,必须解决落实四个问题:一是贫困户往哪里搬。不能简单地把房子搬到一个地方了事,必须有基础设施、有产业支撑、能长久致富,搞好规划选址。二是房子怎么建。对标准、户型、面积等,需要分门别类、逐一明确。三是建房怎么补贴。根据贫困户经济条件和偿还能力,政府分类实行全资代建或差别化补贴。四是补贴资金哪里来。可以通过政府整合资金拿一点、搬迁户自己出一点、平台公司投入一点“三个一点”解决。
低保政策兜底和医疗救助扶持,主要是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相关政策,落实“按标施保、应保尽保”要求。我市红安县探索的“4321”医疗救助办法,把贫困户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90%,个人自费超过5000元部分由政府兜底,保障了贫困人口看得起病。全市各地正在推广红安做法,阻断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
破解难题,做好资金整合文章
在精准扶贫新常态下,必须聚焦贫困地区和贫困对象,做好资金整合文章,确保资金使用安排到村到户到人。一是推进扶贫投入县级整合。这是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的核心。按照“各级出料、县级炒菜、共办桌席”和“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思路,大力度、大范围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二是加大财政扶贫投入。从2016年起,各级必须增设扶贫专项预算,保证财政当年清理回收可统筹使用的存量资金中50%以上用于精准扶贫。必须足额设立精准扶贫发展基金,尽量把财政扶贫资金转变为政策性贴息、担保资金和风险补偿资金,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三是创新金融扶贫投入机制。主要是政策引导、银行参与、农户贷款、政府贴息的金融扶贫机制。黄冈市通过建立县级平台承贷、县级政府购买、预算资金还款的易地扶贫搬迁融资模式,从农发行系统获批贷款66亿元,总体上可解决易地扶贫搬迁资金问题。
(作者系黄冈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