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拓展职工道德建设的宽度和深度

05.06.2015  12:08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企业迫切需要广大职工与企业结为紧密的共同体,立足岗位创新创造。面对新时期职工利益诉求日益多样、价值追求日益多元的新情况,要实现企业凝聚正能量、展示新作为的目标,笔者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应更多着眼于职工的道德建设,并努力拓展其宽度和深度。

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至少包括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多个层面。而在既往的职工道德建设中,常常强调的是与企业直接相关的“道德”,比如职业道德建设层面,更注重的是职工道德对企业的“功利属性”,而对职工道德的“社会属性”、“个体属性”则重视不够。

笔者认为,当下道德建设应当拓展其宽度,即在重视职业道德的前提下,同样把貌似与企业无关或关联不甚紧密的其他层面的道德建设,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因为,一方面,对个体而言,道德从来不可能割裂为几个部分而独立存在,而根植于心的行为规范、内心自律,一定会体现在个体与社会、与企业、与家庭的各个方面,因而,对道德行为的统一引导教育、对道德建设的统一规范实施,才可能事半功倍;另一方面,对企业而言,不仅需要职工在企业内部恪守职业道德,同时,其所生产产品、其社会道德水平,也同样会“回馈”企业,产生正向或逆向影响,而其在家庭的道德表现所带来的生理心理影响也会带入企业、工作之中。

据此,在职工道德建设中,要延展宽度,走出“单打一”式的急功近利误区,着重提升职工的思想认知、价值判断,进而提升个体的道德水平,个人道德才是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根基。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最根本的还是个人道德品质低下、做人原则偏离社会道德轨道所致。

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道德才是道德的真谛。要真正使职工在社会做好公民、在单位做好职工、在家庭做好成员,培养出有益于企业、社会、家庭的好职工,就要从全面提升职工道德水平做起。

在这一前提下,职工道德建设还要避免一般化的“安排”、“学习”,方式方法上注重创新,内容上与时俱进,注重深度、注重效果。

与职工接受其他方面的教育有所不同,道德教育的内容应当有一定的新鲜度,所阐述道理有一定的深度,且要保证案例的真实性,这是“有道德的教育”发挥效力的前提。而要确保道德教育更容易被职工接受,还应当使道德教育的内容反映的是职工所关注和关心的各种问题,是与职工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各种问题。

笔者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做到“三个要”:一要接地气,从实际出发,紧紧抓住当前职工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尤其是针对现实困惑,通过事实和说理,引导职工树立应有的道德情操;二要创新载体,使载体丰富、形式多样,润物无声,并注意载体、内容与职工接受度的吻合,通过新颖的载体吸引职工参与;三要在宣贯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做好道德舆论引导,张扬道德楷模,弘扬道德新风,对一些不道德的人和事,通过谴责处罚的形式责令整改,在职工中营造浓厚的道德舆论氛围。

要使道德教育“入脑入心”,还应当从职工的需要和情感入手,实现“四个突破”:

一是在职工需求上寻求突破。要了解职工的高层次需求,如荣誉的需求、尊重的需求、成就的需求等,注重与职工阶段性目标和需求相结合,引入相应的激励机制,逐步提高职工的道德水平;

二是在引导职工树立正确道德观上寻求突破。通过活动创新,进一步增强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如进行安全教育时,可以向职工说明遵守安全规范、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既是职业道德要求,也是为了自身和他人的安全、为了家庭的幸福,从内心唤起职工的安全意识;

三是在职工认知的片面性上寻求突破。受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有些职工在道德认知方面存在一些误区,形成了一些“歪歪理”。要驳“歪歪理”,就要拿出事实证据,事讲清了、理挑明了,“歪歪理”自然就没有了市场;

四是在引导职工正确处理自身道德角色上寻求冲突。对职工自我理想与现实角色之间的冲突,教育中要区别对待:对以自我为中心,期望过高、职业道德做得不好的,要促其强化岗位角色意识和所从事职业的道德观念,帮助他们调节自我期望值,改变原有的“问题视野”;对有一技之长和具备一定专业水平的,要将他们安排在更能发挥特长的岗位上,形成价值引导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