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解读:湖北良方良药阻断“穷二代”

03.02.2015  10:52

  (记者 伍佳佳)2014年,湖北69.3万人脱贫,受到国务院扶贫办表扬。

  扶贫如治病救人,准确把脉至关重要。1月27日,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在扶贫问题上,湖北把脉准,开出了一济好方子:实施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1月27日,王国生省长做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到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号脉】建立精准扶贫机制

  湖北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主要集中于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生态脆弱的深山区、水库移民区、低洼湖区和地方病高发区等。由于先天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贫困的程度也不一样,因此,要想做好扶贫工作,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第一步就是要找出真正的“穷一代”。

  2014年4月,湖北启动建档立卡“一号工程”,各级干部进村入户为贫困人口采集信息,建立电子档案。为规范建档立卡程序,提高建档立卡工作质量,还举办了不同形式的业务培训302期,共培训6012人次。湖北39244名干部历时205个日夜,进村入户开展贫困户建档立卡,组建驻村工作队4821个,派驻各级驻村干部36239人,共识别认定4821个贫困村、191.5万贫困户、580.7万贫困人口。“穷一代”的确认,为下一步对“穷二代”精准扶贫,奠定了基础。

  人大代表、湖北省扶贫办主任杨朝中说:“建档立卡摸清了湖北贫困底数,锁定贫困村,瞄准贫困户,依托驻村工作队,深入分析致贫原因,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帮扶规划。

  实现建档立卡结果与具体帮扶措施的有效对接,改以往“漫灌”为“滴灌”的到户扶持方式,帮助贫困家庭早日脱贫。

  王庭斌代表对此表示高度认同,他说:“实施精准扶贫,便于集中力量合力攻坚,让‘穷一代’脱贫,源头上阻断‘穷一代’子女沦为穷二代”。

 

  【问题】扶贫资金、政策需要加强监管

  扶贫资金、扶贫政策是贫困群众的“保命药”。从2014年起,湖北每年安排中央资金14亿元,全面改善片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继续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落实国家和省专项计划2856人,比2013年增加1458人,增长104.3%。

  然而在一些地方,却出现了扶贫资金“跑冒滴漏”、扶持政策“乾坤大挪移”现象。

  “尽管这种现象只是全国各地扶贫工作中的个案,但侵吞挪用扶贫助困资金、擅自改变政策意图,造成的社会影响十分恶劣。”李文波代表说。

  譬如,不少高校推出“贫困专项计划”,通过扩大农村贫困地区的招生比例,实施农村学生专项资助招生等政策,将招生名额向贫困地区倾斜,给“穷二代”更多上重点大学的机会。然而,如此优惠的政策却成为一些人眼中的“仙丹”。一些人想方设法将子女送往贫困县的高中就读,以便搭上优惠政策的便车。

  湖北是教育大省,也出台了贫困地区专项计划,招生范围为:国家确定的28个国家级连片县市和省确定的通山县、通城县、崇阳县等3个省级贫困县,共31个县市。如果有人“换药”,显然会对农村贫困学生的高招机会造成挤压,违背了贫困专项计划的初衷。

   【疏导】帮助“穷二代”精神上脱贫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还需对“穷二代”进行精神引导。

  曾有媒体报道,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不少学生为了争取贫困生名额,一度以“贫困生”为荣。物质帮助固然重要,精神脱贫更为关键。

  正如杭莺代表所说“扶贫先扶智”,扶智应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通过良好的教育进行引导,另外是一对一的沟通和鼓励。

  “扶智”并非难事。从2007年8月起,为解决困难家庭子女“代代穷”问题,武昌区委、区政府制定了“贫困代际转移阻断计划”,通过坚持实施教育、心理援助等四大工程,对特困家庭子女经济上、精神上进行了系统的帮扶,6年来通过各种途径组织经费3796.4万元,使78385人次得到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帮助,有效缓解了特困家庭贫困向下一代转移的趋势,给贫困子女的发展创造了平等条件。

  湖北省人大代表甘金华正是该活动的组织和参与者,他说:“物质贫困不可怕,精神贫困才是致命的。贫困的孩子心理比较敏感,与孩子们沟通,我会讲自己从贫困到富裕的故事,他们就会受到鼓舞。

   【固本】加大职业化培训,变“输血”为“造血

  扶贫资金也好、扶贫政策也好、精神引导也好,最终的目的都是让“穷二代”真正在社会上自食其力。

  在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启动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试点”的说法中得到印证。

  对于较大一部分人而言,职业化培训,是当前最好的选择。一方面可以有一技之长,方便就业;另一方面,独立后也能反哺家庭。

  这方面有个很好的例子。武昌区“贫困代际转移阻断计划”,就是为有劳动能力的适龄特困家庭子女提供1至2次免费技能培训,并拿出一定数量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他们就业。

  这也与李智代表观点不谋而合,他说,扶贫的关键是要解决自身“造血功能”不足。职业化之路,既是造血,到一定时候,也如甘金华代表一样,会向社会“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