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要扶人 扶人扶精神
“去年脱贫今年富,明年来把高楼住!”今年过年,这是安徽阜南县田集镇脱贫户殷大庆最爱说的一句话。
殷大庆以前的精气神可不是这样。五口人、三亩田,老伴常有病,年底没余钱。十几年前,殷大庆的儿子因一起案件被判刑,儿媳离家出走,留下一个小孙子,全家经济陷入困顿。
家庭变故和生活重担让殷大庆看不到希望,精神萎靡不振,感觉和别人不一样,人前人后抬不起头。
2014年,全国精准扶贫工作启动,殷大庆被评议为贫困户。镇村干部多次找他谈心,帮他鼓起脱贫的勇气。
“我60岁了,外出打工没人要,大棚种植干不动。能干啥?”镇村干部了解到,殷大庆多年前有养猪经验,根据当前市场前景,鼓励他发展小型养猪产业。
2015年初,殷大庆饲养了能繁母猪1头,到年底发展成3头。村里帮他贷款3万元,又申请奖补资金6000元。
殷大庆的心劲蓄起来了。他又向亲戚借了5万元,凑起10多万元投入养殖。去年一年,殷大庆的养殖场发展到能繁母猪8头、肥猪和猪崽60头,年底出栏肥猪30头,收入7万多元。
在殷大庆家所在的田集镇赵老村,投资数亿元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程已经开工。明年,包括他家在内的几百户贫困户将告别旧居,住上新楼。
今年过年,殷大庆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焕然一新。人还是那家人,房还是那个房,但精气神已大不一样。
扶人扶智扶精神。“扶贫要扶人,如果光是给钱给物,思想没跟上,扶贫是扶不起来的!”阜南县委书记崔黎说,去年县里启动精准扶贫“六项行动”,同步推进“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要求干部心贴心、面对面,帮助贫困群众树立信心和斗志,摈弃“穷不思变”、“只伸手不动手”等思想。
与殷大庆不同,会龙镇何寨村王乐芳家的贫困是另一种原因。她和丈夫立志要把4个孩子培养上大学,不让他们辍学打工,前几年丈夫患了眼病不能劳动,她一个人种田、照顾小孩,家庭经济非常困难。
“小孩常问我:妈,咱家有没有钱?没钱我就不上了。”王乐芳总是咬牙回答“有钱”,实际上,那几年家里捉襟见肘,有时衣服都要靠亲戚接济。
这两年,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王乐芳家有了转机。“镇村干部经常来家里给我鼓劲,给家里接水、接电,教我大棚技术,还解决了小孩几千块钱的学费。”王乐芳说,去年在扶贫资金的支持下,她家种植的大棚辣椒和小麦、玉米卖了1万多元,生活宽裕多了。
最让她和丈夫高兴的是子女的进步。去年,大女儿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医生,二女儿在帮扶下有了一份月收入2000多元工作,三女儿已经大三,小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
“以前我是天天愁,现在心里的负担没有了,人也胖了好几斤。”王乐芳告诉记者,今年过年她特别高兴,最大的心愿是孩子们好好学习,将来报效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