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金融扶贫机制,撬动银行资本下乡扶贫
新华社武汉5月17日电(记者 沈翀、李伟)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秦巴山区山高路远,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记者近期在这一区域的扶贫开发重点县湖北省竹溪县采访时获悉,当地政府通过创新金融扶贫机制,撬动银行资本下乡投入扶贫,放大扶贫资金效益,着力解决贫困农户发展缺投入问题,加快了整体脱贫的步伐。 银行发放扶贫贷款农户脱贫有底气 “银行给贷了9万元扶贫款,我才开起了这个小店,开业以来,每天百把块钱进账。”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水坪乡沙坝村贫困户李吉成,整理着柜台前的商品笑着对记者说。 今年54岁的李吉成将小店开在乡村主干道旁边,紧挨自家房屋。此前,他与妻子在家务农,偶尔外出打临工,去年用积攒多年的钱为儿子盖了新房,欠下了债,因为年龄高外出打工无门,一家经常为缺钱犯难。 村支部书记颜少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找到当地邮储银行包村信贷员谢晓军一起为李吉成脱贫出谋划策:沙坝村没有便民商店,村民想买些日用品得跑到几公里外,何不帮李吉成开家小店? 原来,邮储银行开发了“扶贫贷”金融产品,可以为贫困户提供最高10万元的无抵押贷款。今年4月,李吉成提出贷款申请3天后,他便顺利拿到了9万元扶贫贷款,办起了小商店,对奔小康有了劲头。 “过去,穷人哪能贷到款?银行也不愿意到我们这大山里来啊!”颜少根告诉记者。 据邮储银行竹溪支行行长王春华介绍,该行面向贫困户创新推出邮储“扶贫类”贷款。截至目前,该行投放“扶贫类”贷款2713万元,已受理待投放贷款3300万元。 扶贫款“杯水车薪”,何不“引金济困,四两拨千斤”? 农村抵押物缺乏、信用构建缺失以及对于信贷产品认知不足,这是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不愿贷、农户不敢贷的主要原因。 逐利的银行多“嫌贫爱富”,为何冒险携带资金“走村入户”,还做起了“雪中送炭”的事情?十堰市邮储银行行长李晓果说,“政府分担风险,给了我们下乡的勇气”。 据十堰市扶贫办副主任陈宣介绍,十堰市下辖县市区皆为贫困县,每个县每年2000万元的扶贫资金,形如“杯水车薪” 让邮储银行吃上“定心丸”是当地政府和银行建立扶贫贷款风险基金,以不低于1:5的倍数实行专户管理,采用基金与银行风险共担的机制,从而解决银行“不敢贷”的问题。 竹溪县副县长曾宪华告诉记者,县政府首期注入1000万元专项风险金,在银行开设专户由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进行管理,该专项风险金对发放的每一笔贷款承担50%的代偿责任。 银行对于贫困户贷款风险防控如何做好入口把关、评级授信?原来,扶贫办等多部门通过会审,分层次管控。银行利用基层党组织合作,掌握当地最为精准的信贷需求信息,实行“扶贫类”贷款整镇整村推进制,精准扶贫。 同时,为了减轻贫困户贷款压力,扶贫部门给予多项贴息政策,加上银行主动降息,解决了农民“贷款贵”“贷不起”问题。贫困户扶贫贷款额度每户不超过10万元,可享受扶贫贴息3年优惠。 “如果合作社中贫困户比例达50%以上,政府将对贷款进行全额贴息,不足50%的,也会按比例进行贴息。”十堰市竹溪县扶贫办主任曾忠祥说,县里统筹扶贫资金和整合相关贴息资金作为扶贫贴息资金,对扶贫贷款进行贴息。 十堰竹溪县龙坝镇红庙村,是典型的贫困村,当地天然优越的环境却适合中药材生长。然而,缺资金一直是卡在农民壮大中药材产业的瓶颈。 成立于2012年的神隆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贫困户40余户。合作社负责人韩洪波给记者算账,药材每亩收益基本可达3000元至4000元,如果扩大生产,没几年,老百姓便可实现脱贫。 邮储银行通过县扶贫办了解到情况之后,将50万元“助农贷”资金送上门。信贷员陈志伟介绍,开春以来邮储银行共向红庙村42户农户发放“助农贷”、“扶贫贷”等贷款338万元。农户购苗、播种、肥料等资金之难迎刃而解。 “‘金融+扶贫’是‘造血’的关键。”竹溪县委书记余世明告诉记者,国家提出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届时全县所有在档贫困户要脱贫。只有让扶贫资金通过信贷杠杆,在银行助力下,才能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 竹溪县已有4家银行先后创新推出9个金融产品,扩大对贫困户的授信规模,执行优惠利率,降低信贷门槛。记者从十堰市扶贫办了解到,今年起,全市下辖每个县预留100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用于贴息和风险金,力争全年实现扶贫贷款授信10亿元。 在竹溪县中峰镇庙耳沟村,1000多亩的生态农业初具规模,集苗木花卉种植,鸡、羊、猪养殖以及农家乐于一体。“到老了还能赚这么多钱,真是没想到!”年近70岁的贫困户敖友权夫妇俩在合作社种植管理苗木获得5万余元年收入,不无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