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扶贫办简报(2015)第25期

15.09.2015  10:05
 

  “三线”布局  精准发力

  坚决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发表重要讲话以来,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周密部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切实”、“四个一批”、“六个精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两个率先”目标要求,坚持以扶贫攻坚为主线,以“户脱贫”为底线,以“村出列”为基线,以“县摘帽”为标线,凝聚攻坚合力、坚定必胜信念,向贫困宣战,坚决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

  一、坚守“底线”,打好“户脱贫”攻坚战

  “户脱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底线”,是打好扶贫攻坚战的最低要求。坚持“底线”思维,摸清贫困底数,找准致贫原因,唱好调研、识别、帮扶“三步曲”,靶向瞄准,分类施策,确保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到2018年,确保全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70%以上,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安居难、养老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如期全面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目标。

  一是运用“解剖麻雀式”调研,为全面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决策依据。县委、县政府将原定8月底完成县城整体搬迁任务的时间推迟两个月,组织培训3500名县乡村组干部,集中精力开展农村贫困户建档立卡核查工作。县委书记陈华亲自带领13名“四大家”县级领导,8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分管领导,扶贫办、民政局、卫计局、教育局等部门共80人,选择生存状态最差、贫困程度最深、产业发展落后的牛庄乡松木坪村开展“践行三严三实、推动精准脱贫”大调研。核查人员“家家到户户落”,与农民同吃同住,进行收入测算和问卷调查,前后3天时间,走访全村167户630人。之后,县长吕学锋又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就落实“五个一批”进行专题调研。县委、县政府根据掌握第一手资料,认真研究,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建档立卡核查方案。各乡镇分别确定一个村进行试点,进一步完善措施和办法,总结经验,有的放矢,进而在全县全面推开。

  二是按照“六个步骤”核查,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突出精准识别对象、精准划分类别、精准制定措施三大关键,真正把全县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底子摸透摸实,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任务清、责任清。一是察看。即做到六看: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里有没有读书郎,五看家人有没有长期卧病床,六看收入来源有没有保障。二是对照。即按照“六优先”、“五不准”对优先纳入对象和不予纳入对象进行判别。六优先:五保低保家庭优先、重大疾病(包括智障)患者家庭优先、残疾人家庭优先、D级危房户家庭优先、重灾户家庭优先、有高中和大学生家庭优先;五不准: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在职和退休干部职工家庭不准、轿车家庭不准、老板家庭不准、“洋楼”家庭不准、赌博家庭不准。对于同时符合“六优先”和“五不准”条件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据实审定,报县扶贫办备案。三是计算。即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测算进行建档立卡数据核查。四是审定。即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公示公告,接受社会监督。五是分类。即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本着实事求是、可以交叉的原则,必须按照“五个一批”(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助学扶智脱贫一批)要求核查确认,一一对号入座。六是调整。即按照“怎么进就怎么出”的程序,对年终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动态调整,该进则进,该出则出。

  三是实行“四扶”工作法,精确制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计划。按照“五个一批”的要求,突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培养,逐户逐人分类落实脱贫措施,分类施策、因户施策,实行台账管理,做到清楚明白。组织全县机关事业和国有企业单位干部职工和村组干部,以及具有一定帮带能力的党员、村民代表和思想境界较高的能人共3000多人,按照“扶思路、扶产业、扶技能、扶资金”的工作思路,每人帮扶1—5个有劳动能力和脱贫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突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培养,不脱贫不脱钩,做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一项以上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掌握一门以上就业创业技能。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边远高寒山区居整体搬迁,实行生态移民,通过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进城务工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岗位与置换生产资料和发展避暑休闲产业相结合的办法,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纳入“五保”、农村“低保”范畴,保障性收入超过同期国家确定的扶贫标准。

  二、狠抓“基线”,打好“村出列”攻坚战

  “村出列”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基线”,是打好扶贫攻坚战的基本内容。坚持“基线”思维,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发展工程、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工程、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工程、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工程等“五大工程”,引领和带动贫困人口切实增强贫困人口自我“造血” 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实现贫困村全部“出列”。

  一是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发展工程,拓宽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增收的途径。按照“一村一业、一村多业”的思路,通过以奖代补的办法因地制宜、因户而异,鼓励和指导贫困户大力发展茶叶、高山蔬菜、五倍子、红花玉兰、中药材、魔芋、核桃等特色产业。推广茶叶采摘机械化,组建专业机械化采摘队伍,运用有偿服务的方式,减轻贫困人口劳动强度。探索实施资产收益扶贫模式,投入部分财政扶贫资金建设或者购买经营性资产,所得收益全部用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一有两不愁四保障”目标落到实处。

  二是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工程,实现企业发展、产业壮大、农户受益的“三赢”结果。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进一步探索和推进“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办法,通过一个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多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建立“1+N”利益联结机制,做到发展规划到户、技术指导到户、兜底收购到户、资金打卡到户。充分发挥农业企业贷款贴息和小额扶贫信贷的杠杆效应,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产业扶贫提供支撑。

  三是大力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夯实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增收的基础。进一步抢抓武陵山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武陵山试验区、“616”工程、脱贫奔小康试点县等重大政策机遇,强化统筹协调,着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整合部门资金,“捆绑“投入,“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全面改善以水、电、路、气、房和村庄环境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尤其注重村组道路建设,在项目资金安排上予以重点倾斜。

  四是大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工程,健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长效机制。筹集资金通过参股企业、购买经营性资产、土地流转等方法探索有效模式和办法,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确保每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实打实”过5万元,增强村级组织服务贫困户的能力和水平。以村为主体,结合光纤进万家,引导农民发展电子商务,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

  五是大力实施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工程,打造引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坚强战斗堡垒。抓实派驻“第一书记”工作和驻村工作队,全县共选派108名驻村第一书记,1808名驻村工作队员。重点指导和帮助各村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加强党小组建设,把农村党员“一小时活动圈”做实,更好地为发展经济、维护稳定、调解纠纷等服务。

  三、主攻“标线”,打好“县摘帽”攻坚战

  “县摘帽”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标线”,是确保五峰人民同全省全市一道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坚持“标线”思维,围绕城镇建设、工业突破、交通改善、旅游开发四大支撑,抓关键、破难题,重构县域经济新格局,切实做到扶贫攻坚与富民强县相统一。“十三五”时期全县经济总量翻一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同期全省平均水平70%以上,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扶贫攻坚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一是统筹城镇发展,打造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强劲引擎。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提升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完善配套设施建设。顺利完成县城整体搬迁、有序推进旧城改造,着力将新县城建设成为具有土家茶乡特色的生态之城、旅游之城、产业之城,将老县城打造成为休闲避暑的“国际慢城”。重点抓好渔洋河水生态项目、220千伏望江山变电站、宜红茶都、土司城等100个投资过亿元、18个过5亿元、10个过10亿元的项目规划。争创“全国茶叶三强县、五倍子第一县”。破解投融资难题,支持重泰磨具、天池茶机、武陵山旅游公司等3家企业在新三板上市;争取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支持额度达到30亿元以上。

  二是大办交通事业,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借政策之力、市场之力、社会之力发展五峰,力争宜张高速2015年通车,改写五峰境内无高速的历史;争取宜昌至常德客运铁路专线项目进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并建设,宜昌至来凤高速公路“十三五”前期开工建设;台(州)小(金)国道、呼(和浩特)北(海)国道渔洋关绕城线两个项目启动建设。

  三是发展“飞地经济”,开辟一条走出县境融入宜昌办工业促发展的新路。着眼于“跳出五峰发展五峰”,大胆探索发展“飞地经济”,争取在宜昌高新区白洋园区建设总面积为8.71平方公里的“五峰民族工业园”,优先发展珠宝首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物流等产业。截至目前,已签约项目24个,协议投资总额66.7亿元,完成投资32.71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2.36亿元。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政策、资金、项目向园区倾斜集聚,力争建成“百亿园区”,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五峰产业发展高地、承接转移平台和对外开放窗口。启动宜昌中心城区五峰企业总部建设。全国人大民委、国务院扶贫办、国家民委等领导先后到五峰民族工业园实地考察,对五峰创新发展“飞地工业”的做法和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是强化旅游支柱,建成全国著名的“土家茶乡、避暑天堂”。牢固树立加强生态保护科学发展、利用自然禀赋特色发展、重视环境承载优化发展、拓展开发空间创新发展的“四种理念”, 按照“新县城+柴埠溪”、“老县城+后河”的“城市+旅游”的发展布局,着力将新县城建设成为具有土家茶乡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城市,将老县城打造成为休闲避暑的“国际慢城”。依托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峰国家地质公园、百溪河国家湿地公园四大“国字号”招牌,打造两个5A级景区、五个4A级景区,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以美丽乡村旅游扶贫为平台,大力开展传统村落、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增强乡村休闲旅游的特色和吸引力。

  (作者:中共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委书记  陈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