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扶贫办简报(2015)第9期
(总第五十二期)
副省长任振鹤同志批示: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需要这种精神,这种大爱,这种模式。请扶贫办认真总结,大力宣传。
2015年7月3日
省扶贫办主任杨朝中同志批示:
材料很深刻感人。这里包含着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广阔天地,是大课题。这既是扶贫办要认真做好的文章,更是扶贫开发协会的直接社会责任!建议大力向社会推介此类典型。我们“为人记功”就是要让这些典型在社会上受尊重,在政治上有地位。
2015年6月20日
企业扶贫:善心与善行合一
——武汉弘鑫房地产公司董事长邓世鸿帮扶贫困村的调查
德丰村,位于湖北省汉川市湾潭乡,地势低洼,水患不断,人称汉川的“西北利亚”、血吸虫窝子,耕地1905亩,人口1144人,2005年前人平纯收入不足1500元,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僻壤。
然而,就是这个昔日穷得出了名的千人小村,在短短几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被列为孝感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9年一位省委常委实地考察后给予高度评价,2011年中央电视台《魅力城乡》栏目作长篇专题报道,2012年被汉川市评为清洁工程优胜村,2014年村民人平纯收入过万元。
德丰的嬗变,源于一位从本村走出去的企业老总邓世鸿。“有了邓世鸿,才有今天的德丰村!”走进该村居民小区,村民们异口同声诚恳地说。
一、富了,不忘回报乡梓,“衣锦还乡”的初衷是:一切为了贫困的父老乡亲
邓世鸿,1950年出生于德丰村一个农民家庭。大集体时在老家学做木匠,干着9分钱一天的农活。改革开放初期,他背着一把斧头,一把锯子,走出德丰,辗转汉川、武汉闯天下。三斤重的斧头砍一天,他走街串巷上门修家俱,领衔到大学校园组建维修队,承包别人认为吃力不赚钱的木工活,夜晚还到武汉工业大学听建筑工程课……经常累得浑身酸痛,难以入睡。正是凭着他的吃苦、诚信、精明和好学,一步步从普通木匠干到乡建筑工程公司党委书记兼总经理、武汉市东西湖区人武部建筑工程公司董事长。1998年,他注册成立了武汉市弘鑫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经他开发的武汉市七大民居工程,达20余万平方米。经过多年打拼,他被授予“中国房地产‘3.15’诚信开发商”,“武汉市十大杰出创业人物”,成为了闻名江城的亿万富翁。
邓世鸿富而不奢,富而不忘本,富了思乡亲。2005年,邓世鸿毅然回到了家乡德丰村,被全体村民推选为村党总支书记。此后,他一直以赤子之心,回报乡梓,2009年,他还将在武汉的公司总部从16层豪华办公大楼搬回德丰村。邓世鸿深情地说:“当时看到村集体欠了那么多的债,看到朴实勤劳的父老乡亲们面朝黄土背朝天,风里雨里,泥里水里,仍未走出贫困,心里五味杂陈。过去打拼走四方,如今带回资金、技术,领着乡亲们创业在家乡,这是落叶归根,这是我的梦想,这种感觉真好!”
2013年,回报帮扶贫困村8年后,邓世鸿的想法升华了:帮扶善行要扩大到老家的周边村,拓展到所在的省定贫困乡——湾潭乡,甚至要领跑汉川市。为履行企业回报乡里的更大责任,2013年11月,他申请加入了湖北省扶贫开发协会,2015年,他领导的弘鑫房地产公司又申请成为湖北省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单位。
二、怎么帮,帮什么,这是善心转为项目、责任变为善行的关健,所有投资全由他个人承担
(一)兴建村民新型社区,让乡亲们住上久盼、舒适、心仪的“小洋楼”。德丰村300多户,大多数住在祖父辈留下的“三间土坯屋,几片小叶瓦”的旧房里。房地产出身的邓世鸿,回村打响第一炮:建设德丰“弘歆街”。他个人出资4000余万元,按照迁户腾地、退宅还田、集中建房的办法,第一期拆除旧房老屋23栋,新建标准化住房175套。标准化住房建设成本800元/㎡,卖给村民350元/㎡,邓世鸿一户补差额8-9万元,村民一户出6-7万元即可住进与大城市一样的“新社区”、“小洋楼”。同时由他出资配套建设“七通一平”,形成整齐别致的一幢幢仿古式建筑群,幼儿园、超市、卫生室、活动中心、自来水厂等设施一应俱全,迁入新居的村民个个喜笑颜开。一位文绉绉的村民为新社区总结了一段顺口溜:“做饭炒菜不用柴,龙头一拧水就来,下雨不穿长靴鞋,大车小车进出快,小区健身舞步踩,电信电视联村外,老板扶助是大爱”。
(二)修渠、修水、修路,为乡亲们“添福”、“添寿”、“添优”。邓世鸿回村后,他以“路”为重点,推进基础设施一揽子工程。一是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先后修建了德丰主干道、书院路、延湾路德丰段、七条村内出行公路等20多公里道路和一座载重40吨以上的大型桥梁,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难、车辆出入难的瓶颈问题。二是开挖疏通德丰渠、公大渠、关沙河等渠网,20多座沟渠涵闸,10余口排灌机井,沿主渠架设排灌电网,把电和水送到村民的田间地头,确保农业旱涝保丰收。三是筹资150多万元,兴建一座日供水500吨的自来水厂,除满足本村外,还为大沙、三合、三码3个行政村提供了安全饮水,受益人口近万人。四是每年出资解决村部办公经费,请专门护工,集中清理村组垃圾,优化村内环境。五是在他兴建的新型社区中,全部按照城建标准建设排污管道、居民用水管道、生活用电、电信电缆和绿化工程等。如今走进德丰村,已看不到“一个湾子住一两户人家”的散居格局,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社区优雅景象。
(三)老总引进老板,图的是乡亲们的腰包早日鼓起来。要共同富、长远富,必须办企业,让村民“围着市场转”。2009年初,邓世鸿在德丰村兴建工业园,与浩天纺织科技公司老板对接,达成该公司在德丰村投资办厂协议。为留住投资者,邓世鸿个人出资近千万元,帮助进村公司跑手续、征土地,按要求建起2000多平米的厂房和工人宿舍,并于当年底交付投资方使用,不要一分钱回报,唯一要求是让企业吸纳乡亲们进厂上班赚钱。2010年9月,一座产能4万锭的棉纺厂在德丰村顺利投产,招收本村及周边村260名工人,使大部分乡亲们成为离土不离村的产业工人。入厂上班的村民,月平均收入2400-2600元,人均年纯收入2.5万元,仅此一项,每年可为当地农民增收650万元。更为可喜的是,工业进村后,带动了村级服务业的发展。2010年以来,全村新增餐饮、商品零售、服装加工等个体工商户20余户,村级经济日益活跃。到2012年底,村民的工资收入、商贸经营收入,在家庭收入中占比达到60%以上,乡亲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受引进纺织公司的启示,2015年,邓世鸿又投资1200万元,引进湖北力恒路桥科技公司,为高速公路生产专用配套材料,该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带动周边5个贫困村的村民在家门口打工就业。
三、传承善举,崇尚文明,将邓氏宗祠文化办成乡土文化产业,让农耕文明与文化知识愉悦乡亲们的心灵
(一)守住精神家园,创建“共富”文化,弘扬“共富”美德。为激励教育村民,邓世鸿怀着对邓小平的崇敬和感恩之情,投巨资倾力兴建邓小平广场,一尊仅次于小平同志老家的“邓小平雕塑铜像”矗立在广场中央,并在广场内兴修了篮球场、林荫休闲区、健身娱乐区。邓小平广场被汉川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断有单位、学校组织员工和学生前来参观瞻仰。
(二)记住农耕乡愁,看得见花、望得见绿,创建德丰“弘歆科技生态园”。为将农耕与农技结合,让“乡愁”赋予更多的生态特色,邓世鸿注资1300万元,按照村企协作模式,建立弘歆科技生态园。村委会负责村民土地流转,邓世鸿负责科技、文化项目和基建投资,将以粮棉油为主的农业村拓展为记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经过8年努力,生态园内已建起远程电教中心、农家书屋、图书阅览室等设施,并试种各类名贵花草、苗圃、树种。经试种成功后,生态园向村民传授科学种植技术,引导村民种植,并组织销往大中城市。这一“跟种”模式,使乡亲们学会了知识技能,美化了村里环境,还赚到了种植利润。同时,邓世鸿将30多个流转土地的农户安置在园内从事生产管理,每户年均收入4万元,还可得到流转土地的分红。
(三)留住草根血脉,传承美德善行,将邓氏宗祠文化打造成乡村旅游景点。邓世鸿利用当地历史上“邓氏汉川府”,以及民间相传的历史故事,投资兴建了“邓氏书院”、“邓公府”、“山海经胯父文化长廊”,秦臻亭(秦始皇避风浪处)、龙泉井、谒祖硚、包括8位烈士的名人纪念馆等一系列历史文化典籍和人文景观,通过寻根、扎根,深研发掘邓氏宗祠的祖传祖训,引导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增强村民脱贫致富的向心力、凝聚力。形成文化景观后,邓世鸿开始规划帮扶行动与“旅游扶贫”结合,再投资近800万元,与前期投入的基础设施相配套,着力打造“乡村文化游”。每年三、四月,村里油菜花基地和人文景观,吸引100多批城里人前来踏青观景,品赏乡土文化。随着吃、住、行、购、观等配套服务的扩大和完善,由“乡土文化”升级为“乡村旅游”的德丰村,将会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村,吸引更多的游客,并在更广泛的领域传承文明灵秀的乡愁记忆,实现精神、物质、生态三丰收。
(湖北省扶贫开发协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