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扶贫办简报(2014)第20期

20.01.2015  19:27
 

    

总第三十六期

 

  建始县积极探索“以片区为平台

  采取综合措施实施精准扶贫”

 

  2013年,建始县积极探索将县域贫困村划分成若干片区,采取综合扶贫措施,瞄准贫困人口和贫困乡村,实施精准扶贫的新模式,并选定业州镇当阳片区作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验区开始实践。在试验区内,该县确立了以村为点,以片为面、整体联动、共同发展的新理念,明确了以人为本,全面提高生活质量的新思路,破除了以村为单位实施扶贫攻坚工作的束缚,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合力攻坚的大扶贫格局,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年来,当阳试验区整合各类项目27个,资金5000多万元,完成17公里公路改造升级,新发展猕猴桃1400亩,核桃1000余亩,蔬菜50余亩,药材2000余亩,速生丰产林10000余亩。根据当阳试验区的探索成果,建始县在今年新一轮村建档立卡工作中,以贫困村为节点,将全县边远贫困地区划分为16个扶贫攻坚片区,通过整合资源,合力攻坚,力争通过92个重点村和16个片区建设,实现全县369个行政村的全面小康。

  一、抓好“五个瞄准”,推动精准扶贫

  一是瞄准创造内生动力,发展特色产业。建始县把产业发展作为推进片区综合扶贫工作的第一要务,按照“市场前景好、投入少、见效快、技术相对简单、带动增收能力强”的基本原则来确定片区内发展的产业,并依据不同地理气候环境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避免盲目引进和跟风而上。同时,注重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扶持,不断提升农民规模发展的技术水平和积极性,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全产业发展。

  二是瞄准缩小城乡差距,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该县在试验区内把实施水、电、路、广播电视、通信等“五通”农家工程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抓手,切实加强通村主干道、小区路建设,狠抓农村饮水安全、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大力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打造新型宜居村庄。

  三是瞄准实现服务均等化,配置基本公共资源。该县以片区为单位,相对集中设置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满足片区内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建立规范的村卫生室,努力改善贫困村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新农合参合率;改善片区内的办学条件,做好学龄前儿童教育和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确保贫困户子女不因贫困而失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低保应保尽保。

  四是瞄准建设和谐家园,加强社会管理。该县坚持加强村支两委班子建设,全面提升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搞好矛盾纠纷排查,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行使监督权利,让村民自主决定公共福利事业、集体经济发展等重大事项,大力弘扬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积极开展和谐村庄、和谐社区创建工作。

  五是瞄准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强化素质培训。该县坚持“扶贫先扶智”的工作理念,多形式、多层次、多途径地推广和普及农村实用技术,借助农家书屋、“雨露计划”、“阳光工程”、转移就业培训等项目,组织开展多层次的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三、强化“四个坚持”,促进片区攻坚

  (一)坚持一个原则划定片区。建始县按照“地理位置相邻、农民收入水平相近、面临问题相同”的原则将县域内的贫困村划定为16个片区,并制定推进片区精准扶贫的时间表,加强检查督办,督促各片区按节点循序推进。

  (二)坚持一个规划统领全局。片区划定后,该县每个片区开始着手编制一个片区综合扶贫规划,对片区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战略进行准确定位,确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进行远景规划和设想。评审通过后,将规划作为指导片区发展的蓝图和纲领性文件,统领片区发展的全局,片区所有的工作都围绕规划推进,按照规划考核。

  (三)坚持一个平台整合资源。该县把片区作为资源整合平台,广泛组织动员政府、社会、市场各类资源投入到片区,积聚力量解决片区内的发展难题。政府职能部门把片区作为项目资金投入的重点,倾力支持;积极支持引导扶贫开发协会、扶贫龙头企业到片区内开展活动,兴办基地,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大力开展“教育扶贫”、“卫生扶贫”、“科技扶贫”、“文化扶贫”,安排、引导各类项目资金向片区进行重点倾斜。

  (四)坚持一套机制强化管理。一是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建始县主要领导亲任片区综合扶贫领导小组组长,明确专门的片区推进工作办公室,切实加强片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片区所在乡镇主要领导亲自抓,亲自管,并成立专门的办公室,具体负责片区推进工作。二是建立部门分工协作机制。明确各部门在片区综合扶贫中的主要职责,细化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建立健全部门分工协作机制,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强化工作措施。三是建立严格的督办考核机制。切实加强片区推进工作的督办、检查的力度,对规划实施做出积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因行政不作为或者作为不当影响规划实施的,严格问责。四是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根据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地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扶贫责任制考核评分标准,设置科学合理的监测评估指标,全面、系统、动态反映片区综合扶贫的工作进展情况,评估项目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和指向性。

  三、探索“七项机制”,深化改革创新

  一是探索产业发展的新机制。找准产业发展与扶贫、专业合作组织与贫困户、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组织和贫困户之间的结合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财政奖补政策,形成推动产业发展,促进贫困户增收的新机制。

  二是探索土地流转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合理安排中心村镇和扶贫安置点建设用地,鼓励土地集约化使用,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制度和农村土地承包流转机制,促进农村生产要素有机整合。

  三是探索中心村镇的新机制。以片区中心村镇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宜居、宜旅、宜商的中心村镇,在片区内各个村建设1—2个扶贫安置点,探索建立符合山区实际的“县城—乡(镇)集镇—中心村镇—扶贫安置点”新型城镇化四级建设网络体系。

  四是探索社会帮扶的新机制。积极发挥扶贫开发协会等社团组织作用,深入开展“村企共建扶贫工程”,支持企业到片区内兴建基地,联办企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社会扶贫新机制。积极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构建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

  五是探索贫困人口动态管理的新机制。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根据不同的致贫原因和实际情况实施精准帮扶,并根据帮扶的效果进行动态管理。对贫困户中的特殊困难对象保障其基本生活来源;对有劳动能力致富愿望的贫困户,结合实际制定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优先支持发展特色产业。

  六是探索生态补偿的新机制。稳步推进生态修复工程,积极争取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完善森林资源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重点领域的生态补偿制度,积极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进行生态修复和补偿的具体途径。

  七是探索乡村车间就业的新机制。鼓励工业企业到片区内的行政村建立分厂或者生产车间,引导回乡创业人员兴办劳动密集性小型工厂,使贫困群众可以就地就业,就近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