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不应是“扶懒”

03.06.2015  10:12
          在陕北革命老区,随着国家扶贫力度加大,各项优惠政策不断落地,老区发展脱贫的基础逐渐好转。但一些基层干部和群众表示,政策好了,政府包揽也多了,部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动性降低、依赖性增强。政府投入人力、物力辛辛苦苦建成的山地苹果园,因为农民不积极,只能是干部帮忙管护,久而久之,一些农户就认为,即便他们不下地干活,也会有干部代劳。(6月1日新华网)

  常言说得好,救急不救穷,救穷不救懒。陕北一些地区的扶贫,扶来扶去,被扶的农民不下地了,扶贫干部代劳,这就是典型的“救懒”,“扶贫”完全变了味。出现这种情况,一些贫困农户的不争气是一个方面,更要反思的,恐怕是当地政府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一些官员扶贫中的价值取向。

  多位基层干部表示,农民之所以不积极,是因为他们抓住了扶贫干部考核的软肋。政府想出政绩,干部重视考核,农民就是不干,看你政府急不急。由此不难看出,扶贫所以变味,是一些干部的理念先“变味”的:扶贫目的主要不是服务于农民,而是服从于考核需要。干部要完成考核指标,地方政府要出政绩,这也可以理解,问题是,考核方式、政绩评价标准是否合理。扶贫干部担心山地苹果园荒废,但农民却不关心,显然是,苹果园的兴废更关系到扶贫干部的利益。收入很重要,然而古语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农民有了收入,也只是收获了“”,不一定收获了“”。

  两个问题,一个是形式主义思维浓厚;一个是政绩观的问题,价值取向没有摆正。而这两种问题导致的结果则是,国家扶贫资金与科技、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或效率低下。一位镇干部说,“多少年了,凡是政府大包大揽的项目,鲜有成功的。”而政府大包大揽,则正是“授人以鱼”理念的结果,实际上是不负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