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安“1+3”扶贫工程为贫困学生“扶心”

15.02.2017  17:01
      春暖花开,孩子们背着书包,欢笑声洒满通向校园的山路。
        这条出山的路并不好走。据调查,远安这个山区县,代际传递下来的贫困户占三分之二。
        在扶贫政策叠加,扶贫项目和资金聚集山区的当下,贫困家庭的孩子还缺什么?
        缺爱。
        远安去年6月启动“1+3”工程,对每名贫困学生,落实一名政府干部、一名镇村青年干部、一名教师“三对一”的关爱体系,力图打破贫困学生“无人管、望天收”的困局。
        一叠月饼纸单亲孩子视如珍宝
        中秋节吃月饼已司空见惯。而有个孩子,吃了月饼后,却把月饼纸珍藏着,时不时拿出来看。
        这个孩子叫小玉,是嫘祖镇五年级学生。几年前,她的父亲因事故瘫痪。小玉不仅做农活,还做饭喂父亲。她祈祷:“爸,你快点好,我们家才有希望。
        可惜,2014年,小玉的父亲还是走了。小玉在学校受到同学嘲笑,越来越内向。母亲每周给她的2元零花钱,她都会攒下来,给父亲买火纸。家人的合照她一直压在枕头下,父亲的身份证她也一直放在书包里。
        去年,嫘祖镇原党委书记王晓艳开始结对关爱小玉。王晓艳说:“贫困学生在家里缺爱,在学校沉默寡言,很难引起关注。
        王晓艳坚持每月至少到小玉家看望一次,常给小玉打电话,把小玉接到自己家过节,带她到景区游玩。与学校教师商量帮扶小玉学习,鼓励孩子报兴趣班、上台发言,还给小玉送了一批励志书籍。
        去年端午节,王晓艳到小玉家“走亲戚”,给她带去新衣服和一盒月饼。事后,小玉的母亲说,小玉把月饼吃了后,将月饼纸折得方方正正,珍藏起来。小玉说:“我虽然没爸爸了,但还有王妈妈关心我。
        一盒彩笔、一双手套、一份鲜花饼,小玉都视如珍宝。
        一道内心伤疤渐渐被爱心抚平
        父亲为争取低保名额,竟让女儿向村干部下跪乞求!
        这个经历,成了嫘祖镇高一学生小红内心的一道伤疤。小红母亲早年离家出走,父亲又好吃懒做,家徒四壁。去年初三时,父亲就怂恿她外出打工或尽早嫁人。
        嫘祖镇党委书记冯孝宝听说后,到学校找到小红。冯孝宝出身农村,原来家境也很贫困。通过努力学习,终于改变家庭状况。她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小红继续求学。
        小红担心没钱上大学,冯孝宝为她申请金秋助学、雨露计划名额;小红爱好音乐、舞蹈,冯孝宝为她报了舞蹈班。后来,小红亲切地叫她“冯姐姐”。
        为帮小红改善家庭环境,当地政府将小红家的土坯房改造成砖瓦房,帮助小红的父亲发展养殖、介绍他务工。
        去年寒假,小红没有像别的学生一样回家,而是在县城打工。年前,冯孝宝看望小红,想给她慰问金,小红坚决不要。她说:“姐姐,我可以靠自己的双手赚钱了!我一定要考上大学。
        一本“连心日记”载满关爱的行程
        从茅坪场镇到白云村,需开车1小时、再走1小时山路。山远路遥,但为了贫困生明明,该镇中学教师熊德佳的“连心日记”密密麻麻记载着行程:
        11月2日,看望明明,将300元爱心款交给其家人;
        11月9日,天降大雨,到了白云村村委会,山路泥泞,没能去明明家里;
        11月13日,江苏省爱心人士江淑琴给明明送来助学款;
        11月18日,三江集团退休员工韩广义给明明送来1000元和一件新棉袄;
        元月9日,看明明裤子很短,穿着单薄,我与校长商量,给明明买了新衣服;
        元月13日,镇党委书记王燕等给明明送去书籍……
        关心明明,已成了熊德佳的日常工作。他说:“我就是明明的家长。
        同样的感动,曾温暖过远安青年干部郭莎莎。
        7年前,郭莎莎刚上高中,因家庭变故,她的学习生活遇到很多困难。所幸县里结对助学,县委组织部一名领导每月都到学校与她谈心,关心她的学习生活,高一至高三从未中断。郭莎莎以全县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
        如今,郭莎莎也加入“1+3”工作组,结对帮扶嫘祖镇的贫困学生媛媛。
        媛媛的母亲体弱不能劳动,姐姐患脑瘫,父亲忙完农活就要照顾大女儿。郭莎莎到媛媛的寝室,看她的被子够不够厚,穿得够不够暖,她说:“家庭给不了媛媛的关心和鼓励,我们来弥补。
        坐在土坯房前的泥巴道场上,明明和熊德佳谈心:“我想学医,将来为父母和乡亲们治病,让他们健健康康,改变贫穷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