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残联以项目为抓手助推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

23.12.2014  14:48


近年来,房县在残疾人事业中引入项目管理模式,以服务项目化、项目多样化的实践,使项目建设渗透和惠及残疾人群体,凸显民生关怀。“十二五”以来,申报和实施残疾人项目14个,涉及资金1536万元。项目模式使残疾人日常工作步入项目化和规范化,延伸了项目建设内涵,促进了社会和谐。

一、用项目管理创新服务理念。通过对“农村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长江新里程高科技助残项目”、“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项目”、“重度精神病康复托养项目”、“重度残疾人居家托养项目”等系列服务项目的项目化管理,将服务要求、成本、目标和操作提升到一个新层面。在此基础上,县残联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残疾人服务全过程,实现服务的项目化、精细化,最大程度地满足广大残疾人的现实需求,提升服务水平。

二、用项目模式优化服务内容。一是项目设计紧贴实际需求。紧紧围绕解决残疾人生存和生活需要设计项目,重点关注残疾人康复服务、就业扶贫、社会保障等方面,通过加大项目投入,让残疾人摆脱生存和生活的现实困难,缩小残疾人和健全人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上的差距。二是项目操作力求过程优化。讲求项目的成本和目标管理,注重操作层面的具体环节和服务过程的优化,进一步扩大残疾人的实惠面。如实施“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时间为10个月,通过早期宣传摸底、中期跟踪服务、后期跟踪回访,一环扣一环,扩大了效果和影响。三是项目拓展注重层次提升。广泛借鉴外地对残疾人的服务理念和成熟项目,全方位拓展服务项目。一年来,在县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项目、帮助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创建残疾人扶贫基地项目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扩大了服务范围。

三、用项目载体拓展服务空间。一是康复服务项目充满阳光。完成贫困精神病患者救助项目,其中精神病患者住院补助15人、免费服药150人。完成贫困肢体残疾人假肢装配救助项目,免费装配假肢178肢。完成贫困白内障患者救助项目,免费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130例,完成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其中脑瘫康复训练33人、聋儿11人、肢体矫正7人、智力4人、孤独症1人,先天性白内障9人、低视力患者配戴眼镜67副。2014年投资2000万元建设房县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项目建设快速推进,目前主体工程已封顶,进入外装修阶段。二是就业扶贫项目深的人心。建立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2个,完成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380名,新增城镇就业310名。实施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新建残疾人住房230户,13800平方米。截至目前,建立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4个,通过培育残疾人自强创业、典型培养、特色产业基地发展种、养殖业,走“公司+基地+残疾人”的扶贫路子。全县1317户、1541名残疾人从过去单一种植农作物改种烟叶,种植烟叶面积9810亩,年人均纯收入增加2500元。年培养自强创业典型50户,向省残联推荐“双百工程”项目3户。三是社会保障项目凸显关怀。实施阳光家园计划项目,20个乡镇建立居家托养机构,3个乡镇建立了集中托养机构,实现全年托养608人。实施农村特困贫困残疾人补助项目,年出资240万元为4000名特困残疾人发放生活补助,实施残疾人机动轮椅燃油补贴项目,487名残疾人代步轮椅车主年发放燃油补贴2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