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全力推动易地搬迁扶贫

12.01.2016  10:00

  着眼“四区六难” 抓住五个关键

     

  作为全省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房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及省市扶贫攻坚誓师会议精神,坚持把推进精准扶贫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以“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为硬要求,以“三年整体脱贫、五年同步小康,奋力走在全省精准扶贫前列”为硬目标,以大产业、大搬迁、大保障“三大战略”为硬措施,全面展开脱贫攻坚战。

  房县50776户14.64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27997户99751人处于高寒山区、库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生态敏感区。对于这些“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区,房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紧紧抓住“对象怎么选、方式怎么定、房子怎么建、资金怎么筹、致富怎么扶”等关键问题,着力实施“大搬迁”战略,从根本上解决偏远山区群众脱贫问题。2015年,市下达房县扶贫搬迁工作任务是1150户4600人,其中扶贫搬迁350户,危房改造400户,易地搬迁180户,生态搬迁114户,残疾人及其它106户。经年终检查验收,全县实际完成扶贫搬迁594户、生态搬迁139户、易地搬迁180户、危房改造2100户,剔除叠加整合654户,全县共完成搬迁及危改2359户,占年度任务的205%。

  在对象确定上突出“四区六难

  坚持把摸清底数、选准对象作为实施扶贫搬迁的基础性工作,组建工作专班,逐户调查摸底,准确掌握每家每户的住房条件、生存状况。在此基础上,着眼高山区、库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生态敏感区,出行难、吃水难、就医难、入学难、成家难、增收难 等“四区六难”的贫困群体,坚持生存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危房土房户“四类对象”优先搬迁原则,精准确定搬迁对象。经统计,全县有搬迁意愿、符合政策口径的搬迁对象达20734户60938人,涉及20个乡镇、5个农林场、248个村。围绕搬迁总量,按照轻重缓急,分批分期推进,明确年度任务、时间进度,计划2016年搬迁4630户、2017年搬迁4160户、2018年搬迁3550户、2019年还需搬迁6035户。

  在搬迁安置上采取“五大模式

  按照“政府引导与群众意愿相同步、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原则,从搬迁群众自身条件出发,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实行差异化补助,因地制宜确定五大安置模式。一是集中小区安置模式。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建房、统一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集中安置小区,分批迁出。近几年,先后建设双柏、古桥沟、黑獐沟等集中安置小区27个,共安置518户2072人。未来三年,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122个,搬迁安置4932户16051人。二是进城购房安置模式。鼓励纳入易地搬迁规划且自愿在城镇安置的贫困户,根据自身情况选购全县境内的经济适用房、棚改房、商品房等,政府以货币化形式补贴到户。三是下山进镇安置模式。结合竹房城镇带建设,充分发挥小城镇功能齐全、交通便捷、辐射性强的优势,将贫困群众搬迁至小城镇或中心村安置,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近几年,红塔、窑淮等5个乡撤乡建镇,军店镇、化龙堰镇被列为省级重点镇,野人谷镇被列入省级特色镇,青峰、军店、大木厂三个集镇常住人口超过万人。四是就近插花安置模式。依托安置区已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土地、空置房屋等资源,由政府主导,采取回购空置房屋、配置相应耕地等资源进行插花安置。如窑淮镇长峪河村把原来闲置的村集体菌种厂的厂房改造成移民小区,安置了彭义千等5户特困户。五是投亲靠友外迁模式。引导搬迁对象通过投亲靠友等方式离乡进城、自主外迁,除享受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政策外,在户籍转移、社会保障、就业培训、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

  在规划引领上做到“五个结合

  坚持规划引领,注重顶层设计,科学编制《房县易地扶贫搬迁总体规划》,对全县易地搬迁作出战略性安排,同时严格按照“在规划范围内搞建设、在规定图集中选户型”要求,坚持做到五个结合。一是与棚户区改造相结合。在城区启动棚户区改造工程,对常年在县城从事打工、经商的等农户,按照个人意愿,采取购买城区保障性住房等方式进行安置。二是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立足于乡村本来面貌,对山、水、林、田、路、房进行整体规划,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依山傍水、随湾就势选址建房、改造旧房,不追求千篇一律,不刻意整齐划一,致力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三是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利用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条件,把旅游景区作为搬迁安置的首选地。结合危房改造,坚持修旧如旧,进行“穿衣戴帽”、加固翻修,建成农家乐、农家旅馆。先后打造了野人谷杜川休闲度假村、土城镇中国黄酒民俗村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四是与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新建的双柏、古城、黑獐沟等集中安置小区,房屋建筑统一按照仿唐风格、白墙黛瓦、连体两层,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尽显古朴典雅。五是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相结合。按照“农户搬进来、机构建起来、服务跟上来”的原则,较大规模的集中安置小区实现“五有”、“十配套”。“五有”即有楼房、有口粮地、有菜园、有文化活动场所、有村级办公场所;“十配套”即道路、饮水、供电、电视、电信、沼气、猪栏、厕所、工具房、绿化配套。

  在资金统筹上激活“四个渠道

  坚持把资金筹措作为实施扶贫搬迁的关键性工作,实施政府、金融、社会三方拉动,激活项目、群众、金融、社会四个渠道,多方筹集资金,切实解决资金难问题。一是整合项目资金。建立县级项目资金整合平台,坚持“性质不变、渠道不乱、整合使用、各计其功”原则,每年整合扶贫搬迁、危房改造、异地搬迁、移民搬迁、避险解困等项目资金4亿元,按照人均2万元标准(1.5万元直补到户,0.5万元用于基础设施配套费)以户为单位一次性兑现建房补助资金。九道乡义渡坪集中安置小区,通过整合项目资金,解决了资金补助、道路硬化、安全饮水、绿化亮化、休闲健身、学生入学等问题。二是发动群众自筹。发挥搬迁对象主体性作用,做到自愿搬迁、量身搬迁,让其甘愿出钱出力、敢于借款贷款,最大限度筹集资金。姚坪乡庆口避险解困安置点,建房价格由搬迁代表直接与施工方协商,造价从原来每平米1170元降到830元,搬迁对象户均自筹8万元,其他缺口由避险解困项目资金解决。三是强化金融支持。建立小额信贷担保平台,按照“应贷尽贷、应贴尽贴”原则,对搬迁对象提供“10万以内、3年期限、无担保、免抵押、全贴息”小额信贷支持,解决贫困群众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助推扶贫搬迁顺利实施。四是鼓励社会帮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扶贫搬迁的投入力度。沙河乡芦家坪集中安置点,中青农业公司按照每户3万元的标准先期垫资,农户在基地务工分期还款,解决了群众启动资金不足、企业用工难题。

  在后续扶持上坚持“三业并举

  坚持安居与乐业并举、搬迁与脱贫同步,紧紧围绕脱贫致富这个目标,采取抓产业、扶创业、促就业“三业”带动搬迁对象稳定脱贫。一是发展产业脱贫。把集中安置小区与产业园区同步规划,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生计为先”,立足安置区资源和产业优势,根据搬迁群众家庭人口格局、经济收入来源、创收技能等特点,制定精准的增收计划,引导群众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积极发展致富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对搬迁群众原有的山林土地依法流转,引导有特长和开发能力的农户进行集中连片种植经济作物及林木,实行规模化经营。对在条件比较好的安置点群众,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搬迁群众增加收入。二是促进就业脱贫。结合市场用工需求,整合人社、扶贫、教育等部门培训资源,以职业技术学校为主,工厂车间、产业基地为辅,推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拓宽培训内容,强化培训实效,为搬迁对象授一技之长,帮助其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对安置在城镇和园区、景区附近的贫困群众,大力扶持发展劳务、商贸、餐饮等服务业,千方百计增加工资性收入。三是扶持创业脱贫。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在启动资金、贴息贷款、创业场所等方面予以倾斜。通过安置社区服务岗位和门面房经营安置一批,重点发展商贸流通、餐饮等服务行业;通过城镇经商,兴办、领办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安置一批,重点发展特色产业。

  在后期工作上聚焦“五万工程

  2016年是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更是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关键年。房县将紧紧围绕“三大战略”、“五个一批”,以20个乡镇34个示范村打造为突破口,以万人产业大扶持、万人搬迁大扶贫、万人技能大培训、万名干部包万户、万人保障大兜底“五万工程”为抓手,以亿元资金大推动、基础设施大提升、试点示范大引领为着力点,精准落实脱贫计划,严格实行战时体制、挂图作战,以明确的工作目标、扎实的工作举措、严格的督查考评,确保2.5万人脱贫销号、23个重点村脱贫出列,奋力打赢脱贫攻坚第一战。

  按照大搬迁战略规划,全面推进万人搬迁大扶贫。全面启动20个乡镇122个搬迁试点、建成34个村40个搬迁试点(每个试点20户以上)。竹房城镇所在乡镇要建成3-4个搬迁试点,其余乡镇要确保有2-3个试点。启动黄龙库区避险解困工程。建设黑獐沟搬迁小区安置房300户。2016年完成大搬迁扶贫4630户1万人,其中:集中安置1400户、3000人,分散安置2700户、6200人,公租房安置530户、800人。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落实政策保障,确保搬迁地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快致富”。

   

   

                                                              2016年1月10日

   

  房县精准扶贫指挥部  别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