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推进农业产业扶贫综述
要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这是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张家口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提出的。
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没有产业脱贫,就无法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央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通过产业扶贫实现3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紧锣密鼓编制规划,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的洪流力量正在集结。
多种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
着眼产业扶贫,一系列顶层设计、规划部署、扶持政策相继出炉,搭起了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的“四梁八柱”。
目标要精准。农业部等联合印发《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明确了产业扶贫的发展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保障机制。
规划要精准。编制一个好规划、选准一个好产业、打造一个好龙头、创新一个好机制、形成一个好体系,产业扶贫“五个一”思路清晰浮现出来。
顶层设计之下,是科学精准的路线图。22个有扶贫任务的省区市完成编制产业精准脱贫规划。贫困县将建成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建成一批对贫困户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品加工、服务基地。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今年3月,农业部会同京津冀启动环京津贫困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扶贫共同行动,促成帮扶企业、批发市场、农业部对口指导单位与环京津28个贫困县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项目、门路、技术、人才一下子都有了,贫困山区的产业扶贫事业赶上了好机遇。”河北省阜平县县委书记郝国赤说。
产业扶贫,没有“粮草”不成。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赋予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自主权,资金使用“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农业部陆续印发文件,允许国家级贫困县以主导产业为依托,打捆申报项目,促进涉农资金在贫困县整合。
“过去,各部门财政涉农资金多是‘戴帽下达’,分散的资金很难形成合力。”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表示,现在把分散的资金统起来,把该放的权力放下去,把权责错位或不匹配的机制理顺。
脱贫产业经验可复制、接地气
特色农产品,是农村的天然资源禀赋,是脱贫产业的主力军。
“种一亩芒果,脱贫一户农家。”有着喀斯特地貌的革命老区广西百色,贫困群众距离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从没像今天这么近过。带领村民搬出大石山区,承包山外荒坡,发展芒果产业,这是66岁的田阳县尚兴村村主任莫文珍最骄傲的事。小小芒果树,能为一户农家带来10多万元的收入。
种植芒果115万亩的百色,已成为全国最大芒果生产基地。百色着眼于当地资源禀赋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培育差异化比较优势、生产适销对路农产品,6.8万户、25.23万人摆脱了贫困。
经验可复制、接地气。产业不同、模式各异,却都指向一个目标——最大程度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赣南脐橙连续4年位居全国初级农产品类地理标志产品价值榜榜首。蘑菇产业链成就了零成本投入、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的河北平泉……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贫困地区坚持市场导向寻找致富产业,企业带动贫困群众深度参与,选品种、育产业、强主体、拓市场、创品牌、建机制。
去年,农业部安排3.6亿元,支持贫困地区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支持401名贫困地区科研专家,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过去,定西马铃薯是山区救命薯,今天成了群众致富薯。”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杨祁峰说,是科技给力带来了这样的转变。
打破等着别人送小康的心态
“咱种植苹果有经验,最近被县里聘为技术员,不仅带领乡亲们致富,每年还能拿到1万元‘年薪’。政策帮扶这么到位,干着真带劲儿!”陕西洛川县东北定村村民马小红说。
当地政府对新建苹果园给予每亩100元和每株苗木1元的补贴政策。励志扶智与送技并举,培训一批果农,推广优果生产技术。“东奔西跑打工忙,不如山上建银行。”马小红说出了当地群众的心声。
贫困群众心热起来,身动起来,靠自己双手摆脱贫困才是长久之计。要打破个别群众“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懒汉心理,首先要发动种养大户、产业能人、新型主体,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去年,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面向贫困地区实施,聚焦产业扶贫。一年来,177期示范培训班陆续举办,遴选1.77万名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和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学习,引导他们投身产业、带富乡邻。
近年来,各地结合实际资源条件,探索出股份合作、订单帮扶、产业园区带动等多元化利益联结模式,让贫困户分享更多发展成果。吉林延边州各县市整合土地资源,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示范基地,带动贫困户平均生产规模从几百袋发展到3万袋。
脱贫攻坚采取的各项政策举措只是手段,让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