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首个推行垃圾分类乡镇:让家园更美丽
中新网湖北新闻3月25日电 (陈桂清 马戈)24日,在恩施市太阳河乡集镇里,“清洁家园扮靓‘太阳’”志愿服务活动正如火如荼进行。此次活动将清洁区域分为九大块,分别由机关全体干部职工、乡直各单位、青年志愿者和群众们分片进行清理,确保划定区域可视范围内无白色垃圾,提高大家爱护环境的意识,共同营造和谐、干净、美丽的家园。
乡村要振兴,环境必干净。2020年6月以来,太阳河乡“摸着石头过河”,以集镇社区为试点,以厨余垃圾处理和生活垃圾回收利用为切入点,在全市乡镇中率先启动垃圾分类工作,探索了有益举措,积累了丰富经验,提搞了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为建设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
集镇居民的厨余垃圾桶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近年来,太阳河乡结合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持续推进控制农残、文明祭祀(禁挂清明吊)、全域禁鞭等专项行动,引导广大群众在生产上减少污染,生活上留住“乡愁”,全乡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三级转运体系不断完善。按照“合理布局、方便群众、便于转运”的原则,该乡累计投资300余万元,在乡集镇修建垃圾中转站和再生资源回收中心,在较偏远的村修建垃圾处理房(房)6个并配备垃圾转运车,在公路沿线和农户集中区域投放有标识的垃圾桶500多个,进一步完善了乡、村、组三级垃圾分类、收集、转运设施。
党政齐抓,部门联动。将农村垃圾分类作为太阳河乡党委、乡政府重点工作,书记、乡长既挂帅、又出征,多次召开班子会、专题会、督办会,研究制定方案,解决实际问题,带队赴企业调研,深入居民家中宣传垃圾分类,亲自录播垃圾分类“村村响”广播,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树立“一盘棋”思维,各乡直单位既结合单位职能各司其职,又结合阶段工作紧密配合,实行乡直单位包村、干部职工包户、纪委检查督办,确保垃圾分类工作步调一致,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政策干部下沉,群众参与。将垃圾分类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重要载体,乡领导班子成员每月既带头到集镇社区开展入户指导,又负责所联系的村垃圾分类督办;120余名机关干部实行集中“培训上岗”,当好垃圾分类指导员,既按照“1+3”结对指导集镇社区近400户居民垃圾分类工作,又对各自联系的贫困户进行指导。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村村响”广播、支部主题党日、群众会等方式,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打好“思想战”。发展一批垃圾分类群众“督导员”,积极评选卫生家庭,广泛发动群众,形成干群合力。
社区先行,全域推进。集镇是产生垃圾的集中地,更是垃圾分类顺利推进的突破口。太阳河乡首先将集镇社区作为垃圾分类先行试点,集中人力、物力利用3个月时间,让集镇社区垃圾分类工作步入正轨,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新风尚,成为集镇居民的一种自觉习惯。然后通过“书记沙龙”的方式,组织各村党支部书记到社区和垃圾处理厂参观学习、集中培训,再由各村党支部书记对村干部和党员代表进行培训,按照1至2名村干部或党员代表包1个自然组,逐户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指导,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市场运作,两网融合。市场主体是先进理念和技术的先行者、代言人。推进垃圾分类,最终要依靠市场主体,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太阳河乡引进2家市场主体,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和生活垃圾分类“两网融合”,引导居民开展生活垃圾前段分类,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效控制了生活垃圾总量增长。与太阳河乡再生资源回收站对接,对乡内群众收集的可回收垃圾进行高价回收,既增加居民部分收入,又增强群众参与信心和积极性;按照“市场主体运营+政府补贴”的方式,引进蓝洁环保服务公司,政府每年补贴60万元作为企业前期运营的基本保障,该公司每天对集镇和白奉公路沿线的民宿、餐饮厨余垃圾进行统一回收,通过先进的生物发酵技术,加工成高质量的有机肥,有机质达77.4%,实现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不可回收垃圾由乡政府统一收集后运往恩施州城处理。
变废为宝,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通过“两网融合”推进垃圾分类,有效促进资源回收利用效率。再生资源回收站将居民家中的废纸、废铁、废塑料等,以高于市场的单价回收,最大限度让利于居民,以经济激励手段提升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前,乡回收站每月只能收2吨左右废纸,现在以高于市场的单价主动上门,每月能收10吨左右。垃圾车每天准时挨家挨户收集厨余垃圾,然后统一转运至垃圾处理厂,通过撕碎、搅拌、固液分离后,经过15天的发酵变成微生物有机肥,提供给合作社、农业基地、农户使用,真正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有机肥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标准,实现了厨余垃圾“变废为宝”。
自愿者在太阳河集镇捡拾垃圾变旧为新,极大改变了乡村面貌。以前,村(居)民将厨余垃圾要么直接喂猪,要么将所有垃圾混在一起,随意倒在沟边、河边、塘边、路边等,致使垃圾成堆,或者简单一烧了事,造成环境污染。民宿、餐馆经营者为了图简便,把厨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混杂在一起,不仅造成垃圾中转站臭味刺鼻、苍蝇乱飞、污水横流等问题,还导致可回收垃圾也难以分拣出来,最后只能混在一起进行压缩处理。
变多为少,有效缓解了城市压力。过去,全乡所有垃圾混装压缩全部转运到恩施城区垃圾填埋场,每周平均30多吨,要转运三四车。现在,通过垃圾分类将厨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先行分离后,每周六七吨一般垃圾只需要转运一次即可。不仅每周减少运费近2000元,而且垃圾转运辆减少60%至75%,为有效缓解城市垃圾处理压力作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推进垃圾分类,民宿、餐馆经营者及村(居)民生态环保意识极大提升,垃圾分类已成为一种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集镇环境卫生极大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