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人文精神 助推精准扶贫
( 曾忠祥 惠赟 谢雪竹)
弘扬人文精神,是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县域核心竞争力的需要。竹溪县作为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全省山区特困县,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同时,也面临着交通闭塞、区位偏远等诸多限制,想要实现经济腾飞十分艰难,脱贫致富任重道远。在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开展精准扶贫之际,弘扬人文精神将成为一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要工作,其作用将日益突显。
一、传播文化精髓,优化扶贫氛围
近年来我县为了加强人文精神建设,实行了两手抓,一手夯实硬件基础,建设了一批乡村讲堂、文化广场、农村少年宫,促使农村环境面貌得到了较大程度改观。一手重拾传统文化精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农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群众文明素质得到较大程度提升。今年我县以行政村为单位,挖掘村民身边的好事善举,其中不乏扶贫工作中的典型和榜样,例如创业回报家乡的彭寿高、扶危济困热心公益的敖传奇等,通过树立榜样,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的致富不是靠一个人就可以的,需要全家齐心合力才能完成,一个县的脱贫也不是某几个大户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全县人民共同努力,因此我县先后组织开展了“竹溪好人”、“最美家庭”“美德少年”等最美系列评选以及“好家风你我共寻、好家风你我共享、好家风你我共育”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为全县大扶贫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二、推进富脑袋工程,打牢扶贫基础
1、尊师重教,科教兴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教兴县”,坚持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扶贫部门紧跟县委、县政府的步伐,在国烟扶贫中把大力实施“科教扶贫”作为增强竹溪发展后劲的重要措施来抓。2014年,国烟扶贫安排500万元对竹溪县实验中学老运动场进行高标准改造,为竹溪县人民提供了一个群众健身和举办大型活动的场地。同时在去年安排100万元资助竹溪二中新建学校食堂的基础上,今年继续扶持100万修建教学楼一座,大幅改善了学校教学基础条件。另外安排20万元为中锋镇和天宝乡中心学校这两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援建养猪场,大幅改善了两个学校师生的生活条件。在国烟项目的带动下,捐资助学工作掀起了新的高潮,智力扶贫拔穷根成为共识。
2、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在全县开展驻村帮扶贫困村和贫困户工作的实施方案》(溪办发[2014]26号),积极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下乡为群众送温暖送技术,对于一些有脱贫欲望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做的贫困户,我们向他们传播一些新思想新信息,帮助他们打开自己的思维,让富裕成为他们敢想的一件事情,同时各驻村工作队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因户施策,帮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规划,对于一些没有发展欲望的贫困户,我们通过比周围、比邻居、比亲戚的方式,通过激将、鼓励等方式激发他们的斗志,让他们摒弃等靠要的思想,为他们输血打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例如县水务局邀请专家学者给帮扶村制订高标准规划,投资60万元新修并硬化通组到院路1.7公里,投资20万元建设河堤400米,目前正在实施村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百姓住房消土工程。县公路局在帮扶向坝高泉村过程中,帮助养殖大户李兵兴办酒厂,利用酒糟养猪120头,养牛20头,累计召开群众会20余场次、座谈会10余场次,发展养殖户16户,帮助发展烤烟200亩,为群众办实事好事20多件,用真心换真情,搭建了一座座干群“连心桥”。截至目前,全县42名县级领导建立了扶贫联系点,全县120个县直单位共组建107个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贫困村107个;16个市直单位结对帮扶10个贫困村;县直3000多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1万多户;127家企业与117个贫困村建立了共建关系;选派科技特派员116人。
3、发展产业重能力。县委县政府坚持“产业第一,能力至上”,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实用技术培训。近年来我县根据市场用工需求,选择瓜菜生产、生猪养殖、茶叶种植等种养殖业以及厨师、家政、保安等就业前景好、工资待遇高的工种进行培训。针对农村劳动者远离城区、交通不便、农活多难以集中培训的实际,采取“送技下乡、培训到点”的办法,把培训班办到乡镇村组、示范基地、家庭农场,使农村劳动力学得一技之长,增强就业竞争力。近两年,我县举办技能提升、在岗职工、农村实用技术等各类培训48期,培训农村劳动力1万余人,帮助3000余名城乡青年、移民群众实现就业、再就业。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泉溪镇双桥铺村青年妇女张小莲,2009年初她试种魔芋8亩,当年纯收入达3万元。2010年又试探性地扩种魔芋,可这年夏季高温伏旱,全村60%的魔芋遭遇病虫害,19亩魔芋减产80%。这不仅把上一年种魔芋收入全部赔进去了,还欠了邻里乡亲2万多元劳务费,直接经济损失5.2万元。这次打击,让她清醒地意识到,发展魔芋产业不能靠天吃饭,必须讲究科学种植、科学管理,走科技致富之路。后来县魔芋种植专家对其进行了技能培训,并亲自到现场传授魔芋病虫害防治技术,镇农技站技术员还定期到实地进行指导,帮助其掌握种植魔芋的要领。2013年7月,她牵头组建了“竹溪县益群魔芋专业合作社”,到去年底,魔芋基地面积扩大到1500多亩,年收入200余万元。合作社社员涉及泉溪、汇湾等4个乡镇、7个村的农户100余户。
4、雨露计划送技术。“雨露计划”是以政府财政扶贫资金扶持为主,通过资助、引导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各类技能培训,扶持和帮助贫困人口增加就业发展机会和提高劳动收入的专项扶贫措施,是实施精准扶贫到户的重要途径,也是政府推进富脑袋工程的有效举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在校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每人每学年补助1500元;青壮年劳动力当年参加短期技能培训并获得“两证”(培训合格证和职业资格等级证),每人每次补助800元。近几年,我们通过“雨露计划”共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3377人,兑付补贴311.54万元。培训专业根据企业、市场所需灵活设置,多数为计算机及应用、电子电工、酒店管理、商贸旅游、学前教育、现代农艺、驾驶、护理、种植、缝纫等。据初步调查统计,培训学员60%主要输送到苏州、广州、南京、山东等地,40%在省内就业,从而实现了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人的目标。
三、牢记艰苦奋斗,坚定脱贫意念
竹溪人在骨子里有一种“竹溪人精神”,即“吃苦耐劳、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这种精神氛围下,老百姓们都不想当穷人,从骨子里觉得等靠要是可耻的,希望发奋图强找门路赚钱,而且很多老百姓认为自己一个人富裕了不是真的富裕,带动周围人共同富裕才是真的富裕。近年来我县将金融与扶贫相结合,建立“政府担保贴息、银行扩大放贷、保险分担风险”的金融扶贫创新机制。从而撬动银行资本投入扶贫,放大扶贫资金效应,解决贫困农户发展缺投入问题,实现扶贫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在这项工作中,贫困户的信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竹溪的老百姓朴实无华,也很勤奋,在收到我们的金融扶贫贷款后,能够真正将资金用到点子上,发展的时候非常用心,没有出现感觉反正是政府担保贴息的,干的好能脱贫更好,干的不好大不了不脱贫的思想。
竹溪人精神带动了蛮多贫困户脱贫,比如蒋家堰镇莲花村彭寿高,他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南下广东、福建,辗转山西、河北等地打工挣钱。经过10余年艰苦打拼,成为身价数百万的“有钱人”。2012年秋季,家乡干部去看他时,他真诚地说:“我有钱了,就要为家乡父老做点事。”于是,彭寿高携带着辛苦打拼积累的全部家资,满怀热情回家乡投资创业,投资2000万元注册成立了竹溪县锦源造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发展以种植和培育红豆杉等为主要品种的珍稀苗木产业,建设竹溪县珍稀植物博览园,带动父老乡亲发家致富。如今,他流转土地6700多亩,发展红豆杉、珙桐等珍稀苗木基地,村民不仅坐收土地“红利”,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共消化富余劳力2000多人,人平年增收上万元;天宝乡姜华家里由于父亲有病,儿子上大学非常贫困,当他被评议为贫困户的时候,思想触动很大,心里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摘掉贫困户的“帽子”,于是他联合22户茶农成立了远景茶叶生产合作社,并带头去其它茶叶生产基地学习管理和制茶工艺,茶叶产量由原来的0.7吨提高到1.1吨,实现了脱贫;龙坝红庙子村贫困户胡鹏申请获得助农贷款30万元,用于种植洋禾姜32亩,养殖土鸡3000只,同时带动6户贫困户发展产业。蒋家堰镇关垭子村“大学生村官”龙韬投资200多万元,创建秦巴黑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就近吸纳社员饲养秦巴黑土猪,采取“课堂+基地+项目”的教学模式和“实体+网店”双渠道营销模式,年创收500多万元,带动100多人分享产业“蛋糕”。俗话都说人穷志不穷,鸡蛋孵不出石头,正是在竹溪人精神的引领下,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贫困户脱贫如鱼得水。